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中職生面臨的社會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和校園環(huán)境日益紛繁復雜,這些必然會對中職生產生巨大的心理影響。當他們在學習、生活及社會適應等方面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許多中職學校面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甚感棘手,感到課難上、事難管,而且在觀念和行為上存在誤區(qū)。因此,上好心理學課程對中職院校來說十分重要。
一、全面把握學生情況,是教好學生的先決條件
俄羅斯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過:“如果教育者想從各方面去教育一個人,那么,就應當從各方面了解這個人……教育者應當努力了解一個人,看他在實際上究竟是怎樣的人,了解他的一切優(yōu)點和缺點,他平素的一切瑣細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的精神要求等等……”。所以說,教學的中心與重心是人,教師首先要了解教育對象,才能有效地實施教育教學。多渠道接觸學生,全面掌握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經濟狀況、家庭教育、社會影響、思想動態(tài)、知識層次以至個人性格、特長、交往、愛好等等,做到對學生的思想、學習心中有數。要做到這一點,不僅要求教師要有熱愛教育事業(yè)、寓教于樂的敬業(yè)精神,更要求教師要從學生心理的角度去認識學生,全面、全局地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通過各種渠道認識每一個學生的不同之處,不能把所有的學生都認為是相同的學生,要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心理反應,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失。
二、有效的心理溝通,是成功教學的基本保證
有效的心理溝通是教師成功教學的前提和保證。心理溝通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要關心愛護學生。教師首先要有愛心,“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任何一個遠離父母、家庭,來校讀書的學生,在生活上、學習上、精神上都特別渴望得到關懷與愛護,尤其是當他們碰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這種要求和渴望就更加強烈。所以教師要對學生實行必要的“情感投資”,用愛心溫暖學生、感化學生、實現情感交融是增進師生感情的最佳途徑。正確、耐心引導學生也是關心愛護學生的良好方法。
1.教育學生正確看待自己,全面認識和評價自己
要教育學生正確看待自己能力上的差異,“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都有自己個別獨特之處。正確的自我評價是幫助自己確定奮斗方向的前提。在與他人比較中,應突破單一的思路、不能按部就班,要使自己的思維方式盡可能地全面些、辯證些、靈活些,從而解除錯觀念的束縛,重新認識自己,并對自己的能力作出全新的評價和認識。
2.教育學生正確地補償自己,理智地對待自己的缺點
所謂補償,就是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補自己生理上或智力上的缺陷,同時消除煩惱或痛苦等情緒。盲人失明,耳朵就特靈,這是生理上的補償功能。人的心理也一樣具有補償功能,就是“以勤補拙”和“揚長補短”,不能因為自己犯了錯誤或走偏了路就認為自己是一無是處。
3.培養(yǎng)學生的成功心理,注意首次的成功
成功了第一次,就會增強人的自信,從而積極主動地鍛煉能力,最后讓自信心代替自卑感。很多職高學生在初中學習成績就不好,是由于沒有給他們足夠數量的獲得成功的機會,以致他們沒有機會去發(fā)展成功的心理。因此,教師首先應當為學生安排一些容易成功的工作。所謂成功的工作,是指學生們能夠勝任,同時又能引起自發(fā)的學習興趣的工作。培養(yǎng)學生成功的習慣,使他們在一些小事上取得成功,并妥善地運用這些成功造成一種成功的氣氛,這氣氛就一定會延伸到做大事上去。其次,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勵。教育學生要相信事在人為。當面臨某種情況感到信心不足時,不妨自己給自己壯膽:“我一定會成功,一定會!”用行動證明自己并不比別人差,自卑感也就大大減輕了。
4.教師要經常和學生保持交流、交換意見
教師要經常把自己下一步的教學安排、教學目的和想法告訴學生,同時有針對性地了解學生對自己教學安排的看法和意見,及時和他們進行溝通。這樣可以調動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使教師的教學計劃能夠順利完成,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但當前很多教師缺乏這方面的嘗試,甚至相當一部分教師擔心學生知道自己的想法,會給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帶來障礙。需要教師在今后的教學過程當中盡量改進。
三、深化教學方法改革,是提升質量的重要途徑
在某種意義上說心理學教學方法的改革,是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體地位的真正體現。傳統(tǒng)單一講授的教學模式滿足了教師知識系統(tǒng)性講授的主觀愿望,而忽略了靜態(tài)模式教學效果欠佳的問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感到,創(chuàng)建有利于學生動態(tài)參與的教學環(huán)境,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其學習興趣,而且是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訓練的重要途徑。
1.教師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觸角
教師自身需要不斷地擴充知識面,接觸與掌握新的研究理論知識,完善對專業(yè)知識結構系統(tǒng)的理解。心理學是一門涉及到生活、社會和人文的學科,脫離了實際的教學資料會令人覺得干癟枯燥,使得教學流于形式,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社會生活中應該有良好的心理觸角,不斷地收集更新與心理學有關的材料,將之與教學內容融合在一起。另外,社會的飛速發(fā)展與激烈的社會競爭,職業(yè)要求越來越高。教師自身的心理素質、心理承受力、自我調節(jié)能力、心理保健能力等日益顯得重要。缺乏較高的心理素質、健康的生活理念及健全的個性,教師便不能在教學中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從某個角度而言就是失去了心理學教學的意義。
2.建立教學目標體系,進行目標評價
為了創(chuàng)造學生動態(tài)參與的教學條件,減少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我們要嘗試性地依據教學目的,確定各章節(jié)的教學目標和考核目標。目標參照布盧姆的“目標分類理論”將教學內容分為:識記、理解和應用三個層次。每章教學開始,向學生闡明教學目標,師生雙方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活動。在目標分類基礎上,準備編制不同題型、不同難度等級的試題庫。試題類型、難度應以心理教育、心理學科和單元章節(jié)的目標為軸心,改變傳統(tǒng)單一的心理學科理論知識考試的模式。
3.按照教學目標確立教學活動方式
為較好實現教學目標,“課堂講授”應主要解決理解層次目標的內容,初步形成知識結構;“課堂討論”圍繞部分理解和應用層次目標內容,使學員在知識的深層把握及綜合運用理論方面得到提高;“自學與心理訓練”主要圍繞識記和部分應用層次目標中“內化”方面的內容,使學生在強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達到外顯行為被觀察評價與內隱素質確有提高的效果。
4.運用電教、實驗手段,改善課堂信息環(huán)境
心理學是實證性很強的學科,許多概念和規(guī)律都是建立在實驗和社會調查基礎之上。單憑語言講解、現象描述,顯得感性材料不足,說服力欠缺,使學生感到知識抽象和深奧。我們應嘗試將更多地把心理實驗、投影演示、心理測量和心理訓練等方法運用于教學實踐中。事實證明,形式多樣的現代教學手段,在改善課堂信息環(huán)境、提高教學效果的功能方面是獨特的。隨著現代信息互聯網的建設與發(fā)展,我們設想借助遠程教育資源,將最新的心理學科理論,學術研究成果及先進的教學方法迅速引進,可以較好地彌補心理教育教學中的不足。
(作者單位:福建省羅源縣高級職業(y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