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基礎》雖然是技工學校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但它卻有著不同于一般文化基礎課的特點。因為其內(nèi)容大多和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在生活中應用十分普遍,所以需要教師深入思考和挖掘,從各個方面對問題進行揭示和分析,充分聯(lián)系實際,才能使學生深刻理解,靈活應用,并能舉一反三。下面筆者僅就新課的導入方法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進行初步探討。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導入新課不僅是把今天要講授的內(nèi)容開個頭,更是要讓學生對今天所要學習的內(nèi)容有個大概了解。精彩的新課導入,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學生智慧的火花,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勇于探索,主動地獲取知識。照本宣科地泛泛講解,只能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束縛學生的思維。那么如何才能有一個精彩的新課導入呢?
一、直接舉例
導入新課需要精心設計。有時根據(jù)需要,可直接舉例,通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例,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即一開始就鮮明地揭示主題,立即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要講授的內(nèi)容上來
例如,在講述《鏈傳動的類型和應用特點》時,教師可以通過鏈傳動的模型向同學們提問:“同學們都見過這種東西吧?對,這就是自行車上的鏈輪和鏈條。那么如果自行車的這根鏈條掉了或斷了,自行車還能被蹬走么?肯定不行!因為沒有這條鏈,就沒法將動力傳到輪子上了。而現(xiàn)在流行的變速自行車究竟是什么原理呢?今天,我們就通過學習《鏈傳動的類型和應用特點》來解決這些疑問?!边@樣的新課導入,不僅能讓同學們對今天要學習的內(nèi)容有了大概了解,同時還會使他們主動去思考平常騎自行車遇到的一些關于鏈條的問題,這樣就為后面介紹鏈條的特點打下了基礎。
二、溫故知新
溫習舊知識導入新課題,這是比較常見的上課方法,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接受新知識,而且更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講授《輪系》這一節(jié)時,可以這么導入:“同學們,通過以前的學習,我們了解到齒輪傳動具有很多優(yōu)點,也是在現(xiàn)代機械中應用最多最廣泛的一種機械傳動形式。但是一對齒輪傳動所具有的缺點也是十分明顯:不能獲得大傳動比、不適合遠距離傳動。因為如果僅靠一對齒輪,那其中會有一個齒輪尺寸非常大,齒輪機構的外廓尺寸因此也會很大。但是如果我們增加齒輪數(shù)目,是不是既能滿足傳動要求,又可改變這個缺陷呢?像這種由一系列相互嚙合的齒輪所組成,將主動軸和從動軸連接起來的齒輪傳動系統(tǒng)又叫什么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輪系》?!边@種方法不僅讓同學們積極回憶以前學習的相關內(nèi)容,為這次學習打好基礎,同時又調(diào)動了同學們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
三、提問導入
通過問題提高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比如在講授機械上廣泛應用的四桿機構時,首先提出三個問題:什么是平面連桿?什么是四桿機構?四桿機構的基本形式有幾種,分別有什么特點?再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講解。首先以一些平面桿機構的模型示例什么是平面連桿,讓學生有個感官認識,接著點明由四個桿件構成的平面連桿機構就叫四桿機構,并以模型展示,以此產(chǎn)生直觀效果。最后,以模型講解演變出四桿機構的各種形式并總結出其運動特點。通過研究四桿機構各個桿件不同的運動形式,找出各種形式的主要特點,并從中找到區(qū)分的依據(jù)。這樣就為以后講解四桿機構基本性質(zhì)、第一條曲柄存在條件打下了基礎。這種“設疑”講解法,有助于為下面的講解埋下伏筆,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也就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在課堂講解過程中,最好盡可能多地應用模型、動畫等直觀的教具,理論聯(lián)系實際,更直接地啟發(f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去觀察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由事物的表象窺探出事物的本質(zhì),進而由具體事物聯(lián)系抽象概念,達到理解教材、獲得知識的目的,同時還可提高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和自覺性。
總之,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非常重要的一步,教師只有吃透教材,準確把握教學主題,靈活選用導入法,精心設計導入內(nèi)容,才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作者單位:山東化工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