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現代哲學解釋學的理論,文本是一種召喚,它渴求被理解。哈貝馬斯說:“文本是一種語言,也就是說,它像一個‘你’一樣說話。它不是一個客觀現象,而更像對話中的另一個人?!痹谄返抡n堂上,學生對文本做出積極的回應,在不斷的對話中實現視界的融合、精神的交融、思想的碰撞,從而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在品德課堂中如何促使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有效的對話呢?我認為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激活“期待”——打開對話通道
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需要在特定的動機支配下及特定的心理環(huán)境下展開,這個基于個體經驗和心理的圖式結構被人們稱為“期待視野”。期待意味著問題的提出,意味著打開了學生進入文本的一扇大門,作為品德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期待視野,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與以前熟悉的社會生活相聯(lián)系,從而激發(fā)學生走進文本的興趣,引起學生對文本的一種向往和期待。
在教學《春天來了》(蘇教版品德與生活一下)一課時,我選取了中央電視臺2008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節(jié)目《逗趣》導入。當那大屏幕上一朵朵鮮花嬌艷欲滴、色色俱全,蝴蝶穿梭其中,小蜜蜂忙碌地采蜜,惟妙惟肖的鳥鳴在教室響起的時候,同學們仿佛置身于一個鳥語花香、桃紅柳綠的世界,臉上洋溢著驚奇、期盼的神情,早已迫不及待地想步入文本,去擁抱自然,體會親近大自然的樂趣。在引入文本時,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文本的特點,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確定不同的引入方式,激發(fā)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期待。有了期待作為支撐,也就打開了生本對話有效的通道。
二、組織話題——引領對話的方向
為什么提“話題”而不說“問題”?那是因為話題思維空間大,學生圍繞話題發(fā)表意見,而不是回答老師的問題。話題淡化答案意識,使學生在有關話題的交談中獲得多元的認識。正如華東師大鐘啟泉教授所言:“對話性溝通超越了單純的意義的傳遞,具有重新建構意義、生成意義的功能。來自他人的信息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已有知識被他人的視點喚起了,這樣就可能產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對話中,正是出現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見解,才會促成新的意義的創(chuàng)造。”因此學生首先要明白品德教材中作者編寫每一課的意圖,從研究教材中的課題、圖畫、文字、問題、注釋等入手,逐字逐句地細細體味,反復推敲,相互印證。特別是低中年級的教材,以圖畫為主體現課程內容,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讀懂”教材中的插圖含義,既不能把教材處理成學生看圖講述的故事書,也不可當作教師教的藍本,而要把插圖中的人物領到孩子們中間,使之成為他們的一個朋友。在此基礎上組織一個合適的話題,能讓學生與文本達到兩情相融、兩心相悅的美好境界。
例如,在教學《我想要,我能要》(蘇教版品德與社會三上)一課時,為了引導學生學會選購商品等生活技能,養(yǎng)成合理消費、節(jié)約資源的好習慣。我與學生根據文本提供的內容共同確定了一個話題——什么情況下的“我想要”才能等于“我能要”?圍繞這個話題,我們把文本內容設計成了“暢談心愿——我想要”、“辨析行為——能否要”、“合理消費——我能要”、“體驗消費——我會要”四個板塊來展開對話。這樣的一個話題對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起到了引領作用,使品德教育真正落實為了學生的實際發(fā)展。
三、潛心品讀——深化對話的內涵
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材中的文字、圖片、留白這三個方面共同組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與主體活動一起,共同承載著學生品德教育的重任。因此,在品德教學活動過程中,老師要帶領學生一起走進文本,共同去品讀文字、圖片、留白帶給我們的精彩,并在“讀一讀”、“說一說”、“做一做”、“演一演”等有效的活動過程中,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品讀教材,去思考問題,去發(fā)表自己獨立的見解或奇思妙想,這樣才能深化對話的內涵,才會使品德課堂更加美麗,更加深刻。
在教學《南湖游船》(蘇教版品德與社會五下)時,上課一開始老師利用多媒體播放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四中全會的盛況,接著讓學生潛心品讀79頁資料《一個大黨和一只小船》。讀完以后小組交流:你從這段文字中了解了哪些內容?通過對文本的潛心品讀,學生憑借原有的認知結構對文本視界進行同化或順應,對文本產生多元的解讀,不僅重建了文本意義,還重建了原認知結構。一個個精彩的回答是對話中迸發(fā)出的美麗火花,深化了學生和文本對話的內涵。
四、創(chuàng)意表達——豐富對話的內容
教科書的功能并不是讓學生在頭腦中復制教科書所呈現的一切,而是憑借它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結論。教材是學生學習人類文化的拐棍,是實現調動學生心理活動、思想活動并促進學生進行自我建構的一種手段。教材中大量的留白為學生提供了可供討論、思考的空間,可以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情況、思想、意愿去填寫,讓每個留白都成為學生展示自我、張揚個性的場所。
《盼盼遲到了》(蘇教版品德與生活一上)一課中有一朵“按時上學”的七色花,花朵只是一個簡單的畫框,留有大量的空白由學生自己填寫。每個學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填寫,還可以動動腦筋使花朵更加生動,更有個性。這樣,教材就成了可以讓兒童創(chuàng)作的文本,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達自己想法的空間,可以把自己獨特的感受寫下來,畫下來,再將自己的感受和別人分享。緊扣空白點,同學們展開了豐富的想象,這些有創(chuàng)意的想象既使學生的生命體驗得到拓展,同時在對文本的不斷挖掘中學會了創(chuàng)意表達,豐富了對話的內容。
五、適時引導——提升對話的品質
與文本的對話既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同時還要追求對話的深刻性與高質量。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應該通過指點迷津、提供資料、引領討論等方式有效提升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品質。一般來說,出現以下幾種情況時,適時引導非常有必要。
1.當有精彩出現時。例如,在蘇教版品德與生活一下《過新年》的教學過程中,有學生忽然問道:“為什么許多人過年貼春聯(lián)時把‘?!诸^朝下貼呢?”老師馬上意識到精彩生成來了,便豎起大拇指表揚該生:“通過你剛才提出的這個問題,老師知道了你是一個很細心很注意觀察事物的好孩子,請你繼續(xù)保持這種良好的習慣,好嗎?”然后簡要地向學生介紹了“?!弊值官N的含義——人們向往美好生活,希望“幸福到(倒)來”。接著,教師又意猶未盡地講起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一個小故事,使學生了解了“?!弊值官N的由來。在這里,教師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捕捉到了課堂上即時生成的精彩,使課堂綻放出生命的活力。
2.當有偏頗發(fā)生時。例如,在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四下《法律護我成長》的教學過程中,當多媒體播放完“兩歲女嬰被親生母親毆打致死”這則新聞時,教師問道:“同學們,在生活中,你們一定被父母懲罰過,是不是你們的父母也觸犯了法律呢?”有的學生給出了肯定的答案。面對學生的認識錯位,教師沒有急于糾正,而是讓學生聽法律顧問談家庭暴力和適度懲罰的區(qū)分,并朗誦了著名作家畢淑敏的作品《孩子,為什么打你》,從而使學生對家庭暴力的法律邊界有了清晰的認識。
3.當有難點卡殼時。例如,在蘇教版品德與生活一下《雷雨來了》的教學中,學生在演示雷雨的形成時出現了錯誤,教師就先自己示范演示,再讓學生組內練說,最后學生的演示成功了。可見,當教學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時,教師的示范、引導和點撥能幫助學生很好地實現與文本的對話,從而在正確解讀的基礎上超越文本,深入探索。
(陸芳芳,江陰市輔延中心小學,21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