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培養(yǎng)語感 策略
【文獻編碼】 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1.11.030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小學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語感是指人們對語言的整體感受能力,把握語言特點和內涵的能力。語感影響學生語文學習的效率,而學習語文的過程也是不斷形成語感的過程。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呢?
一、 在朗讀中觸發(fā)語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讀是閱讀教學的根本,因為只有通過朗讀,學生才能準確把握文本的整體內容,才能領悟文本蘊涵的情感。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充分朗讀文本,進而觸發(fā)他們的語感。如教學課文《東方之珠》時,我先用大屏幕出示了一組詞語:浪平沙細、陽光和煦、金色的沙灘、輕柔的海風、浪濤拍岸、舒服極了。學生看到這些詞語后不由自主地朗讀起來,我順勢說:“同學們,這些詞語均出自課文的第2自然段,下面大家讀一讀第2自然段?!睂W生紛紛讀了起來,卻明顯缺乏感情。于是,我又說:“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些詞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我的提示下,學生經(jīng)過思考發(fā)現(xiàn),它們都描寫了淺水灣沙灘的美麗景色。為了加強朗讀的效果,我又出示了課文插圖,讓學生欣賞。然后,我問:“淺水灣沙灘的景色美嗎?”學生說:“很美?!蔽矣謫枺骸澳銈冇X得剛才自己的朗讀表現(xiàn)出了淺水灣沙灘的美了嗎?”于是,學生再次朗讀課文,這一次,他們讀出了情感、讀出了美感。學生讀完以后,我繼續(xù)追問:“通過朗讀,你們覺得淺水灣沙灘的景色如何?”學生說:“非常美!”
以上案例中,我組織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中的關鍵詞語和語段,使學生從中逐步感受到淺水灣沙灘的美,并且體會到它的美是通過詞語來展現(xiàn)的,這樣靜態(tài)的文字動態(tài)化了,學生的朗讀就有了美感和情感,語感也得到了有效觸發(fā)。
二、 在對比中形成語感
語感最主要的表征是對語言文字的正確理解和把握,正確掌握相近語言要素之間的區(qū)別。因此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語言進行對比,從中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精當,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語感。如課文《荷花》,作者通過多種描寫方式表現(xiàn)了荷花的美,表達了對荷花的喜愛之情。其中有這樣一句描寫:“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逼渲械摹懊啊弊钟玫檬謧魃?,為了引導學生品讀出它的精妙,我先讓他們讀一讀這句話,然后,我問:“你們覺得這句話描寫了荷花的什么?”學生說:“描寫了荷花的美?!蔽艺f:“在這句話中哪個字最能體現(xiàn)荷花的美?”學生說:“‘冒’字能夠表現(xiàn)荷花的美。”還有的學生說:“‘冒’字寫出了荷花的動態(tài)美。”接著,我讓學生對“冒”字進行替換,有的替換成“鉆”字,有的替換成“長”字,有的替換成“吐”字……經(jīng)過推敲討論,學生都認為沒有“冒” 字用得好。
以上案例中,我設計的替換詞語比較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作者用詞的精當,也感受到了“冒”字不僅寫出了荷花的靜態(tài)美,而且寫出了荷花的動態(tài)美,可見,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
三、 在積累中豐富語感
語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因此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語言進行積累,對文本語言進行品讀感悟,從而培養(yǎng)他們掌握語言的能力、豐富語感。
一是在文本中積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說明了朗讀的重要性,也表明了語言積累對豐富語感有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文本積累,養(yǎng)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用筆記下在朗讀過程中看到的精彩詞句,并進行模仿應用,從而提高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豐富語感。
二是在生活中積累。葉圣陶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僅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應當把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到語言文字上去?!鄙钍且粋€大課堂,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學到很多課堂中學不到的東西,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積累語言,進而形成豐富的語感。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朗讀、對比、積累的過程中觸發(fā)語感、形成語感、豐富語感,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責編 郝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