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最早出現(xiàn)在英國哲學家洛克的著作中。他認為,反思是人心對自身活動的注意和知覺,是知識的來源之一??鬃诱J為:“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荷蘭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認為,“反思是教學思維活動的核心與動力,學生是否具有反思能力,反映了學生認知水平的高低,體現(xiàn)了學生主體意識的強弱”。 經過反思,不僅可以檢查學習過程中的疏漏和錯誤,還可以理順思路、深化知識、積累經驗,當新的知識與其原有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相符時,就被同化、吸收并儲存,進而拓寬思路,提高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呢?筆者以物理教學為例,談一談這個問題。
一、在“師問”中反思
在過去的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表面上進行了多次提問,但并沒有真正開拓學生的思維。教師要把問題提在學生需要反思的地方,要帶著培養(yǎng)學生反思能力這樣的目的來設計提問,逐步實現(xiàn)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反思。例如,“曲線運動的條件”教學中,筆者先把一小木塊松手后讓它落下,提問:“木塊的運動軌跡是怎樣的?”學生答:“木塊做直線運動”。之后,筆者再演示豎直上拋木塊并提問:“在上拋過程中,木塊的運動軌跡又是怎樣的?”學生答:“木塊做直線運動?!惫P者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xiàn)象并總結,物體沒有初速度,但受外力時做直線運動;物體有初速度又有外力,但外力與初速度的方向在一條直線上時做直線運動。這時,繼續(xù)提問:“物體怎樣才能做曲線運動?”通過提問引起學生的反思,并引導學生得出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二、對錯誤結論進行反思
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時,往往是不求甚解、粗心大意,滿足于一知半解,結果常常出現(xiàn)與基本定律或實際不相符合的現(xiàn)象。例如,從牛頓第二定律可知,無論怎樣小的力,都可以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然而,當用力提一個很重的箱子時,又會出現(xiàn)提不動的現(xiàn)象。這與牛頓第二定律不是相互矛盾嗎?針對這樣的問題,老師應該結合學生的錯誤,設計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從概念和定律的角度來剖析錯誤的原因,為學生提供一個對概念和定律重新理解的機會,培養(yǎng)他們的反思能力。學生在糾正錯誤的過程中掌握概念、理解定律,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和基本的定律。
三、在知識獲取時反思,提煉思想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總是根據(jù)問題的具體情景來決定解題方法。這種方法受具體情景的制約,如果不對其進行提煉、概括,那么,它的適用范圍就有局限,不易產生遷移。
例如,在“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的運動”案例中,帶電粒子在電場的加速,通過在真空中有一對平行金屬板,兩板間加以電壓U。兩板間有一個帶正電荷q的帶電粒子,它在電場力的作用下,由靜止開始從正極板向負極板運動,到達負極板時的速度有多大?
根據(jù)動能定理可知,電場力所做的功W=qU等于帶電粒子到達負極板時的動能Ek=mv2,即qU=mv2得出,引導學生在得出結論后反思:兩平行金屬板間的電場是勻強電場,如果兩極板是其他形狀,中間的電場不是勻強電場,上式是否同樣適用?
教師應鼓勵學生在獲取知識后反思學習過程,引導他們總結、分析具體解答中所包含的基本方法和內容,并對這些內容進行再加工,從中提煉出適用范圍更廣泛的結論。
四、在解題過程中進行反思
由于學生在學習物理過程中,對所學概念、定理、定律等往往理解不深,因而解題時缺乏審題能力,抓不住解題關鍵,導致解題錯誤。例如,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的應用》這節(jié)課中,筆者在課堂教學時,通過例題講解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的理解。例題講解前,筆者先讓幾名學生到黑板上演示。
例如,一輛汽車以15m/s的初速度沖上長為120m的斜坡。設汽車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加速度的大小為0.6s/s2,求汽車到達坡頂需用多長的時間?
學生在黑板演示時,都根據(jù)位移公式求得結果。t1=10s,t2=40s。
學生算出來后,自己也感到困惑:“為什么通過120m的斜坡,有兩個不同的時間?”筆者利用這個問題,引發(fā)學生的反思。筆者先讓學生互相討論,試著找出原因,然后進行講解,指出錯誤在哪里,并分析錯誤發(fā)生的原因,指導學生如何分析題意,指點解題的關鍵,闡述正確的解題思維方法和技巧,并在此基礎上得出正確的解答。講解完題目后,筆者繼續(xù)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幫助學生在掌握解決運動學的方法中養(yǎng)成認真審題的習慣,自覺地檢驗結果,從而培養(yǎng)學生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鼓勵學生把錯的原因互相交流、加深印象,避免以后再出錯,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
(作者單位:海南省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