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一名教師要真正做到“傳道有術、授業(yè)有方、解惑有法”,課堂教學就會產(chǎn)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從而盡可能充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其中教師在講課時,注意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心境,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傳的“道”,授的“業(yè)”,學生是否接受,學生的惑是否解開,都可以從學生的學習情緒及時反饋出來。因此,適時地把握學生的情緒和心境,就顯得尤其重要。
情緒和心境都是由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態(tài)度體現(xiàn)。情緒和心境是對客觀現(xiàn)實的一種特殊的反映形式。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觀事物本身,而是客觀事物與人們的需要之間的關系。積極的情緒是推動學生學習的良好心理環(huán)境和推動力。學習熱情是一種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情感動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及其他良好的情緒和情感。不良情緒情感主要是指那些消極的情緒情感,不良情緒心境會影響人的身心健康,降低教學效率。因此,一定要盡量消除。孟昭蘭在K.T斯托曼的“情緒心理學”的中譯本序言中指出:“人們在知覺和記憶中進行著對信息的選擇和加工。情緒和情感像是一種偵察機構,監(jiān)視著信息的流動。它能夠促進或阻止工作記憶,推理操作和問題解決?!边€指出“在心情良好的狀態(tài)下工作,思路開闊,思維敏捷,解決問題迅速;而心境低沉或郁悶時,則思路阻塞,操作遲緩,無創(chuàng)造性可言?!?/p>
同樣,良好的情緒也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課堂上的偶發(fā)情況是相當復雜的,教師不可能都預料到或防止它的發(fā)生。在偶發(fā)情況下,教師要及時地發(fā)現(xiàn)它,以從容的態(tài)度面對它,并靈活機智地處理它,使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甚至獲得比原來預期還要好的效果,這是一種高智慧的藝術。在日常教學中,一個班難免有個別學生不夠專心或不夠守紀律。遇到這種情況,有經(jīng)驗的教師是不會輕易批評學生的。如果在講課的中途批評學生,必然影響教師講課和學生聽課的情緒與心境,中斷教師講課和學生聽課的思路。教師批評學生,停止了對知識信息的傳播,學生自然不可能對教師傳授的知識進行及時的選擇和加工。被批評的學生如果是偶犯錯誤的,心情會難受而變得低沉;如果是屢教不改的,則可能產(chǎn)生逆反心理,干脆破罐子破摔。而其他學生就可能對不專心、不守紀律的學生產(chǎn)生厭惡感,還可能對教師在講課時批評學生產(chǎn)生反感。這樣教師和學生的情緒、心境都處于郁悶的低沉狀態(tài),要恢復到批評前的良好狀態(tài),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這樣必然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有經(jīng)驗的教師在講課時若遇到個別學生不專心或不守紀律時會自然放慢講課的速度,提高或降低講課的聲音,或者適當?shù)靥釂?,使那些一時不專心、不守紀律的學生自覺地把精力集中在學習上。這樣處理,其他學生也不會因受到意外的信息刺激而破壞良好的情緒和心境。
根據(jù)學生課堂上反映出的情緒和心境,及時地調整講課的方式和方法,使學生的學習心態(tài)始終是輕松愉快的,這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大有裨益。學生有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情緒和心境,上課時就能夠動眼看、動耳聽、動腦想、動嘴說、動手記。因而,教師講課時必須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心境和情緒,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腦、嘴、手,去對教師傳授的知識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
在課堂上,如果學生只是聚精會神地聽,目不轉睛地看,而不能動手記、動嘴答,說明學生想聽懂卻還沒有聽懂,還沒有動腦筋思索的余地,沒能把教師傳授的知識信息進行去粗取精的選擇和加工,所學知識是一知半解的。所以,不能把講授的重點和難點記錄下來,更不能解答新問題。這時,教師必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弄清學生一知半解的原因,及時調整講課的方式和方法,使學生的情緒和心境盡量放松。
另外,在上課時,如果學生根本沒有動耳聽、動嘴說、動腦想、動手記,而只是動眼看或心不在焉,表明學生的學習情緒是懶散的。這有可能是教師講得太深或太淺,學生聽不懂,或聽來沒興趣,或聽不出重點。這種情況下,教師除了及時調整講課方式方法外,還有必要調整一下講課的內(nèi)容,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聽得懂,聽出重點,重新把學生的學習情緒調動起來。
總之,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有機結合。只有教師注意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緒和心境狀態(tài),及時調整講課的方式和方法,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學生才可能對教師傳授的知識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并充分發(fā)揮他們的聰明才智,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