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深厚學生的文化底蘊。文化底蘊從何而來?從博覽群書的讀中來,從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豐富的生活積累中來。因此,單靠課本顯然不夠。只有加強語文課外實踐活動,拓展學習語文的多樣途徑,才能切實、更好地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深厚學生文化底蘊的目的。那么,如何開展好語文課外實踐活動?對此,我總結了以下“玩、行、賽、讀、寫、”五字訣。
一、“玩”字當頭。潛移默化的陶冶
一聽到這個字,很多人都會想到不務“學習”這個正業(yè),其實不然。玩,是學生成長的一個重要途徑。老師們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真正“會”玩的學生,一定是個出色的學生。有的同學,雖然“貪”玩,卻玩不出個所以然,這不能說是“會”玩。究竟怎么玩?又玩些什么呢?
1、趣玩游戲
游戲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猜謎語、腦筋急轉(zhuǎn)彎、成語接龍、抓特務(錯別字)等,都是小學生最喜愛的活動。這些活動既可以鞏固所學字、詞等語文基礎知識,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開發(fā)智力。我發(fā)現(xiàn),男同學在課間喜歡玩卡片。我就試著引導他們自己動手制作卡片。我讓學生在卡片上寫上歇后語、古詩文、名人小傳等。這樣,學生玩著自己制作的卡片,更有意思,也更有情趣。女同學課間很喜歡玩跳皮筋。我就引導她們把《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古今賢文》等內(nèi)容編到跳皮中,成為“皮歌”,學生邊跳邊唱,興趣盎然。
2、游山玩水
參觀游覽活動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學到在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操,陶冶學生的性情,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為作文提供素材。這項活動可以根據(jù)季節(jié)特征選定時間,每學期一至兩次為宜。更可以利用家長會,動員家長利用假期時間,帶孩子外出,走進大自然、開闊眼界。
二、“行”而有效,提高品質(zhì)與能力
實際是說在行(動)中鞏固語文知識,在行(動)中豐富語文積累,在行(動)中發(fā)展語文能力。
1、為校園服務
如辦黑板報、墻報、辦手抄報,班級搞活動時,寫標牌、號牌、活動安排等;讓學生自搞自編,自畫自寫自排。這些活動可以增長知識,提高學生動手、動腦能力。
2、為家園服務
春節(jié)時,為家里或鄰居寫春聯(lián);為小區(qū)新建的花園、草坪設計宣傳標語等。
3、為社會服務
投身生活,走向社會,做“環(huán)保小衛(wèi)士”“交通小警察”等,為創(chuàng)衛(wèi)、為維護社會秩序,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實踐出真知,只有真正的實踐活動才能內(nèi)化學生的品質(zhì)與情操。
三、“賽”出成敗。激勵成長的動力
開展競賽活動,能很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活動積極性,讓學生在賽前的準備中獲得知識;在激烈的競賽中感覺生活;在不同的競賽結果中體會成功與失敗的滋味,形成成長的動力。
1、開故事會和演講比賽
故事會和演講可以提高學生讀書的興趣,發(fā)展記憶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2、作文競賽
在賽前的準備中,提高作文水平;在緊張比賽中,感覺競爭的氛圍;在賽后的作品投稿中,感受期待與成功的喜悅。
3、書法競賽
可促進學生對書法的愛好,促使學生練習寫好漢字,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自豪感。
4、社會競賽
鼓勵學生參加由各級各類單位舉辦的各種競賽活動,在社會這個大的競技場上得到檢閱。
四、“讀”有目標。采得百花能成蜜
“讀”主要指課外閱讀?,F(xiàn)在無論是城鎮(zhèn)學校還是農(nóng)村學校都有了圖書館,有些學校的班級還有圖書架或圖書角,為了達到預期的思想教育和知識教育的目的,教師要首先閱讀,然后根據(jù)書的內(nèi)容出一些思考題或趣味題,并作必要的閱讀輔導。學生讀完一本書后,可舉行知識競賽和演講活動,從而使書刊真正成為學生進步的導師,獲取知識的源泉。
讀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做好摘抄工作,可制成“采蜜本”或“讀書卡”等。
此外,還可以開展剪貼報刊活動。指導學生在閱讀報刊時把好的文章、有趣的知識、科學學習方法等剪下來,進行歸類,整理成冊,以便學習時參考,這樣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
五、“寫”出成果。感受生活的真諦
1、寫參觀日記
一種方法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大家觀察同一種事物,然后按觀察順序?qū)懹^察日記;另一種方法是讓學生自由觀察,寫出觀察日記。對學生寫的觀察日記,教師要過目,抽改一定的數(shù)量,對好的予以鼓勵,以利于啟發(fā)觀察與寫作的興趣。
2、寫心情日記
每個人每天的心情都是不同的。喜怒哀樂,變化不定。記下每天的不同的事、不同的心情,既能調(diào)節(jié)孩子的心情,又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寫作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學生的心情日記的檢查,要注意方式與方法,因其關乎同學的隱私,要予以尊重。
3、寫新聞、征文稿件
平時,有意識地指導學生觀察生活,積極地寫新聞稿件或各類征文,向廣播電臺、報社等媒體投稿。這項活動,既能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寫作水平,又能培養(yǎng)學生感受生活、熱愛生活的情趣,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正義感和責任感,有利于學生成為適應社會的高素質(zhì)人才。
課外實踐活動,淡化“學”的形式,模糊學習的“功利”色彩,而收到學的實效,可使學生在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課外實踐活動中,不知不覺地獲得了書本上學不到的語文素養(yǎng),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補充。我們應當盡快提高對語文課外實踐活動重要性的認識、切實加強對語文課外實踐活動的指導,為學生最終成為高素質(zhì)的人才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