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兩節(jié)課用來考試,考試結(jié)束正好是吃中飯時間,我把試卷收全弄整齊后放進了講桌下面的抽屜里,直接去了食堂。
吃完中飯回到教室取考卷,糟了!考卷不見了,翻穿抽屜底都找不到。是誰在搞惡作?。縿偛琶髅鞣旁诔閷侠锏?,怎么說不見就不見了呢?我把懷疑對象鎖定在小高身上。
小高屬于小活絡(luò)一類的孩子,上課發(fā)言特積極,但是怕做作業(yè),上課不專心;見了老師喊得脆響,但是有點不聽話,有時還有點調(diào)皮。當然,這些都不是我懷疑小高的原因,我懷疑小高是另有一件事,那件事一直埋在我的心底。
一
那是剛接三(8)班的時候。從六年級回來教三年級,剛開始覺得有點不太習慣。三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管理起來比較吃力。他們年齡尚幼,我得盡量“蹲下身子”,用“三年級”的方式跟他們說話,才能接近他們,找到交流的感覺。有時跟他們講講道理,發(fā)覺他們眼神迷茫,似懂非懂,顯然效果不大。不過,我想跟他們接觸時間長了,會有靈犀產(chǎn)生的吧。
一天出操時,小高說頭里有點暈,向我請假不出去。我摸摸他的頭,關(guān)切地說:“你就在教室里休息吧。”早操結(jié)束,同學們回到教室,一位學生大聲叫了起來,說自己鉛筆盒里一塊剛買的橡皮不見了。過了一會兒,同桌反應(yīng)過來,大聲說道:“在我這里,在我這里。誰呀,這么缺德,把橡皮放到我的鉛筆盒里?”他一邊申明自己是清白的,一邊埋怨干了那事的人。
是誰呢?這不是和尚頭上的蚤子——明擺著的。大家都出去做操了,唯獨小高一人沒有出去,不是他,會是誰呢?大家都說這是小高干的壞事,一齊指責他。小高哪肯承認,高聲分辯:“不是我呀,不是我呀,真的不是我呀,你們怎么都怪我呀?”他一臉委屈。
此事實屬雞毛蒜皮之類小事,著實不值得大驚小怪,再說橡皮已經(jīng)找到。但細細一想,小事之中有大文章可做。移花接木,把人家的東西放到別人的鉛筆盒里,制造同學之間的矛盾,這是什么行為?這是什么思想?若讓這種行為發(fā)展下去,會是什么結(jié)果?勿以事小而不管,下課之后我把小高叫到了辦公室。
“教室里來過人沒有?”
“沒有。”
“這事是不是你干的?”
小高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說:“不是我呀,不是我呀,真的不是我呀,你們怎么都不相信我呀!”真是小活絡(luò),弄得我插不上一句話。看你表演,干了壞事還不肯承認。如果馬上承認錯誤,也算知錯就改,可以原諒?,F(xiàn)在還弄出這副腔調(diào),想搏得老師的同情,以求開脫。這不是干了壞事又不想認錯的錯上加錯嗎?我覺得又是可笑,又是可氣,又是可恨。
別以為別人都糊涂,就你一個人聰明。我來了個簡單的推理:“小高,你仔細想想,教室里就你一個人,橡皮又不生腳,怎么會跑到別人的鉛筆盒里去呢?”被我這樣一說,他一下子噎住了,沒有一點聲音。但還是看不出一絲承認錯誤的跡象,無聲向外流淌的眼淚告訴我,他心里有委屈。
我想有些事也該模糊一下吧,點到為止即可,不一定非要弄個水落石出。再看他那委屈的樣子,說不定另有其它原因。于是,我總結(jié)道:“小高,老師不是一定要怪你,沒有做這事最好,這也是老師所希望的。老師相信你沒有做,老師要說的是,像這樣的事我們千萬不能做,這樣的行為不好。下面馬上要上課了,你快去教室吧?!毙「吣艘话蜒蹨I出了教室。
當天晚上,接到一個電話,是小高媽媽打來的,口氣粗粗的。
“是周老師嗎?”
“是?!?/p>
“你怎么能冤枉我的孩子?”
“我——”
小高母親嗓門大,文化低,一位把“愛”狹窄地理解為“百依百順”的全職母親。不過說來也怪,她也不是一味地遷就孩子,孩子有什么不是,特別當老師向她反映孩子作業(yè)不認真時,她會對孩子破口大罵,比一般家長要兇。正因為如此,孩子對她的態(tài)度具有兩面性:怕得很——聽到老師要向他母親告狀,急得要命;皮得很——母親不發(fā)脾氣時,敢和母親討價還價,不大聽話。
家長的電話讓我覺察到了問題的嚴重,我趕緊把今天發(fā)生的事一五一十向家長作了說明。我強調(diào),因為小高一人在教室,就把他叫到辦公室問問情況,絕對沒有冤枉他的意思。
“沒有證據(jù),怎么可以隨便懷疑人呢?同學們現(xiàn)在都說是他干的,孩子回來哭了半天,你說咋辦?”
是呀,沒有證據(jù)怎么可以隨便懷疑人呢?轉(zhuǎn)而一想,這不是明擺著的,這還要什么證據(jù)呢?何況我也沒有一定要他承認,只是達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目的。對于這樣的事不聞不問,好像也不妥吧。
我說:“你說得對,沒有證據(jù)不能隨便懷疑人。但我沒有責怪他,我只是問問而已?,F(xiàn)在同學們都在說他,這確實不好。這樣吧,我明天在班上跟同學們講一下,讓大家不要隨便懷疑人。”
“那好,以后不能這樣懷疑人。”
“好的。”我像小學生一樣答應(yīng)家長。
臨了,家長也軟了一下來,說:“這孩子調(diào)皮,學習不認真,不好好做作業(yè),還要你周老師多費心。”
擱下電話,心里五味雜陳:這家長的做法對嗎?她的話固然不是全無道理,但對她還是多少有點看法——若不是家長在后面撐腰,孩子會這樣“硬氣”?平時表現(xiàn)會這樣調(diào)皮?孩子的發(fā)展是全面的,不能只講學習,品行更加重要??!作為老師,我得從全面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第二天,我找到小高,跟他好好談了談,我再次強調(diào)沒有責怪他的意思,老師的意思是不管誰做了這樣的事,都是不應(yīng)該的。小高點著頭,表示理解老師。在班上,我把同樣的意思向同學們說了一下。
一場風波終于平息了,橡皮“移位”之事也就成了一個沒有答案的“懸案”。畢竟不是什么大事,通過此事讓學生明白了是非,也就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二
橡皮之事可以讓它“懸”著,可這次丟失了試卷,不能讓它“懸”著呀!這次丟了,如果再來個下一次,我這老師還怎么當呢?
“小高,有沒有看到試卷?”正常的詢問。
小高朝我笑笑,說:“沒有,沒有,真的沒有!”他說話總要加上“真的”兩字,而“真的”兩字總給人此中有假的感覺。我朝他笑笑,他再朝我笑笑?!皼]有證據(jù)不好懷疑人”,我牢牢記著這句話。
我靈機一動,來了個藝術(shù)一點的辦法,對小高說:“今天老師給你一項任務(wù),請你負責幫老師把考卷找出來?!?/p>
“是!”小高像士兵執(zhí)行命令似地大聲答應(yīng),身子還用力朝前挺了挺,就差一個敬禮。不用說,類似這樣的事他總是第一個沖鋒陷陣。平時常幫老師拿教具,拿本子,擦黑板,搬凳子,我把他定位于“干事型”。一次,早讀時我把回家作業(yè)批好后疊放在講臺上。早讀結(jié)束后,我去辦公室,聽到后面“咚咚咚”的腳步聲,只見小高手里托著厚厚一疊回家作業(yè),跟在我的后面?!耙呀?jīng)批好了呀,孩子!還要幫我拿來?!蔽倚睦镞@樣想,嘴上還是說:“謝謝你呀,小高。你又幫老師做了一件好事!”聽到我的表揚,他像吃到了蜜一樣甜,放好本子,瞬間消失在辦公室門口。
沒有試卷坐在辦公室里沒事做了,腦子里卻一刻也空不下來。上次那件事產(chǎn)生了小小的誤會,事情過去了,但留下的心里疙瘩是:總不能因為“沒有證據(jù)”而不能懷疑人,放任這種事情發(fā)展下去終究不是辦法。因為“沒有證據(jù)”,就不能怪人,是否會讓其他學生受到影響,他們也來“移花接木”,時不時在班上制造點麻煩?一定要把這件事查清楚!但轉(zhuǎn)而一想,好像理不出一個頭緒,除了尋找以外,一時想不出其它辦法。
我覺得有點蹊蹺,總覺得這事怪怪的,以至于下午上課時看到學生的臉也是怪怪的。誰做了這事?。磕怯幸恢弧吧系壑帧庇忠淮卧谧脚?!放晚學前,我又來到講桌前翻看抽屜,希望眼前會突然出現(xiàn)失蹤了半天的試卷,但結(jié)果還是令我失望。
三
也許確實有一只上帝之手在考驗我,考驗我的時間已經(jīng)到了,到了揭開謎底的時候了。不知怎么,我無意間打開抽屜下面的櫥門,試卷竟好好地躺在下面。這是怎么回事呢?試卷明明放在上面,怎么會跑到下面去了呢?我把抽屜整個兒拉了出來,謎底揭開了——原來抽屜與桌面本身有點空隙,再加上抽屜后面的檔板短一些,這樣,抽屜里東西放得太滿,拉抽屜時最上層的試卷就被桌沿“推”到下面去了。我進行了驗證,把試卷放進抽屜,拉出來,試卷不見了。再試,還是這樣,一連幾次都是這樣。原來是抽屜在搗鬼!
我突然想到一個魔術(shù):一個火柴盒,里面放上一個硬幣,關(guān)上后拉出來時硬幣不見了,再關(guān)上拉出來時硬幣又出現(xiàn)了。這張講臺如同一只巨大的魔術(shù)盒,它也具有“魔術(shù)效應(yīng)”,讓放進去的試卷一會兒消失,一會兒出現(xiàn)。魔術(shù)最終揭開了,當初那個“懸案”也浮上了我的腦海:小高到底有沒有做那件事呢?事情是否有多種可能!是不是同桌借了橡皮后忘記歸還?是不是那位同學本人放橡皮時放錯了鉛筆盒?是不是另有其他同學無意之中讓橡皮移了位?是不是……反正當初那看起來無懈可擊的“推理”現(xiàn)在卻漏洞百出。退一步說,就算真正是小高做了手腳,與我們“行為出了問題,思想出了問題”的判斷是對不上號的,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具有“魔術(shù)效應(yīng)”的復(fù)雜的教育世界,孩子的心靈世界是豐富而隱秘的。而我們對于孩子的了解,往往就憑著以往的經(jīng)驗,憑著書本上的知識,憑著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經(jīng)歷過的,想當然的。
魔術(shù)師的快速動作,讓我們的眼睛錯過了事情的真相;豐富復(fù)雜的童心世界也常常讓我們錯過了孩子的真實:兩個孩子起勁地打了起來,正想介入進去幫他們分出個對與錯,沒想到他們早已握手言和;孩子偷偷拿了人家的東西,想去幫助他們認識和改正錯誤,沒成想到他們正在做著一個有趣的游戲;孩子因為看電視,忘記了作業(yè)。但我們無論如何不相信,作業(yè)怎么可能會忘記?莫非又在騙人?……于是,孩子之間兩小無猜的矛盾,我們常常把它上升到思想教育的高度,造成施教與受教的錯位。我們關(guān)于兒童的理解、關(guān)于教育的圖景需要不斷重建。
(周振芳,常熟市實驗小學,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