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提倡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但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沒有得到真正體現(xiàn),教學方式仍然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板書,學生記;教師安排實驗,全班學生依葫蘆畫瓢,教師沒有給學生留下發(fā)展、創(chuàng)造的空間,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意識。伴隨著學校陽光課改的進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一“一言堂”模式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把學生作為主體確立起來。如今的課堂給予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合作、創(chuàng)新的機會,要讓課改中學生“好動”起來,老師也應該把自己手中那根拉著學生的線松松了,要學會做—個會放“風箏”的老師。
那么,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如何在上好一節(jié)物理課的前提下做一個會放“風箏”的老師?下面筆者結(jié)合自己的課改教學實際,以初二物理“摩擦力”為例談談新課改下的物理課堂教學設計。
一、課前師生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1、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知道學什么,課前請科代表把老師重新整理的課堂目標抄寫在后面黑板上,內(nèi)容如下:
(1)產(chǎn)生摩擦的原因是什么?
(2)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guān)?
(3)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哪些?
2、教師針對學情,精心設計每一個可以啟發(fā)、引導學生的實驗。
3、各合作小組課前認真預習。
二、課堂上利用實驗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演示筷子提米的實驗:在一玻璃杯中放人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壓緊大米,向上提起筷子會很容易地將筷子拔出;重新將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會兒,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
請學生分析討論并舉出身邊的摩擦現(xiàn)象從而引出新課。
2、啟發(fā)式小實驗。手壓桌面滑動,感受摩擦力。
三、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發(fā)揮空間和恰當?shù)囊龑?/p>
學生:我們組想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大小的關(guān)系,物體甲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彈簧秤勻速拉動,并記下彈簧秤的示數(shù);然后,在物體甲上面再放一物體乙,仍然勻速拉動彈簧秤,并記下彈簧秤的示數(shù),這樣就可以探究出摩擦力的大小和壓力的大小關(guān)系。
老師:其他組對該小組的方法有什么補充或建議?
學生:在拉動木塊在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不能保證木塊完全做勻速直線運動,他的設計思路只是大致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的大小關(guān)系,但不夠準確。
老師:這個小組說得有道理嗎?
學生:學生們思考之后表示贊同。
老師:那哪一些同學能利用咱們前面學過的知識來改進這些地方呢?下面分組討論,看哪一組能設計出更好、更合理、更準確的測量方法?
學生:根據(jù)相對運動的原理,咱們可以把彈簧測力計和木塊固定,拉動木板,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了減小誤差,可以多做幾次。
四、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當堂總結(jié)和鞏固
老師:請各小組長介紹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小組討論回答)摩擦力的方向、作用點、大小的影響因素、增減方法……
老師:應用了哪些方法?
(小組討論回答)控制變量法。
五、經(jīng)驗總結(jié)
筆者認為:傳統(tǒng)的課堂,教師把“風箏”線拉得太緊,擔心“風箏”漫天飛,課堂亂,不能充分地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在課改的過程中,如果能把“風箏”線松一松,形成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氛圍,不僅不會“風箏”漫天飛,而且還會讓學生成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探究者”和“運用者”。
如何在課改中做—個會放“風箏”的老師呢?
1、向“風箏”暗示今天的飛行目標。蘇科版物理教材在每節(jié)開頭都配有圖片的提出問題,提示這一節(jié)的主要內(nèi)容,目的是使學生學習時心中有數(shù)。這一細節(jié)提示我們:在每節(jié)課前可以通過文字敘述將所學內(nèi)容對學生做出暗示。
2、為了使學生學得主動,教師在了解學生、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的同時,要充分地信任他們。由于學生學習水平存在差異,對有困難的學生要及時幫助,不要使前面的困難影響后面的學習,產(chǎn)生積累效應。
3、教師在實施科學探究活動中要做好實踐者、引導者、促進者、學習者和研究者的角色轉(zhuǎn)換。將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教與學生學,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學生接觸的外界信息越來越多,教師的知識面相對來說過于狹窄,師生共同學習、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有利于彼此身心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
[2]湛蓊才,課堂教學藝術(shù)
[3]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
[4]物理教學參考資料,蘇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