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地把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任務。因此,加強農村中小學實踐教學,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開發(fā)與利用中指出:“各地區(qū)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各種語文課程資源?!闭Z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我校尊重學生在實踐中的獨特感受。從課內走入社會,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對來鳳街道上經營長達數(shù)十年的個體戶進行采訪,寫出了反應時代變遷的、社會進步的優(yōu)秀習作。另外,還深入了解拾垃圾的苦命老婆婆,得知她們背后的辛酸史,寫出了催人淚下的文章。還指導學生調查了解來鳳經濟發(fā)展狀況,為當?shù)亟洕鐣陌l(fā)展積極獻計獻策。深挖了語文課程資源,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
這次實踐活動,以來鳳魚文化的研究為突破口,全面系統(tǒng)的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進行“一條龍”訓練。主要采用了經驗總結法,行動研究法和調查采訪等多種方法。首先讓學生走入來鳳街道的大街小巷,深入民眾調查了解,采訪有關來鳳魚文化的方方面面:如近年來鳳魚塘產量如何、“來鳳魚”的悠久歷史、經濟效應、魚類菜品、“來鳳魚”的口味特色,“來鳳魚”的發(fā)展前景等問題;接著把“來鳳魚”搬入課堂,我專門為此精心設計了一堂《品來鳳魚,揚魚文化》的綜合實踐課;其次讓學生親自來到食店烹飪“來鳳魚”;品嘗“來鳳魚”品味自己的勞動成果;最后回到課堂展開別開生面的討論,談體會,談感受,搞創(chuàng)作。
這一實踐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標準下的新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充分體現(xiàn)了課內與課外的緊密結合,做到了由課內向課外的拓展與延伸。深挖了語文課程資源,既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如調查采訪中口語表達能力,烹飪鮮魚過程的說明文寫作訓練能力,調查采訪能力;又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語文的實際能力,如為來鳳魚店設計更精美的招牌,擬對聯(lián)及廣告詞擴大“來鳳魚”的影響等等。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許多動腦,動口,動手的實踐機會。充分體現(xiàn)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機制,并且讓學生明白,課內學習語文知識就是為了適用于生活實際。同時,通過實踐活動還激發(fā)了學生熱愛自己家鄉(xiāng),積極為家鄉(xiāng)的經濟發(fā)展獻計獻策,樹立愛家才愛國的思想。
通過此實踐活動,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了,培養(yǎng)了他們動腦,動手的能力,寫出了大量優(yōu)秀的文章,擬出了好的廣告牌、標語、對聯(lián)等,還訓練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在這次實踐活動中,使學生從活動中感悟到做人的道理,有利于積累豐富的習作材料;有利于體驗生活中的真實感受;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讓他們深刻認識到;生活是語文教育的大課堂,社會就是學校。
但是,在本次實踐活動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學生在采訪調查中,方式不當,語言不夠委婉,對待人同人物,不同身份,不同場合,不同年齡的人,不能采取相適的措施和方法。在制作菜品過程,許多學生手忙腳亂,不能統(tǒng)籌安排生活中的瑣事,說明他們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極差。語文教學中出現(xiàn)了課內與課外的脫軌現(xiàn)象。因此我深刻感受到,加強語文實踐教學,培養(yǎng)語文實踐能力迫在眉捷,勢在必行,真正讓學生帶著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語文課堂,帶著語文課堂的收獲走向社會生活,做健全、合格的中學生。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正是新課改理念的真切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