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交流現(xiàn)實中的父子間矛盾苦惱、配樂有感情地范讀文本片段、解析媒體報道的學生自殺悲劇和高聲齊讀歌頌美好青春的文段等等形式,引導大家認識青春的寶貴,倡導珍惜親情,立志讀書成才。整堂課緊扣文本主題,有效結合生活,充滿人文氣息,獲得了聽課老師們的較高評價。
但是,作為活動體驗課程這一類型,文本課堂教學只是完成了教學任務的一半,文本篇幅有限,表現(xiàn)內容有限,結合文本主題去開展相應的活動,體驗和感悟人間親情,才是終極目標。十八歲也只是一個契機,楊子在這篇文章中告訴人們,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對孩子的愛。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這份讓人感動的拳拳之愛,同樣需要理解與尊重,也需要對話與交流,在溝通中學會對父母感恩。因此,老師有必要在內容、情感上引導學生進行課外拓展。
二、后續(xù)教學實踐中,推薦語文讀本(必修一)上“獻給成長”專題提供的三篇文章,供學生感悟父輩的煞費苦心,感受父輩的深沉之愛,擴張了學生心靈的領地,拓展了學生情感的天空。林文月的《生日禮物》是作者寫給十六歲兒子的信,在這份“生日禮物”里,母親告訴兒子兩個道理:一是人的一生許多時候都要面臨能否無所畏懼地、負責任地面對一件事的考驗,二是給予和接受都需要寬大的胸懷;《傅雷家書三則》中的父愛厚重如山,讓人感動不已;葉細細的《讓我許個愿》講的是兩代人之間愛、隔閡與理解的問題,每一個母親都可能會犯錯誤,但生活中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作者那樣有些辛酸地理解母親。要求同學們作適當?shù)淖x書筆記、寫讀后體會。
三、結合了書本后面的一個教學建議,在上完《十八歲和其他》這篇課文后,利用中秋節(jié)放假契機,布置學生給家長寫一封信,把父母當作可以傾訴的知己,來表達自己對于父母情感及成長過程的再認識,還要求父母作為第一讀者閱讀并簽署意見反饋。很多同學都能坦然并且認真地完成這項看似很老套的“任務”,因為他們的“發(fā)乎真情”,所以很多家長認真讀完孩子的作文后感觸頗深,他們深感這是一次很好的和子女溝通交流的機會,發(fā)覺孩子一夜間突然長大了。
四、精心組織讀書寫作交流會,通過上述的閱讀感悟和交流溝通, “體驗型”課堂的氛圍創(chuàng)設比較理想,家長們附于學生習作之后的肺腑之言雖然不一定長,但讓不少平時跟家長缺乏溝通交流的學生深受感動,許多學生是紅著眼眶和同學們交流成長過程中的歡樂和憂愁的,甚至有學生當堂哽咽流淚了。
通過家長、學校和師生們三方面協(xié)力,歷時一個星期,我們的活動體驗課,也可以說是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后的“開學第一課”,收到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教后反思:相當一段時期以來,語文教學過于注重其工具性,重視知識與能力,過于強調基礎與訓練,以至于最具審美性、最富精神魅力的語文教育變成了一種純技術性的機械訓練。新課程改革提倡語文教學要實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要服務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傳承優(yōu)秀的文化,并強調其教化功能。為此,作為高中語文教師,要落實文本中作品隱含的恢宏壯闊的思想和細膩豐富的情感,創(chuàng)設“體驗式課堂”,充分挖掘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將學生的思維由關注自身而逐步引導到關注他人、關注社會等更大的視野中,活動體驗課正是實現(xiàn)這一教學理念的有效途徑之一。
當然,上好語文活動體驗課,不變的應該是對于情感和哲思等的體悟,而到達這個目標的方式應該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的,不必苛求一致。參照其他教師對同一篇課文的教學流程,我又設想:在教授這篇課文時,如果采用倒置教材內容,尋找更為符合學生情感理解方式的板塊編排來進行活動體驗,可能會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課前讓學生回家請自己的父母來閱讀這篇文章,并在有感悟的語句旁注上自己的感言,讓家長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也道出自己的理解、無奈和期待,讓學生們預習課文的同時也閱讀到家長的評注,那么,在第二天的課堂上,當老師再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找出很有感觸的語句時,學生們的圈點勾畫都會是經(jīng)過深思后慎重的選擇。兩代人的閱讀感悟,標注在語文課本上,這篇課文又有了另外的兩個作者,課堂教學肯定更有現(xiàn)實意義,對感恩親情肯定更加具體親切,效果會更佳。
或者,教師可以根據(jù)該專題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以及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進行教學內容的取舍和整合,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角色互換隨堂表演,然后在課后為學生與家長布置一次特殊的作業(yè),模仿《十八歲和其他》互相寫信,借助文本來開展活動、體驗感悟親情,那么課堂教學形式將更加靈動活潑,也能夠讓學生得到一次更加深刻的精神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