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館是人類文明記憶、傳承、創(chuàng)新的重要陣地,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免費開放是政府提供給人民的一種文化福利,使每個人能共享人類文明成果。觀眾調查是博物館良性發(fā)展的必不可少的信息獲取渠道,也是實現博物館活動貼近群眾生活的一條重要途徑。
[關鍵詞]博物館;免費開放;觀眾調查
[中圖分類號]G26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1)012-0098-02
博物館向全社會免費開放是黨中央著眼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實行免費開放,吸引更多的公眾走進博物館,不僅是博物館社會責任的體現,也是國際博物館界的發(fā)展趨勢,更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文化大發(fā)展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各博物館陸續(xù)向社會免費開放,引起較大的社會反響,產生了廣泛的社會效益。免費開放也為各博物館創(chuàng)造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各級博物館應充分抓住這一機遇,推動地方博物館事業(yè)全面發(fā)展。
一、博物館觀眾調查的意義與目的
作為博物館與觀眾交流的一種重要形式,觀眾調查不僅能給博物館教育活動策劃者提供引導判斷和決定活動實施的各種信息,促進與觀眾的聯系,還能知道觀眾在博物館內是如何思考和表現的。國外博物館早在19世紀末就展開了觀眾調查,1897年,德國的弗賀奈爾即用問答的方式了解觀眾對藝術作品的反應。20世紀20年代,對觀眾的調查研究引起社會學家的關注,他們采用科學方法調查觀眾在參觀陳列過程中的心理特征,并根據觀眾的態(tài)度和反應改進陳列設計,調整參觀路線。
一座展品豐富、內涵深厚的博物館,往往濃縮了一個城市的文化歷史精髓,要認識和融入這個城市,最簡捷的辦法就是走進博物館。而博物館若想吸引更多觀眾,就必須了解顯在或潛在的觀眾在想什么,他們參觀的需求是什么,也就是博物館觀眾的認識問題。如果缺乏對觀眾的認識,便無法評估觀眾在博物館學習的成效,無從得知各類展覽活動的優(yōu)劣,博物館將難以達到教育觀眾、服務觀眾的目的。因此,有臺灣學者認為,觀眾調查的意義在于能更加明確展覽對觀眾的影響,從而將觀眾納入展覽設計與發(fā)展的過程中。
二、博物館觀眾調查與分析
筆者所在的天水市博物館為了更好地實現為社會發(fā)展服務、對公民進行教育的職能,加大了與觀眾的交流力度,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觀眾調查活動,發(fā)放觀眾調查表是采用最多的一種調查形式。筆者先后參與了數次觀眾問卷調查,收集整理了一些觀眾意見,對調查情況進行了分析與思考。
天水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擁有8000余年燦爛的歷史文化遺存,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文明,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和文物寶藏。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秦國早期文化、石窟文化、三國古戰(zhàn)場文化以及大量與之相關的文物遺存構成了天水歷史文化和文物資源的主要內容。
天水市博物館成立于1958年,1986年由天水隍廟搬遷至伏羲廟院內,形成“館廟合一”的格局,是擔負著天水歷史文物征集收藏、陳列展示、保管修復和科學研究的國家二級綜合性博物館。1994~2008年,年均觀眾量10萬人。1993年,天水市博物館首次舉辦觀眾問卷調查活動,發(fā)放問卷200多份,收集到各類意見、建議近100多條,取得了良好效果。調查內容涉及觀眾年齡、職業(yè)、文化程度、工作單位、參觀目的、參觀興趣及參觀心理等多個方面,為后期觀眾調查的開展積累了寶貴經驗。2000年,國家實行“旅游黃金周”制度,天水市博物館利用一年兩度的參觀高峰期,再次開展觀眾問卷調查活動。隨后將調查歸納整理成文,成為博物館提高服務質量、改進工作的重要依據。
2009年,天水市博物館免費開放,觀眾量劇增,出現了一天多達5000人的情況。博物館作為天水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窗口,觀眾量上升在肯定了我們工作的同時也讓我們感到了肩上的壓力。
隨著觀眾調查的深入開展,我們意識到展品陳列對參觀效果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天水市博物館共有藏品3.5萬余件,以什么方式展覽才能顯示天水深厚的文化?根據多次的觀眾調查的結論,2009年免費開放后博物館對此作出了響亮回答。天水市博物館的歷史文物陳列館設有九個展廳:走進天水——序廳、文化天水——基本陳列廳、翰墨集萃——天水名人書法廳、地杰人靈——天水歷史名人廳、甄陶天工——館藏彩陶陳列廳、范金琢玉——館藏瓷器陳列廳、銅華泛美——館藏青銅器陳列廳、貼金彩繪圍屏石榻特展廳、藝術品交流展廳和一個多媒體影院,展館主體建筑采用我國傳統(tǒng)明、清建筑樣式,在展廳內采用天水特色建筑——垂花門、文物復制品、沙盤、大型壁畫、雕塑等文化元素作為展品的陪襯,彰顯了文物歷史背景,并以聲、光、電、視頻、多媒體等設備反映歷史;序廳可操作的太極八卦臺讓觀眾觸摸到了文化的淵源,專題展廳內循環(huán)播放的短片使觀眾走進展廳就能聽到歷史的聲音,3D影院的多媒體播放讓觀眾仿佛看到祖先的足跡,觸摸屏、手感應翻書讓觀眾了解到了天水詳細文化背景和博物館的發(fā)展歷程及輝煌成就……
觀眾調查的目的是為了讓博物館的發(fā)展與觀眾需求融為一體,從天水市博物館通過觀眾調查對許多方面進行了改進:展廳內外設置了休息座椅,設置了殘疾人通道;雨雪天各展廳門外多了防滑地毯和地墊;“安全出口”的綠色指示設置在顯眼位置;設立了醒目的指示說明牌、簡介牌及沙盤模型;展區(qū)內還設置了行李存放處、商品服務部、星級公共廁所??梢哉f,天水市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心設計、巧妙布局,做到了全方位展示藏品內涵,低成本高質量,科學性、知識性、藝術性相結合,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和藝術效果。
在開展觀眾問卷調查促進博物館發(fā)展的同時,觀眾調查的交流平臺也在探索中延伸。天水市博物館在官方網站上設立了問題解答和觀眾調查窗口,在天水在線、天水廣電網、“天天天水”等網絡平臺的醒目位置也設立了天水市博物館或伏羲文化的欄目。這種運用媒體的特殊問答形式,無形中加大了博物館與社會大眾的聯系。這是一種別樣的觀眾調查,是一種比發(fā)放觀眾問卷調查表影響范圍更大、效果更明顯的活動。
從天水市博物館免費兩年來的調查問卷中發(fā)現,走進博物館的觀眾結構也悄然發(fā)生了改變。以前參觀觀眾主要是來天水旅游的外地游客,本地居民的比例少之又少;而現在來博物館參觀的本地居民明顯增加,以家庭為單位的參觀人數呈上升趨勢,人們或三口之家或幾代同堂一起來感悟天水深厚的文化。應該說,這種飽含人文關懷思想的觀眾調查取得了明顯效果。
三、博物館觀眾調查后應采取的措施
(一)秉承觀眾至上的服務理念
博物館的服務對象是觀眾,沒有觀眾,博物館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礎和價值。因此,博物館工作好壞完全取決于觀眾的認可與滿意。免費開放后,天水市博物館面對觀眾更體現出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利用全館大會、部門例會對全體在崗工作人員進行服務理念和服務意識教育,每天分時段進行免費講解,堅持微笑服務、有問必答,保持展廳內的秩序和衛(wèi)生,保證參觀環(huán)境的優(yōu)美、整潔。利用這些措施拉近博物館與觀眾的距離,使博物館的工作更貼近觀眾。
(二)傾聽觀眾心聲,重視觀眾留言
隨著觀眾量的大幅增多,發(fā)放調查表存在一定難度,這就需要重視觀眾留言。觀眾參觀后在留言簿上留下的是參觀時的感性體會或理性思考,包括對展覽的陳列要求和建議、對展館的服務環(huán)境及服務態(tài)度的述評、對展覽參觀后的思想感受等,代表了觀眾的心聲,可以給博物館的工作提供指導。積累觀眾留言,就等于具備了大量的指導和補充博物館工作的信息。針對這些寶貴的留言,博物館工作人員要整理出對博物館工作具有指導意義和反映大多數觀眾心聲的要求和建議,根據展館情況進行環(huán)境、陳列改進,最大限度地滿足觀眾的文化需求。
(三)豐富展品內容,提升展品內涵
博物館的展品是吸引觀眾的重要方面,豐富的展品會大大增加觀眾的興趣。在免費開放初期,許多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對展館的整體環(huán)境和展示設施的感受方面,對展品陳列的藝術感及展品陳列的豐富程度及展品的內涵還未來得及仔細欣賞和品味。免費開放實施一段時間之后,博物館如何使展覽常新,增強展覽的吸引力,文物藏品陳列就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為了豐富展品內容,提升展品內涵,要定期或不定期推出館藏精品展;與周邊博物館或國內其他博物館友好交流,將有特色的展品引進來,開展巡回展等活動;組織如非物質文化展、當地名家書畫展、當地民間收藏品展等活動,既可充實陳列內容,又可以提高陳列水平。
觀眾是一個動態(tài)的群體,做好博物館免費開放后的觀眾調查工作,拓寬陳展渠道,豐富展品內容,給觀眾一個愉悅身心的精神家園,只有這樣才會有越來越多的民眾走進博物館、了解博物館,分享公共文化建設發(fā)展成果,博物館免費開放的惠民舉措才能得到最好的彰顯和發(fā)揮。也只有這樣,博物館建設才能真正“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