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了望生活在明末清初,甘肅隴西人,為隴上著名詩人、書法家??v觀其書法,氣勢洶涌,酣暢淋漓,既有明清行草書之風(fēng)格,又自成一體、獨具特色。本文闡述了王了望的書法藝術(shù)價值及墨跡《得懷素自敘貼》跋語的創(chuàng)作過程。此作文書俱佳,為傳世之珍品,現(xiàn)藏隴西縣博物館。
[關(guān)鍵詞]王了望;《得懷素自敘貼》;書法藝術(shù)
[中圖分類號]J29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1)012-0084-03
王了望為明末清初隴上著名詩人、書法家,清鞏昌府隴西縣(今甘肅隴西)人,出生于明神宗萬歷三十三年(1605),字荷澤,號繡佛頭陀。他自幼父母早逝,窮困清寒,由親朋撫養(yǎng)成人,與弱弟家楹相依為命,故名家柱,一字勝用;幼時勤奮好學(xué),天資聰穎,詩文名楊故里;青年時任鞏昌府有司(1)之職,居官能吏聲贊。清順治五年(1648),王了望被岷州州學(xué)薦舉為拔貢,赴京入國子監(jiān)就讀,博通載藉,尤喜讀《國策》、《六朝》書,之后在京師任官數(shù)載。順治十二年(1655),以國子生赴任福建同安縣知縣,為官有政聲。順治十六年(1659),鄭成功戰(zhàn)敗南京后退守臺灣,王了望對鄭成功的行動寄予厚望,因此改名為“予望”??滴跏辏?671),清廷用兵福建海上,兵役浩繁,民命不堪,他憤世嫉俗,花甲之年辭官返回故里隴西,更名“了望”,自稱“閩海遺臣”。后靜居書齋,通覽史籍,研習(xí)書畫,皈依佛門??滴醵迥辏?686),王了望逝世于故里,晚年著有《風(fēng)雅堂漫語》、《風(fēng)雅堂詩文集》等,為詩文有奇氣。他尤善書法,備精諸體,脫塵不俗,自成一家,求書者視如珍寶。從流傳于今世的詩文和墨跡中,我們不難感受到他的才情和永不磨滅的藝術(shù)價值,有評云:“大草筆力渾厚雄健,了無轍跡,有驚鳴游龍之勢?!?/p>
當時,王了望因地處邊陲和多方面的客觀條件所限,其書名鮮為人知,僅在他所生活的地區(qū)地方志及民間被時人所頌揚,時至近400年后的今天,有幸欣賞王了望鳳毛麟角般的傳世墨跡、詩文,不禁使人始之情動,繼之心服。
康熙五十四年(1715),吳之珽所撰《襄武人物志#8226;王荷澤傳》記載:“(王了望)詩天分特高,每成一篇,獨有生氣,善書法,楷法鐘太傳,(2)行草規(guī)撫魯公(3)《爭座位》,而變本加歷,縱橫蹀躞,(4)識者以為散僧入圣云……”由此得知,他的楷書師承鐘繇,而行書取法于顏真卿。在其《得懷素自敘貼》跋語中,可知他對懷素草書的推崇與喜愛,并將此貼攜帶于身旁,視為至寶朝夕摹之。王了望可能正是從這幅懷素的墨跡中吸取了靈氣、得到了感悟、受到了啟迪,才使得他的書藝大進、成果豐碩。在他晚年的作品中,雖難見懷素草書的蛛絲馬跡,但卻見對《自敘帖》神韻、境界的追求。師其心,而非師其跡,他用禪宗的玄妙心境釋發(fā)出帶有強烈個性色彩的線于結(jié)體的構(gòu)成。
《得懷素自敘帖》跋語,縱30厘米,橫60厘米,紙本,冊頁式,共3面、20行、402字,字體屬小行楷書,現(xiàn)珍藏隴西縣博物館。此跋語未落書寫年代,只在末尾處鈐白文“口”章一方,跋語第一行為“得懷素自敘帖”,并署名“王荷澤”。根據(jù)王了望其他作品和署名情況看,凡在其50歲前后的作品中,大都署名為“荷澤”,之后到晚年的作品皆署以“了望”。此篇跋語文詞新奇別致,所書行楷筆法矯健有力,獨具特色,為當?shù)匾酝E所僅見。
據(jù)史料記載,明崇禎十五年(1642)秋,王了望的弟弟家楹從軍南下,與李自成農(nóng)民義軍對峙于河南靈寶,戰(zhàn)爭過后,靈寶大地,城破家亡,尸骨遍地,如同楚人一炬,只留一片焦土。家楹在清掃戰(zhàn)場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氣息奄奄的許公子(河南最大而著名的許氏家族后裔),許公子彌留之際,沒有顧及金銀財寶,惟獨將祖?zhèn)髡鋵殹稇阉刈詳⑻吠懈队谒<议褐兰倚滞趿送麑ǖ目釔酆驮跁ǚ矫娴脑煸?,便攜入家中,當作禮物贈送于長兄。王了望看到如此稀世之寶,目瞪口呆,驚詫萬分,情緒激昂。當晚,他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和對《懷素自敘帖》的崇敬,寫下了一段《得懷素自敘帖》的文字,詳細記載了獲得至寶的過程:
此靈寶(5)許氏家藏也,其流于南安(6)者,自吾弟家楹來也。家楹隨于監(jiān)軍(7)喬,壬午歲,以蕩寇之師,(8)南征于豫,見豫之世家許為最,許青紫(9)歷數(shù)代,故潭府(10)之積牙簽(11)幾于十萬,兵燹(12)之余,城郭既燼,耆舊(13)自殘, 諸所珍玩,不惟其主弗恤,即其客亦弗取焉。蓋中原一片地,敘其荒涼,渾如楚人一炬,視咸陽僅存焦土,數(shù)十萬征人之淚,并無黍離(14)可灑。行者自顧一身,猶為余累,尚思取此無用,以為乃翁馬上之得也。噫!此帖在太平時,主人當不知何如拱璧。而今越二千里,與予弟出入泥涂,而始淪落予手,亦云厄矣!雖然予不能如許氏之家,置此帖于青箱、縑素、鼎彝、(15)名琴之列,不猶勝于銅駝荊棘(16)耶!安知許之貴公子,能無舍其高甍巨檻,(17)而棲托于茅檐甕牗(18)者乎?視此帖之淪落,又當何若也!雖然,時之治亂人受之,人之聚散物因之,皆人物之不得自主者也,獨憐與人聚散之物,何如與時治亂之人,其貴賤多不可知哉!故敘其所由來,使后之覽者,不必問其昔為誰氏之物,今為誰氏之物。但知金石之物,銷沉難認者, 不知凡幾矣。咄咄一禿翁之筆,(19)尚留天地間,差足免人恨耳!且亦知孰留孰不留,操觚者(20)亦可淡然于此矣!
由上述原文得知,此帖原在河南,帖的主人是河南著名的許氏家族,在戰(zhàn)亂中由王了望之弟所得,而后轉(zhuǎn)入他手。文中提到戰(zhàn)亂年代為“壬午歲,以蕩寇之師,南征于豫”,“壬午歲”即崇禎十五年(1642),當指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兵至河南,此時王了望已37歲。跋中又說:“噫!此帖在太平時,主人當不知何如拱璧。而今越二千里,與予弟出入于泥涂,而始淪落予手,亦云厄矣?!庇纱丝芍颂煌趿送べp,他認為在許氏家族中絕非一般玩物,是許氏數(shù)代人為官為宦的傳家之寶,而在亂世中幾經(jīng)厄運淪落于甘肅隴西王了望之手?,F(xiàn)此帖早已不知去向,成為歷史疑案。而今在隴西縣博物館僅存王了望得此帖之跋語,這是一件極具文物價值和學(xué)術(shù)價值的罕見珍品,根據(jù)諸多名家所跋及印記來分析判斷,此帖曾長期藏在明代嘉靖至萬歷年間的大收藏家項元汴府中,自從項府處失手之后幾易藏主,也曾流落于河南洛陽人手中。從時間來推算,王了望在此期間在京生活過多年,再從王了望所跋此帖之來歷看,與上述情況多有吻合之處。
懷素(737~?),僧人,俗姓錢,字藏真,湖南長沙人。幼而事佛,據(jù)傳為玄奘弟子。唐代杰出書法家,尤擅狂草。釋適之《金壺記》云:“懷素嗜酒以養(yǎng)性,草書以暢志,凡一日九醉,時人謂之醉僧書?!逼洳輹袕埿穸行乱猓炫c張旭并稱“顛張醉素”。傳世作品有《小草千字文》、《千金帖》、《自敘帖》、《論書帖》、《食魚貼》(摹本)、《藏真帖》(刻本)等,均系草書?!蹲詳⑻穫鞣Q為懷素所書的杰作之一,狂草之美,古人遺墨中無出其右者。該帖書于唐大歷十二年(777),時年懷素40歲。帖中自敘學(xué)書之經(jīng)歷,遍列時賢之贊美,頗多自負之辭。據(jù)稱《自敘帖》墨跡者傳世有數(shù)本,有刻本數(shù)種,其中“西安本”、“長沙綠天庵本”流傳最廣,而最稱精妙者,當推附以文彭釋文的“水鏡堂本”。就《自敘帖》的點畫用筆特點而言,就是以正鋒為主而佐以側(cè)鋒。自漢魏六朝的鐘繇、張芝、“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以來,書法用筆多以側(cè)鋒為主,以正鋒為主來書寫草書,則是張旭開其端的,如其《肚痛帖》便是一典型。比較起來,前者用筆主要源于隸書,后者則源于篆書。作為張旭最杰出的再傳弟子,懷素自然精熟地使轉(zhuǎn)正鋒,《自敘帖》正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通讀王了望《得懷素自敘帖》跋語,可以看出王了望是一個具有強烈社會責(zé)任感的人。得此帖后,他的心情既欣喜又擔擾,喜的是他一介邊陲布衣,卻有緣得到如此惶惶巨帙;憂的是如此人間稀世之珍寶,“淪落余手,亦云厄矣”。他不止一次地使用“淪落”二字,《懷素自敘帖》流落其手,他不但沒有當作發(fā)財?shù)臋C會,反而視為文化遺產(chǎn)的一種厄運、災(zāi)難,大有明珠暗投之寓意,足見其憂國憂民之丹心。后來,王了望在京城生活了多年,根據(jù)他的品格,極有可能將這個帖子無償獻給朝廷。據(jù)記載,經(jīng)過數(shù)百年后,到了清道光年間,陜甘總督那彥成卻花巨資購得一本《懷素自敘帖》,并命人鍥刻成碑,不知是否為王了望所藏版本。其來龍去脈,終究不得而知。有幸的是,這幅字帖刻石的拓片被人收藏,并經(jīng)蘭州碑林搜集發(fā)現(xiàn)后,重新勒碑上石。同時翻刻上石的還有王了望的三幅書法作品,對保存我國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得懷素自敘帖》跋文是至今為止所保存下來的王了望的第二篇小字作品。此文的書寫也屬于楷書之作,在楷書中略見行意,用筆生動流暢、剛勁明快,此冊跋語文筆、書法皆精妙。因王了望楷書師晉鐘繇之法,從這種近乎于楷書的小楷之作中,仔細審視,頗得鐘書楷書之神韻的與法度。跋語之書筆畫清勁、筆墨飽滿,表現(xiàn)出靈巧瀟灑的風(fēng)姿,在字形上多取偏勢,似有鐘繇書《薦關(guān)內(nèi)侯季直表》的基本特征和法度,高古淳樸,超妙入神。跋文之書作,因是早年之作,雖功夫深厚,點畫遒勁而莊重,但與晚年74歲所書《此冊乃余姻家》之作相比略有遜色,因王了望書法是以行草書見長,故而楷書沒有行草書那么臻妙完善。
《得懷素自敘帖》作品的章法行疏字密,或大小粗細相間而出,隨意所至,自成體勢,絕無安排之意,取有行無列,行氣中隱寓以小見大之氣、錯落起伏之勢。通篇有機相生、自然成趣,構(gòu)成了一幅天真爛漫,心緒、意象俱現(xiàn)的心靈之作。此跋文的書法創(chuàng)作從情感主運筆墨,一切基于心性的驅(qū)使,作品中的生動形象和深刻意蘊是融情入書的結(jié)果?!扒椴徽鎰t物不能依其變,情不深則物不能引之起”,藝術(shù)的魅力就源于作品中所蘊涵的情感力度。王了望書法妙品正是他心靈的奏鳴曲。其書作多為自做詩文,很少摘抄他人之作,這為我們洞鑒其藝術(shù)結(jié)構(gòu)打開了明亮的一扉。
王了望距今雖有300多年的歷史,但他的書法作品傳世不多。在他學(xué)書的過程中,上溯魏晉,博覽唐宋,并借鑒明代早期書家,在傳統(tǒng)書法中得以創(chuàng)新,使其書作自成一體、獨具特色。王了望為博采眾美之高手,加上他超人的駕馭筆墨的能力,使筆法、墨法、章法達到了一種新的境界,形成了豪放疏略、自然天成的筆韻,書作常流露出一種頗不經(jīng)意之感。在晚明與清初之間的書家中,當稱著名一世的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等人,他們所處的時代雖然稍早于王了望,但就書法的風(fēng)格來看,都有相同之處,他們既具有時代所孕育的共性,又都有各自的個性。張瑞圖的書法作品用筆多露鋒、結(jié)體遒勁,黃道周的行草書拙中見巧、率真自然,倪元璐的書法用筆多藏鋒、婀娜剛健。至于王了望的書法風(fēng)格與上述諸家皆有同出一轍之相似,不論用筆、結(jié)體和章法都具有共同的流韻,特別是作品的氣息非常接近。黃道周的行草多取橫勢,倪元璐的行書則多取縱勢,而王了望在結(jié)體上多取錯位,左面偏旁抬高、右面拉下,產(chǎn)生一種奇趣,這種順乎規(guī)矩而又出乎規(guī)矩的有意夸張,錯落有致,形成一種和諧的整體,又具有變化之美。與王了望處于同一時代的著名書家王鐸、傅山在藝術(shù)追求和書法風(fēng)格上更有不謀而合之處。王鐸、傅山、王了望在傳世的作品中,大多為行草書,能表現(xiàn)個人的自由意志和暢情抒懷。明人特別愛好草書,而草書又不同于其他書體,它具有自由表達的藝術(shù)性。王鐸、傅山皆以楷法作行草,而王了望則有篆隸作行草之風(fēng),這本身就強化了他書作的特點。王了望應(yīng)該與王鐸、傅山齊名,然而他未能躋于上述諸家,留于書史,名于后世,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歷史的誤會和遺憾。
王了望無可爭辯地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大家,他的書法藝術(shù)價值與同時代的王鐸、傅山諸家理當并駕齊驅(qū)。陜西省博物館學(xué)者趙敏生先生發(fā)表觀感:“王了望書法當可與王鐸、傅山相媲美?!痹拭C畫院院長、甘肅省書協(xié)主席趙正評價:“就其藝術(shù)成就,平心而論,王了望應(yīng)該與王鐸、傅山諸家齊名,必將載入中國書法的史冊?!睔v史將會重新給予王了望公正的評價,他所遺留下來的《得懷素自敘貼》這份書法珍品,必將產(chǎn)生巨大的生命力,散發(fā)出燦爛的光芒。
[注釋]
(1)有司:古代設(shè)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官為“有司”。
(2)鐘太傳:鐘繇(官至太傳),三國時期書法家。
(3)魯公:顏真卿(封魯郡開國公),唐代書法家。
(4)蹀躞:小步走路、往來。蹀:頓足。
(5)靈寶:今河南省靈寶縣。
(6)南安:東漢古郡名,治所在甘肅隴西縣境內(nèi),此指今隴西縣。
(7)監(jiān)軍:明代在作戰(zhàn)時軍中設(shè)監(jiān)軍,專掌稽核功罪賞罰。
(8)蕩寇之師:鎮(zhèn)壓李自成領(lǐng)導(dǎo)的農(nóng)民起義的官軍。
(9)青紫:漢丞相太尉皆全部金印紫綬,御史大夫銀印青綬。
(10)潭府:許氏居宅之美稱。
(11)牙簽:藏書之標簽,此處指書籍。
(12)兵燹:戰(zhàn)火。兵寇縱火焚燒叫兵燹。燹:野火。
(13)耆舊:德高望重的高齡之人。
(14)黍離:《詩經(jīng)#8226;王風(fēng)》篇名,此處指戰(zhàn)后情況比周室東遷后還慘。
(15)青箱、縑素、鼎彝:青箱指書箱,此處指家傳古籍。縑素指素絹,用以書寫文稿的重要材料,此處指寶貴文稿。鼎彝指古代盛酒的器具。
(16)銅駝荊棘指指寶物遺落在戰(zhàn)后廢墟中。
(17)高甍巨檻指富貴人家高大的建筑物。甍:屋脊,檻:欄桿。
(18)茅檐甕牖指貧苦人家的小茅屋。甕牖:用破甕之口做窗戶。牖:窗子。
(19)禿翁之筆即一個和尚的筆跡,指《懷素自敘帖》。禿翁:即懷素和尚。
(20)操觚者即拿筆寫作之人。觚:古代寫字用的木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