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yǎng)幼兒的抗挫折能力已成為一種迫切的社會需求,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旨在探討幼兒抗挫折能力的發(fā)展特點和影響因素,并嘗試進行教育策略方面的探討,為幼兒挫折教育的實踐提供教育心理學依據(jù)。
關鍵詞:3-6歲幼兒;抗挫折能力;影響因素;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1)11-0046-03
一、什么是抗挫折能力
抗挫折能力(resilience)是人們忍受、抵抗和排解挫折的能力,包括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兩方面??勾煺勰褪芰κ侵笇Υ煺鄣娜棠湍芰?,表現(xiàn)為所能忍受的最大挫折程度。抗挫折耐受力強的幼兒遇到挫折后沒有強烈的情緒反應,能夠保持心理平衡和行為正常,并且能比較容易地從挫折導致的消極情緒狀態(tài)中擺脫出來。挫折排解力是指幼兒遇到挫折后積極采取措施調整自己、擺脫挫折情境的能力。排解力強的幼兒遇到挫折后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主動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擺脫挫折情境。
幼兒抗挫折能力存在極其顯著的年齡差異,表現(xiàn)為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大而逐漸增強的發(fā)展趨勢。3-4歲是幼兒抗挫折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這一年齡段的幼兒能夠在成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學會忍耐和排解一些生活領域的挫折。4-5歲年齡段幼兒在面臨挫折情境時,表現(xiàn)為退縮、著急、嘗試或請求幫助,能夠適度地忍耐,愿意學習排解的方法,在生活領域遇到的挫折明顯減少,但對學習和交往領域的挫折仍存在畏懼心理和逃避行為。5-6歲年齡段的幼兒在面臨挫折情境時,表現(xiàn)為逃避、堅持嘗試或請求幫助,對學習和交往領域的挫折能夠堅持嘗試。
二、幼兒抗挫折能力的影響因素
1.個體因素
(1)體質
美國醫(yī)生威廉·謝爾登(W.Sheldon,1942)研究發(fā)現(xiàn),身體比較虛弱,經(jīng)常生病的幼兒在面臨挫折時往往表現(xiàn)出更多的逃避和退縮行為,而身體比較健壯的幼兒無論是面對生活領域的挫折,還是學習和交往領域的挫折都能夠以較積極的態(tài)度和行為去應對。
(2)已有經(jīng)驗
幼兒已有的失敗經(jīng)驗會導致兩種不良的結果。一種是幼兒的自信心會減弱;另一種結果是幼兒的興趣會下降,即當幼兒再次面對與失敗經(jīng)驗有關的事物時,幼兒對該事物不再感興趣。幼兒入園以后,首先面臨的是來自生活自理方面的挑戰(zhàn),因此生活方面的成功經(jīng)驗就成為幼兒入園后自信心的最初來源。
(3)好奇心與興趣
好奇心是內部激勵過程的第一步。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個體將努力面對挑戰(zhàn),因而好奇心成為個體挑戰(zhàn)自身能力的內在動力。興趣也是影響幼兒抗挫折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幼兒感興趣的領域內,幼兒的抗挫折能力比較強。
(4)動機取向
幼兒在面臨挫折時往往有兩種動機取向。一種是向往成就和獎賞的動機取向,一種是回避失敗和批評的動機取向。具有前一種動機的幼兒抗挫折能力較強。
(5)歸因方式
對于同樣一個挫折情境,不同的歸因方式會給幼兒帶來不同強度的挫折感。一種是客觀歸因,即把產(chǎn)生挫折的原因歸于客觀因素;另一種是主觀歸因,即把產(chǎn)生挫折的原因歸于他人的主觀因素。相對而言,客觀歸因的幼兒不容易產(chǎn)生挫折感。
(6)自我期望
較高的自我期望既是幼兒自覺克服困難的動因,又是幼兒挫折感的來源之一。自我期望值比較高的幼兒心理壓力比較大,當自己不能達到期望的目標時就會產(chǎn)生挫折感,對失敗的承受能力較差。
(7)耐心與細心
幼兒在生活領域常見的一些挫折一般都與其耐心和細心程度有關.;細心的幼兒一般能夠較好地完成任務,不易產(chǎn)生挫折感。
(8)安全感
幼兒在學習新知識、探索新事物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些挑戰(zhàn),需要他不斷走出自己熟悉的安全范圍,去探索未知。這需要足夠的勇氣和膽量。而安全感的滿足則是幼兒增強抗挫折能力的基礎。
2.環(huán)境因素
幼兒自從入園以后,大多數(shù)時間是在幼兒園里和教師一起度過的,教師對幼兒的教育滲透于幼兒在園一日生活的各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對幼兒抗挫折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我們對教師挫折觀與教育觀進行的調查問卷顯示,關于“孩子年齡太小,挫折對孩子的成長不利”這一觀點,有2%的教師表示贊同,4.2%的教師表示比較贊同,53.2%的教師表示不太贊同,40.7%的教師表示不贊同。對于“成人應該主動為孩子排解挫折,不要讓孩子承受任何壓力”這一觀點,有1.8%的教師表示贊同,3.1%的教師表示比較贊同,40.9%的教師表示不太贊同,54.3%的教師表示不贊同。
據(jù)此可以看出,絕大多數(shù)教師都能夠認識到挫折對于孩子的成長具有積極意義。教師應當利用幼兒生活中真實的挫折情境,對幼兒進行適宜的教育;也可以創(chuàng)設挫折情境,為幼兒提供鍛煉的機會,強化其已經(jīng)具備的抗挫折能力。
3.情境因素
幼兒的抗挫折能力具有情境性的特點。在不同的情境下,幼兒所表現(xiàn)的抗挫折能力不同。主要有以下兩種:
第一種情境是當年長幼兒與年幼幼兒在一起時,年長幼兒的抗挫折能力會有所增強。表現(xiàn)為可以解決獨處時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做到獨處時需要教師幫助才能做到的事情。
第二種情境是當幼兒與抗挫力較弱的同齡幼兒在一起時,其抗挫折能力會有所減弱。其原因主要是幼兒存在易受暗示的心理特點,有的幼兒還存在從眾心理。
三、培養(yǎng)幼兒抗挫折能力的教育策略
通過對已有研究的梳理和本文對幼兒抗挫折能力影響因素的分析,筆者總結了兩條培養(yǎng)3-6歲幼兒抗挫折能力的策略。
1.認知沖突策略
根據(jù)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認知沖突是指個體內在的已有認知結構與新知識和新經(jīng)驗之間的不一致,沖突的產(chǎn)生就是不平衡,需要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來消除,從而實現(xiàn)機體與環(huán)境的平衡。兒童心理的發(fā)展過程是一個從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動態(tài)循環(huán)發(fā)展的過程,而認知沖突就是這個發(fā)展過程的動力。
該策略的另一個理論依據(jù)是美國心理學家艾里斯(Albert Ellis)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挫折的ABC理論。這里的A指誘發(fā)性事物(Activating),B指人對挫折產(chǎn)生的認知和信念(Beliefs),C指人的情緒反應和行為結果(Consequences)。挫折C理論認為,A只是引起C的間接原因,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反應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原因,C的性質及程度主要取決于B。根據(jù)該理論的觀點,同一挫折情境中,幼兒的動機取向、歸因方式不同,其情緒反應和行為反應也不同。因此,引導幼兒從積極的角度理解挫折情境,形成向往成就和獎賞的動機取向和客觀的歸因方式,將有利于提高幼兒抗挫折能力。
具體而言,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教育方法加以實施。
(1)討論法
討論法是以談話的方式引導幼兒從客觀、積極的角度來認識挫折。討論法源自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產(chǎn)婆術”。蘇格拉底在講學時并不直接向學生傳授具體的知識,而是喜歡采用提問、交談甚至爭辯的方式揭示對方的無知或認識中存在的矛盾,并引導和暗示對方獲得正確的答案。
在培養(yǎng)幼兒抗挫折能力的實踐中,討論法主要用于引導幼兒實現(xiàn)動機取向、歸因方式的轉變,即從回避失敗和批評的動機取向轉變?yōu)橄蛲删秃酮勝p的動機取向,從主觀歸因轉變?yōu)榭陀^歸因。應引導幼兒意識到:沒有完成任務并不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每位小朋友都有做不好事情的時候,關鍵是自己努力去做;只要努力了,即使這次沒有做好,下次繼續(xù)努力就會越做越好。引導幼兒把注意力從做事情的結果轉移到活動本身,轉移到自己的努力過程上來。此外,對于溝通能力較差和比較敏感的幼兒.教師也宜采用個別討論的方法,對癥下藥。
(2)遷移法
遷移法是指引導幼兒將某一方面較強的抗挫折能力運用到其他方面,以增強幼兒在其他方面的抗挫折能力。遷移法主要用于自信心的培養(yǎng)和對情境因素的利用與控制。遷移是“在一種情境中技能、知識和理解的獲得或態(tài)度的形成對另一種情境中的技能、知識和理解的獲得或態(tài)度的形成的影響”(James M.Sawrey),“利用所學的技能、知識等去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一種遷移的過程”。
2.行為強化策略
強化理論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學說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斯金納認為行為發(fā)生變化的原因在于強化作用,通過控制強化就可以控制行為。幼兒僅僅具有正確的挫折認識還是不夠的,教師還應輔以行動指導,讓幼兒在行動中證明和感受自己的能力,這更有利于增強幼兒的抗挫折能力。
(1)兩難法
有的幼兒由于缺乏自信心,在面臨挫折情境時存在逃避心理,表現(xiàn)出畏懼和退縮行為,以至于對某些類似的情境表現(xiàn)出程度不同的躲避行為。針對這類幼兒,教師宜采用兩難法進行糾正。兩難法是指當幼兒對于某一種情境存在躲避行為和挫折感時,為幼兒呈現(xiàn)另一種更具挑戰(zhàn)性的情境,讓幼兒在兩難對比中做出選擇,即激起幼兒的雙避沖突,從而消除對前一種情境的躲避行為。
(2)體驗法
體驗法是指讓幼兒獨自應對,或者在教師或同伴的陪同下共同應對挫折情境,讓幼兒體驗應對挫折情境的過程和取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消除幼兒對該情境的畏懼心理和退縮行為,增強幼兒應對挫折的信心和勇氣。因此,教師對于那些非常自信的幼兒,宜創(chuàng)設一些適當?shù)拇煺矍榫?,使他們在應對各種挑戰(zhàn)的過程中建立起穩(wěn)固的自信心。
3.家園合作策略
從觀念層面來看,教師和家長首先應當在挫折觀和兒童觀方面達成一致,否則家園合作將舉步維艱。教師和家長應關注幼兒抗挫折能力發(fā)展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對于處于發(fā)展區(qū)之內的挫折應當采取措施幫助幼兒積極應對,或者有意識地為幼兒提供感受挫折的機會,促進幼兒抗挫折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對于處于發(fā)展區(qū)之外的挫折,則應當保護幼兒免受其傷害。
Study on Young Children's Resilience and Cultivation Strategy
HU Yan
(Jianqing Experimental School, Shanghai 201103, China)
Abstract: Cultivation of young children's resilience has become an urgent social demand,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roject of mental quality education. This essay aims at exploring the features and influences of children's resilience, and also tries to analyze some strategie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Key words: child; resilience; influence;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