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改革已經(jīng)步入"深水區(qū)"的今天,只有進一步思考兩個"主體"有效銜接的意義,才能充分調動師生的教學積極性,讓教師教得有味,學生學得有趣。教師應該明確自身的主體存在及其價值,尋求能夠促進學生主體學習的策略,在確保實現(xiàn)兩個主體有效銜接的過程中,讓課堂成為生命成長的樂土。
關鍵詞:兩個主體;現(xiàn)實意義;價值;策略;有效銜接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1)11-0021-05
兩個“主體”銜接的現(xiàn)實意義
在新課改已經(jīng)步入“深水區(qū)”的背景下,重新厘定兩個“主體”的銜接及現(xiàn)實意義,對于深化教育改革,優(yōu)化課堂教學,并非毫無助益。畢竟,在亂花迷眼般的教學模式“浪潮”沖擊下,有些教師為了“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教育成果,進行了不拘一格、標新立異的改革嘗試。有人甚至刻意漠視自身的課堂引領作用,將課堂的駕馭權交給學生,還美其名曰為了突出、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堂是師生共同擁有的。沒有教師得體、得當、得力的引導,也就不會有學生有效、有趣、有力的學習。創(chuàng)建富有朝氣、秩序井然的現(xiàn)代課堂,需要師生雙方的智能參與和情感付出。而孤傲地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只能讓看起來喧囂熱鬧的課堂滑向浮泛松散的境地。只有清楚認知、積極實施兩個“主體”間的有效銜接,才能建構富有啟迪意味的課堂,并讓置身其間的師生盡情享受有道德、有情趣的課堂生活。
教學各有路徑,但這兩種路徑并不非平行并列,而應該交錯承接,歸為一體。作為教的“主體”,教師要借助自身的智能優(yōu)勢,引導學生富有情趣地自主學習,以挖掘潛能,激活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求知熱情。作為學的“主體”,學生不光要知道學什么,怎樣才能學好,還應該從教師的舉手投足間感悟機智,涵養(yǎng)風度,化育品質。教師要有意識地利用“平等中的首席”身份,在促成兩個“主體”的有效銜接乃至珠聯(lián)璧合中,教給學生更富意趣、更有價值的東西。
漠視兩個“主體”的有效銜接,不管是突出教,還是強調學,都會讓教與學的“一體”活動遭遇被“分割”的尷尬,甚至使得課堂重新回到教師耽于提問、學生苦于作答的窘境,讓學生的求知主動性受到壓抑。認真思辨兩個“主體”間的有效銜接,才能達成由側重知識到注重培養(yǎng)學習力、由關注分數(shù)到矚目培養(yǎng)發(fā)展力等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的徹底轉變,促使教師關注學生的內心需求,并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態(tài),精心雕琢教育行為。達成兩個“主體”的有效銜接,教師才能進一步解放教育思想,明確教化職責,變革教學方式,完善教導行為,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修養(yǎng)和人文情懷,學生才會在教師的漸次引領下,明確學習目標,養(yǎng)成學問品質,感受生命關懷,享受成長快意,進而達成師生的真心互動和傾情相擁,促成和諧課堂的順利構建,讓課堂展示育人、濟世價值。
課堂不僅是學生成長的陣地,也是教師展現(xiàn)才情的舞臺。教師的課堂作用不能只表現(xiàn)為傳道、授業(yè)、解惑,還要透過學養(yǎng)人格的呈示,給學生良好的潛移默化,讓他們見賢思齊。要有意識地完成課堂身份的轉變,變教材的講解者為課程的開發(fā)者,變考試的追隨者為生命的建構者,變“授知”為“育人”,變冷漠要求為真情激勵,以便在提高駕馭教材能力、提升教育素養(yǎng)、優(yōu)化教學手段的同時,將個人掌控的“教室”變?yōu)閷W生主宰的“學堂”,將知識充斥的“課堂”變?yōu)樗枷腭Y騁的“沙龍”,讓學生善于求知,勤于探究,樂于思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知識的主人,他們希望獲得學習上的自主、自由和人格上的尊重、獨立,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中心任務,就是順應學生的心理需要,張揚他們的個性,發(fā)展他們的能力,挖掘他們的潛質,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過上輕松自在、情趣盎然、有價值、有尊嚴的課堂生活。要能夠超越知識的層面思考教學,跨越績效的層次體察教育,在平等對話中和學生真誠交流,在心靈悅納中鼓勵學生積極合作,在智能訓練中激勵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促使平常的課堂蕩漾生命的柔情。要關注學生知識水平和應用能力的提高,從有利于學習的角度來設計教學流程,還要通過方法的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而不可單純地提要求,孤傲地做“裁決”。只有實現(xiàn)了兩個“主體”的相互激勵、相與激蕩,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探索,才能有效實現(xiàn)兩個“主體”的有效銜接,進而讓師生共同享受知識、情感、快樂相伴共生的課堂教學。
教師主體存在的價值
新課程強調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并不是要削弱教師的課堂導向作用,而是希望借助兩個主體的有效溝通,實現(xiàn)教與學的有機融合,達成學生的健康成長,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只有讓教師的存在更具意義,引領行為更加有力,主導價值得到更充分體現(xiàn),教師才能準確把握課堂使命,厘清教學職責,并且憑借優(yōu)雅的教學行動,給細弱的生命以真誠的呵護,依據(jù)學生的智能水平,進行富有針對性的學習指導,借助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激起課堂里的思維碰撞。
“教”不是單向作為,它必須以“學”為依附,并在“促學”的同時,實現(xiàn)“教”與“學”的相得益彰。要想“教”得好,教師的課堂存在必須是真實的,而不可呈虛擬化傾向。教師不能因為崇尚理解的多元而對學生的紛繁解讀不置一詞,以致將自身的存在淪為“人在此,意在彼”的物質符號。一旦有“在位缺席”的情況出現(xiàn),不光難以促成學生主動、生動、靈動的學習,更會讓教師在習慣性的自我弱化中漠視教學職責,遺棄育人使命。
教與學是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師生之間可以也應該在課堂里實現(xiàn)能量的相濟和情感的共生,達成教學的雙贏。教師的課堂任務是借助對個體心靈的審視,點燃學生的成長熱情,激揚他們的批判思維,讓他們受到知識的熏陶,收獲思想的發(fā)展。有了對學生心性的體察、承領與化育,才能有“教”的得體與有效,才會有兩個主體間的志趣相投、情感契合。教師不能將自己定位在維持紀律的層面上,甚至當起課堂里的“督察”,不可只知道對學生提出限制和約束,甚至在不如意時,作“河東獅吼”狀。如果教師將個人的存在異變?yōu)檎n堂里的主宰,在教學中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以致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思考權,那么,學生的主體存在就將趨于虛擬,課堂的民主化進程也會流于虛妄。
教師的課堂存在應該表現(xiàn)為心靈在場,人格育人。面對學生時,要舍得放下“權威”,樂于丟棄“架子”,努力俯下身子,辨析學生的建構能力,制定恰當目標,洞察學生的心理愿景,給予真情滋潤,以促成學生對知識的盡情悅納和對生命的深刻感悟。要積極關注個體的知識能力和情感體驗,努力行使課堂自主權,充分發(fā)揮教學能動性,突出思維靈動性,彰顯思想獨立性,而不能做教參的宣讀者,以致對文本進行機械詮釋、呆板圖解時,卻忘了生命的存在,甚至將溫暖的主體呈現(xiàn)變?yōu)樯驳奶釂枺褱剀暗纳罱沂净癁橹R的陳列,讓教學缺少趣味,使課堂喪失美感。要做好成長策劃,完善教學流程,達成情感協(xié)調,真正做到講授得當,指導得法,措施得力,激勵學生自主學習,自由思辨,自在成長。
學生的主體活動永遠離不開教師的課堂引領,教師的課堂光輝永遠不該被暗淡。即使有意要將課堂話語權“自我剝奪”,以強化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我們也要盡力避免矯枉過正的情形出現(xiàn)。曲解教育理念,淡漠教學職責,就有可能將課堂里的教育人變成講臺上的旁觀者,甚至當起課堂上的“甩手掌柜”,以致在學生出現(xiàn)學習困惑時不予理會,在學生需要引導時置之不理。只有充分認知課堂身份,著意突出引導作用,才能在教與學的相和、相促、相長中,聰穎頭腦,溫潤情感,激勵精神。否則,不管是孤傲地“給力”,還是盲目地“減力”,都會因為未能恰如其分地“著力”,導致課堂教學的“無力”。
教師的價值幾何,取決于對教材的理解、分析和建構。教師不光要引導學生走進教材,感知文本,梳理情感,還要引領學生走出文本,實現(xiàn)教材、生活和生命的多角度審視和多層面銜接。要將單向的知識傳授變成多維的技能培養(yǎng)、情感溝通和價值觀培育,以創(chuàng)建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道德化課堂。要有對教材的理性剖析,能將自身升格為課堂里不可替代的“情感符號”,讓學生在輕松閱讀教師身上所散發(fā)出來的文化信息時,將情智活動演繹為課堂里越發(fā)絢美的“文化意符”。
課堂的存在不光要讓學生學會書本知識,提高解題能力,還應該激勵生命的成長,至少,能促成對生命走向何處的思考。而對知識的膜拜虛化了我們對生命的關愛,對教學的偏見淡薄了我們對教育的情感。只有糾正理念偏頗,厘清課堂責任,豐富課堂內涵,才能促使課堂真正成為知識、能力、方法、情感、價值觀共生共長的“生命場”。在擔當“教”的主體責任時,教師不能耽于授知,狹于訓練,疲于應考。在學生遇到障礙時,不能簡單地告知結果,重演被虛擬、異化、顛倒了的“問答式”教學。要時刻褒有對生命的尊重之心與悲憫之情,做到善于啟智,樂于怡情,長于蕙心,做學習的引導者、協(xié)助者和促進者,做情感的體察者、承領者和悅納者,做課堂成長共同體的設計者、實踐者和創(chuàng)造者。要洞悉學生的心理需求,感受學生的情緒變化,相信學生的本性善良,激勵學生的成長進步,能在放飛心情、溫暖性靈時,激勵學生發(fā)揮能動性。要將師生的知識交流、情感交融衍生為教育資源,實施仁愛之心統(tǒng)領下的因材施教,而不能拔苗助長,更不可喜優(yōu)厭差,讓本來就處于弱勢地位的學生再遭落寞,再受傷害。
學生并非一成不變,課堂教學不該模式化,教師更不可因循守舊,僵化思維。要激發(fā)想象力,培養(yǎng)意志力,賦予學生持久的成長力。要慣于回顧,樂于審視,長于分析,敢于批判,培養(yǎng)自身的發(fā)展力。要準確理解自身價值,不可弱化引導作用,更不能在該引導時卻選擇了退后,在需要指導時卻選擇了避讓,在理應恰切評價時卻選擇了浮夸,導致課堂引領成為“隔空視察”,教師的課堂存在淪為擺設。要有向傳統(tǒng)教育習俗挑戰(zhàn)的勇氣,能和學生平等對話,以實現(xiàn)將書讀透、將課上好、將人教活的教育宗旨,而不應該局限于對教學方法的改良和教學手段的雕琢。
要想讓學生成長更真實,更有力,就不能將教育異化為對功利的追逐,將教學簡化為對分數(shù)的渴求,致使學生在應對考試中產生恐懼,在“唯文本是瞻”中滋生奴性。要有顛覆應試課堂的勇氣,有建構“生本教育”的能力,將學習的權力還給學生,讓課堂不僅是容納知識和豐富智慧的時空結合體,還是檢驗教師教育道德和教學志趣的風向標,成為熔鑄教師生命品質和人格魅力的幸福地。要當好經(jīng)師,學會授業(yè),更要做好人師,懂得怡情,能把學生當成真正的人看待并善待細弱,肯用心去感受生命的成長并享受精彩。要防止將教育人的身份異化為培養(yǎng)應試技能的“拙劣”教練,異變?yōu)橹恢爻煽兎謹?shù)、不管性靈舒展的“冷面”殺手。要時時顯仁者愛心,處處展智者柔情,能真誠關注每一顆心靈的期冀,給有血有肉的生命以有情有意的溫潤,讓學生享受課堂里的溫暖,感悟生活中的溫馨,獲得精神上的愉悅。
教師課堂價值的高低不在于自我標榜,也并非固定不移。要努力學習,勤于反思,在學習和思辨中不斷豐厚學養(yǎng),催生智慧,養(yǎng)成人文情懷,實現(xiàn)人道關懷。要在精教和善教中,催成學生的會學和樂學,讓學生享受課堂尊嚴,收獲個性發(fā)展。要借助駕輕就熟、收放自如、游刃有余的課堂指導,將教育的存在變成課堂里的耀眼旗幟,將有形的生命關懷化為無形的教育豐碑,讓課堂上時刻有靈韻飛動,讓學生心里始終有神采飛揚。
以學生為主體的策略
學生的差異客觀存在,由差異造成的差距也就在所難免。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享有學習自主權,收獲主動求知的快樂,奠定終身發(fā)展的情智基礎,是課堂教學的中心任務。
然而,有些教師在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時,卻又滿足于課堂上的表面喧鬧,雖然學生忙忙碌碌,卻不能收獲與勞動相匹配的學習成果。
真正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現(xiàn)代課堂,應該關注每一個學生的課堂成長,讓不同的個體在學習時都能有所得,在思考時都會有所悟。要想達成這一目標,我們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確立有梯度的學習目標,讓學生自主選擇,以激活思維。學生智能上的差別導致了他們同中有異的學習需求,只有因勢利導,才能催生課堂里的異彩紛呈。教師既要有整體意識,又該有局部關照。倘若孤傲地設置高遠而整齊的目標,不光會降低課堂的美感,還會阻礙處在兩端學生的發(fā)展。
為不同學生設計同中有別的學習目標,實施具有針對性、擁有梯次感的教學,才能真正照顧到每一個個體的心靈矚望。弗萊尼在總結其40年教育經(jīng)驗時曾經(jīng)說過:“上課要關心每位學生。在讓學生思考、操作、討論時,優(yōu)秀生和后進生應有所區(qū)別,體現(xiàn)出‘因材施教’。要使優(yōu)秀生感到一定困難,要使后進生感到在進步?!睂τ趦?yōu)秀生來說,遇到了挑戰(zhàn),潛能才會得到有力的激發(fā),對于后進生來說,取得了進步,學習信心才會得以樹立并不斷增強。因此,為學生設計課堂學習任務時,既要講求效果,又要體現(xiàn)差異,能促使學生在不同學習目標的實現(xiàn)中,思維得到激發(fā),智慧得以啟迪。
在教學《背影》一文,引導學生分析四次寫背影的文字在文章中的表達作用時,我設計了三個練習,供學生自主選擇完成:
1.找出四次寫背影的文字,看看哪一次寫得最為具體、詳細,并有感情地朗讀。
2.比較四次寫背影的文字,說說哪一處文字最讓你感動,并說說讓你感動的原因。
3.分析四次寫背影的文字,談談它們在文章中的不同表達作用,并選擇其中的一處加以賞析。
這樣的任務設計因為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理解、感知、應用能力,也就有效避免了面對雷同問題時一部分學生容易產生的課堂尷尬。而能夠根據(jù)自己的認知水平自主選擇合適的或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來做,也活躍了學生的思想,培養(yǎng)了他們的課堂情感。
其次,關注生成中的課堂情態(tài),引導學生積極學習,以激勵成長。課堂是承載知識的場所,也是情感交流的天地。學生對課堂學習的期許及滿意度均表現(xiàn)在他們的學習情態(tài)上。觀察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關注學生情緒上的細微變化,辨析學生態(tài)度上的微妙差別,才能促使學生精神飽滿地學習。
課堂并不總是平穩(wěn)運行,教師要能預見課堂里會出現(xiàn)的情形,并游刃有余地解決疑難。即使出現(xiàn)了令己難堪的課堂場景,也要以仁愛之心善待學生。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哪怕問題簡單幼稚,也要用心承領,千萬不可漠視,更不該鄙視。要將對知識的單純關注變?yōu)閷ι南ば年P照,肯用慈愛之心去體察,能從一個笑靨、一次蹙眉中洞悉學生的心理情狀,并及時做出恰切的判斷,積極尋求得體的對策,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激起他們的課堂熱情。
課堂教學沒有小事,凡事都須竭心盡力,啟智怡情。在課堂上,不僅要看到學生求知的神情,還要想到家長殷切關注的眼神,正視全人類共同注視的目光。要將課堂從知識的“集中營”里解放出來,還原為對生命的體察、呵護與關愛,能給學生的成長以真情贊許,也能對瑕疵的出現(xiàn)給予諒宥。發(fā)現(xiàn)學生的浮躁,要借助巧妙的引導,誘使他們沉下心去;洞悉學生的緊張,要營造輕松的氛圍,讓他們體驗課堂的快樂;看到學生的疲倦,要采用新異的方式設疑激趣,鼓勵他們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發(fā)現(xiàn)學生的懈怠,可以制造認識上的錯位,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總之,要精心雕琢教育手段,有效選用指導策略,實施多樣化的評價手段,真正達成課堂教學中求知、啟智、蕙心、養(yǎng)性、溫情的多位一體。
第三,實施積極的教學反思,觀照學生的學習行為,以激發(fā)興趣。一堂課的結束并不意味著課堂教學的終結。如果將思維局限在課堂上,以為上課之后就萬事大吉了,那么,我們永遠也不可能創(chuàng)造出富含詩意的課堂。要想讓課堂教學因為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而亮點多多,我們就必須將功夫花在課外,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反思。反思要全面、具體、深刻,而不可浮光掠影、淺嘗輒止。要主動回顧學習場景,積極回味教學細節(jié),能在對過程與環(huán)節(jié)的品咂中,看一看哪些問題的設計沒有展現(xiàn)出應有的彈性和張力,哪些指導未能達成激發(fā)學習興趣的目標。要辨析哪些地方因為耽于對群體關照的苛求,導致課堂學習成了一部分學生的事情,而另一部分學生成了課堂里的觀眾,以致將向往中的“群體關照”目標淪為虛空。要思考提出的問題是不是立足文本,聯(lián)系實際,溝通生活,矚目未來,豐富了學生的學養(yǎng)智慧。要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看看是否因為盲目追求所謂的課堂高效,孤傲地注視目標任務,而導致了課堂上的爭分奪秒,漠視了知識后面的人的存在。
“以學生為主體”的終極目標是讓不同的個體得到均衡、多元、共同的發(fā)展。而追求高效是當下課堂里新滋生的傲慢與偏見,它以供人觀瞻為目的,以追求虛浮為能事,以犧牲部分學生的課堂體驗為代價,其結果也就催生了課堂里新的不公,甚至使得課堂教學跨越了促使個體自由成長的道德底線。因此,富有意義的教學反思,還要關注是不是在習慣性的課堂整體推進中,讓一部分學生的發(fā)展建立在另一部分的成長受到阻遏、趨向停滯上。要思辨自身的課堂行為,看看有沒有深層次的追問、想象力的激發(fā)和創(chuàng)造力的生成,學生的學習意識是否覺醒,他們對知識的渴求是否達到了“永不饜足”的饑餓狀態(tài),想學、會學、樂學、趣學的場景是否真正得以生成。
兩個主體的有效銜接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明白事理、提高素養(yǎng)的主要場所,也是他們認知世界、豐富智慧、感悟人生的重要陣地。倘若過分強調學生的自主“活動”,而忽視了教師的規(guī)范指引,極有可能導致課堂里“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紛亂局面出現(xiàn),甚至使得課堂喪失了意趣,旁落了魅力。
學生的課堂學習固然重要,但教師的課堂引領同樣不可或缺。漫無邊際的學不應該“淹沒”饒有趣味的教。只有厘清教與學的相互承接、轉換、推動關系,才能借助高質量的教,促成有趣味的學,進而構建意味雋永的現(xiàn)代課堂。要想讓師生在自由、融洽的課堂氣氛中快意成長,我們必須實現(xiàn)兩個主體的有效銜接。
實現(xiàn)兩個主體的有效銜接,需要教師準確理解課堂的精髓。課堂有著豐富的內涵,而不是只為提高考試分數(shù)而設,只為培養(yǎng)解題能力而存。當我們將關注的目光投放到成績上的時候,課堂意義其實已經(jīng)喪失了一半。借助有價值的教,催動有趣味的學,課堂才能彰顯教育價值,實現(xiàn)心靈潤澤。
在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研究學生,才能實現(xiàn)關愛生命、呵護成長的課堂追求。不遺棄教育人的職責,完成相機引導、中肯評價、深情激勵的課堂使命,才能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自由。要精心設計教學目標,做到總中有分,統(tǒng)中設層,有梯度,顯層次,利于選擇,便于調控。要選用得體的教學策略,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求知,讓學生不僅學會知識,還能優(yōu)化課堂情感,養(yǎng)成思維品質。要正確認識學生之間的差異,依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為不同的個體確立恰當?shù)膶W習任務,設置得當?shù)脑u價標準,制定多元化的評價方略,以便將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綜合衡定。
課堂里有許多年輕的生命蔥蘢成長,教師的課堂存在也就不能只停留在制定目標、分析教材、設置問題、判斷正誤的層面上,而應該在達成微觀上的知識教學時,實踐宏觀上的富有激情的生命教育,讓學生既有學業(yè)上的收益,又有精神上的洗濯。課堂引領要講究層次,追求新意,既能借助自身的人格素養(yǎng)吸引學生,又能讓知識本身展現(xiàn)迷人的魅力,以激起學生的學習愿望,激發(fā)他們的向善自信。
課堂不應該圍繞知識轉,更不能淪為考試的訓練場。要把學生當成獨立的人來看,當成有尊嚴的人來愛,尊重他們的人格,發(fā)展他們的個性,促使他們精神飽滿地研究生活現(xiàn)象,探究生命哲理。要積極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態(tài),洞悉他們的心理需求,能在不同的生命體之間架起情感溝通的橋梁,建立思想交流的渠道,以實現(xiàn)師生的心性相擁,達成師生的靈魂默契。要培養(yǎng)團隊意識,通過關注、愛護、信任、引導、欣賞、激勵等舉措,促成學生積極、主動、快樂的學習,培養(yǎng)他們的學問品質,養(yǎng)成他們的思辨習慣,而不能機械圖解,簡單設問,僵硬評判,更不該粗暴干涉,無情打壓,讓兩個主體處于對峙狀態(tài)。
實現(xiàn)課堂教學中兩個主體的有效銜接,不會一蹴而就。發(fā)現(xiàn)問題和不足時,要及時、主動做出調整,以實現(xiàn)教學互益,促成生命互動,保證師生都能在課堂里獲得長足發(fā)展。研究自身的教學行為,不光要看哪些教學方式得當,哪些課堂指導有越俎代庖的嫌疑,哪些教學手段推動了學生的主體探究,哪些教學方法阻礙了學生的主動求知,還要思考哪些問題設計得有價值,讓教學擁有了深度,哪些說教呈扁平化,讓課堂失去了立體感,哪些行為是教學生,實現(xiàn)了以學定教的課改愿景,哪些做法只顧教知識,而遺棄了對生命的關照。只要積極辨析,理性審視,積極調整,我們就能借助教學相長這一課堂目標的實現(xiàn),達成對生命的真情化育。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Double Subjects
LENG Xue-bao
(Ahu Middle School, Xinyi 221413,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further new curriculum reform,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double subjects needs to be deeply considered to arouse teacher-student enthusiasm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so that teachers teach colorfully and students learn interestingly. Teachers should realize their subjectivity and value, and seek for strategies to facilitate students' learning. Teachers should ensur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double subjects and make classroom the happy land for students' growth.
Key words: double subjects; strategy; effective conn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