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四大支柱 校園文化精髓
【文獻編碼】 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1.11.010
“讓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家庭收獲快樂”是我校堅守的辦學理念。我校教育教學緊緊圍繞“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核心理念展開,一切校園活動都體現(xiàn)并向社會傳遞著“家庭擁有健康成長的孩子就擁有快樂的源泉”的教育訴求。為此,我們在定位學校發(fā)展方向、教師培養(yǎng)、學生培育等方面進行了細致的謀劃,并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借學校百年文化底蘊,以“四大支柱”建構學校辦學框架,凝聚學校校園文化精髓。
一、 基于地域民情,定位發(fā)展方向
我校地處漓江之畔王城腳下,地理環(huán)境古樸、典雅,自古密集官宦商賈布衣,儒商并存,貧富共處。歷史的積淀使我們的學校特點顯著:逾百年的辦學史在廣西屈指可數(shù);校名與國名同含“中華”元素,師生謙和、勤勉、內斂等群體氣質顯著;轄區(qū)覆蓋近半老城區(qū),老城區(qū)中又有全國聞名的先進社區(qū),信息傳遞迅速,居民一向關注時事。
立足以上地域民情,我們給學校發(fā)展的定位是:辦優(yōu)質教育,創(chuàng)品牌學校。并以此定位整個團隊的教育理想,借助團隊的力量,在辦學實踐中將其在各個維度順利展開,變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發(fā)展目標:
首先是讓“書香校園,優(yōu)質教育,全面發(fā)展,快樂成長”成為團隊的管理目標。為此,我們的校園布局力求“散發(fā)書香”,課堂教學追求“和諧靈動”,課程設置體現(xiàn)“齊全實在”,開展活動確保“快樂參與”。
其次是讓“溫文爾雅,性格開朗,廣學博識,教學精道”成為教師的專業(yè)成長目標。我們認為,教師應當溫文爾雅,自覺去除粗俗,將師表的示范效應發(fā)揮到最佳;教師應當性格開朗,自覺去除冷漠,將陽光情感傳遞給每一個學生;教師應當廣學博識,自覺去除淺薄,扎實把握教材,務必保障教育實效;教師應當教學精道,自覺去除粗淺,堪當育人重任,惠及所教學生。
再次是以“明天的我是中華的驕傲”為校訓,作為學校對學生現(xiàn)在以至將來的最高期許。“明天的我”有兩重含義:既是“天天進步的我”,也是“長大成人的我”。“中華的驕傲”也有兩重含義:既是“母校中華的驕傲”,也是“祖國母親的驕傲”。對學生的言行要求是持之以恒地追求外在與內心的吻合,以“謙謙君子”為外在表現(xiàn),以“穿一身標志性校服,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練一套文雅的舉止,寫一手漂亮的漢字”為顯著標志。
最后是倡導家長“用經營的理念締造民主和諧的家庭,用自己的言行引導孩子健康成長,用雙贏的心態(tài)做學校工作的支持者”。學校如軍營,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學生;家庭卻是學生永久棲息的港灣,它是否安寧、是否“營養(yǎng)”、是否和諧,對學生影響深遠。
二、 建構辦學框架,提升辦學質量
中華小學的辦學框架由“文化熏陶優(yōu)環(huán)境、隊伍鍛造優(yōu)教學、德育引領優(yōu)行為、家長學校優(yōu)合力”“四大支柱”組成。
1. 文化熏陶優(yōu)環(huán)境——打造校園文化的魂魄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命,校園文化是學校的魂。”此話不無道理。來過中華小學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學校如花園,溫馨典雅,書香氣息自然散發(fā),傳統(tǒng)文化無處不在。我們的校園文化建設目標是:營造書香校園,凝聚中華精神,呈現(xiàn)中華印象。我們認為,書香是外部表象,精神是內部聚集,印象是由內而外的流露。要求做到:文化韻味處處可見,文雅行為時時呈現(xiàn),學術氛圍常規(guī)開展,家校配合和諧自然。我們要讓走進中華小學的每一個人,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能感受到百年學府的濃郁文化氣息。
2. 隊伍培養(yǎng)優(yōu)教學——確保教學質量的生命線
如果說一個好校長就意味著一所好學校,那么,一支優(yōu)質的教師團隊才更能成就一所好學校。為了培育我們的團隊,我校制訂有教師培養(yǎng)中長期規(guī)劃及教師“個人成長計劃”等,由學校與教師共同將教師個人的成長計劃分解落實到每一個學期的教育實踐之中。我們的辦法是:
(1)“過篦子進篩子”,夯實團隊基礎,在教育教學上幫扶每一個教師,幫助教師順利度過自我認可、同事認可、領導賞識的成長階段。我們要求教師牢固樹立“人人都能上出好課”的理念,在備課、說課、上課、評課上下工夫,盡力做到人人過關、個個過硬。這就如同過篦子進篩子,無盲點無遺漏。多年來,老師們走過了“怕上課—不怕上課—愛上課—搶著上課”的“漫漫歷程”,經歷了“不敢被聽課—愿意被聽課—不怕被聽課—希望被聽課”的專業(yè)成長的心理歷練,最終得以品嘗到自己上課帶來的快樂體驗,開始自覺以“做智慧教師、品快樂人生”為職業(yè)奮斗目標。
(2)“打磨課藝鑄精品”,重點鍛造核心教師,確保學校優(yōu)質教學落到實處。教學藝術永無止境,團隊方陣需要引領。為了幫助教師攻克教學難關,我們通過同伴互助——“同上一節(jié)課”的方式反復挑選、打磨出一堂堂精品課,培養(yǎng)出一個個能準確把握教材的核心教師,最終編出本校經典教學案例小冊子,供教師們平時學習、研討時使用,確保全校優(yōu)質教學落到實處。
(3)“獨立上課展風采”,重點塑造名師。學校設計了“好課共賞——中華之名師”系列活動,定期向家長匯報,在同行中展示,為成長中的教師搭建起實現(xiàn)自我、展示自我的舞臺,進而為其成長為市級以上名師創(chuàng)造條件、營造氛圍。
3. 德育活動優(yōu)行為——引領規(guī)矩,形成良好校風、學風
我們在學校工作中突出德育首位,注重活動載體創(chuàng)新,力求實效,做到年有主線、月有主題、周有落實。而大量德育活動的開展,在引領學生行為規(guī)范、形成良好校風學風上產生了明顯的實效,學校校風正、學風濃得到日益加強并漸呈常態(tài)。我們對學生進行品行教育的重點在于“行為引領”,如經典引領、解讀引領、歷史引領、爭先引領、特長引領、競選引領、展示引領、甄別引領、心理引領、氛圍引領等。進行班級規(guī)范化建設重在“細節(jié)育人”,如:班會要“三講”,講形勢、講班事、講自我,倡導每一項活動都要顧及每一個學生;上課預備要“三誦”,誦紅歌、誦古詩、誦常識,要求“三誦”過程體現(xiàn)律動節(jié)奏;下課休息要“三輕”,輕放椅子進桌下、輕邁腳步出教室、輕言細語話交流,要求各班依此標準訓練、落實到位;課間活動要“三會”,會低嗓說話莫亂喊、會小游戲時不劇烈、會做準備不忙亂,要求各班有序安排……類似德育內容的設計,均來自于學生生活之必需,基于學生之健康成長。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我校學生學有經典可鑒、行有規(guī)矩可循,人人參與,個個、時時走在成長、進步的路上。
4. 聯(lián)手共建優(yōu)合力——利用社區(qū)資源,開展和諧社區(qū)大教育
近年來,我們確定了與社區(qū)聯(lián)手共建和諧社區(qū)的大教育格局,將社區(qū)作為學生社會實踐基地,與社區(qū)聯(lián)手制訂活動方案,圍繞特定主題開展各種共建活動,并提煉出了每年“六個一”的有效做法,即舉辦一場名家報告會、推薦一本家教書、開展一次關愛社會的實踐活動、組織一次親情游藝活動、邀請家長參與一日上課體驗和一次家教交流會、共演一場孝道故事小品會等。以上做法,有力地營建起了我們的教育大環(huán)境,將教育的功效惠及轄區(qū)內每一個學生和家庭。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