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生態(tài)閱讀理念倡導健康閱讀基礎上的深度閱讀、快樂閱讀,倡導一種自然、審美、人文、經(jīng)典的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促進生命發(fā)展的閱讀狀態(tài),讓孩子浸潤其中,與書為友,與經(jīng)典親近,與大師對話,在閱讀活動中獲得情感的潤澤、精神的滋養(yǎng)。我們感到生態(tài)閱讀是兒童喜歡的閱讀方式,是為了兒童發(fā)展的閱讀研究。為此,從2009年起,我們努力從閱讀環(huán)境、閱讀方式、閱讀活動、閱讀主題等多個層面、多個角度、多條途徑全方位營造良好的閱讀文化生態(tài),讓我們的孩子能夠在健康向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擁有真正的生態(tài)閱讀,提升生命質量。
一、生態(tài)閱讀環(huán)境的營建——開放互動
生態(tài)閱讀強調的是閱讀環(huán)境的原生態(tài)。因此,學校著力在原有建設的基礎上,通過生態(tài)閱讀管理環(huán)境的打造、物理空間的有效挖掘、誦讀時間的彈性安排、閱讀內容的系統(tǒng)構建等策略積極營造一種開放互動的、自然愉快的生態(tài)閱讀環(huán)境。
(一)教師先行:我們都是點燈人
生態(tài)閱讀管理的核心是教師。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閱讀心理,首先自己要有健康的閱讀心理。培養(yǎng)教師健康的閱讀心理關鍵在于很好地研究和探索科學的助推機制。因此,我們在課題引領下,由師訓室、教科研部門策劃,實施教師“冊讀+報刊”讀書工程,憑借校園網(wǎng)、教職工例會、《教師工作記錄手冊》、教師博客、圖書館等載體,通過讀書筆記、讀書沙龍、熱點論壇等落實教師同讀一本書活動和分享散讀的快樂。我們組織教師同讀雷夫的《第56號教師的奇跡》、崔允漷主編的《有效教學》、肖川的《好教育好人生》、林格的《教育是沒有用的》等,并在校園網(wǎng)上掀起了沙龍式的交流熱潮。
為提升并深入生態(tài)閱讀之實踐研究,學校為教師搭建了多種學習培訓提升的平臺:邀請專家作“基于案例群研究”等專題講座;精心策劃并開展了“生態(tài)閱讀之實踐研究的主題沙龍活動”;多次組織教師參加“親近母語”組織的各種觀摩、培訓活動。學校還組織教師自主報名,成立了“陽光教師讀書會”,讀書會成員討論通過了《陽光教師讀書會公約》并簽名承諾,并以讀書為核心,以《陽光教師讀書會公約》為準則,為讀書會成員搭建一個自由讀書、交流、分享的平臺。
(二)氛圍營造:馥郁的文化氣息
1.打造學校生態(tài)閱讀環(huán)境
(1)重視閱讀硬環(huán)境建設。學校建設了兩個開放性的陽光讀吧、學生圖書館、生態(tài)電子閱覽室、班級圖書箱等多個閱讀陣地。優(yōu)雅的環(huán)境、精心的布置、讀書的名言、濃濃的書香……為孩子們營建了開放的、自然的、愉悅的、自由的讀書氛圍。(2)重視閱讀軟環(huán)境建設。我們通過如下策略來保證各個閱讀陣地書籍的品質:①課題組組織梳理篩選各年級學生閱讀的必讀書目與推薦書目,設計成購書菜單,供學生和學校購書作參考。②大隊部精心策劃,以倡議的形式,組織全校學生開展“報刊雜志圖書漂流大家看”等活動,發(fā)動全校學生開展為班級圖書箱捐書、為陽光讀吧捐報刊雜志等活動,倡導自己的圖書箱自己建。對主動捐書、捐好書的同學給予表揚并贈予美德券。③為切實使用好現(xiàn)有閱讀陣地,推進生態(tài)閱讀,相關部門制定了《用好閱讀陣地,推進生態(tài)閱讀》的建議,并按照建議由相關部門組織落實到位,讓各閱讀陣地“沉淀”的圖書“流動”起來。
2.構建家庭“紅領巾小書房”評比機制
我們學校處于“城郊結合部”,相對于城市家庭的孩子來說,很多家庭對孩子的課外閱讀不夠重視,即使重視也因購書能力不夠而半推半就。為此,大隊部明確“紅領巾小書房評比標準”,評比采用星級評定制,采用自主申報、教師推薦、學校組織評估相結合的評定辦法,定期對學生家庭“紅領巾小書房”進行評估、確立星級并隆重授牌頒證。“紅領巾小書房”評比機制的構建,促進了不同層次的家庭為孩子的健康閱讀與成長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
(三)閱讀時間:從量變到質變
有了生態(tài)閱讀的物化環(huán)境,還需要根據(jù)課程設置,為孩子合理安排隨時都能進行閱讀的時間。學校倡導用好邊角料的時間盡可能多地為孩子安排自由閱讀的時間:①晨誦晨讀:每日7:45師生共晨誦已成為學校美好一天的開始;②午后甜點:周一中午以社團的形式師生午讀40分鐘,其余中午飯后11:40-12:00我們倡導學生不做作業(yè),鼓勵學生伴著舒心的音樂自由閱讀。③各年級每周安排一節(jié)自主誦讀經(jīng)典課;④課前交流:語文課、非工具性學科課前進行2-3分鐘讀書交流活動;⑤引導學生利用候車時間等其它邊角料時間進行自主閱讀;⑥鼓勵精心設計布置家庭作業(yè),通過學校自主編印的《學生成長日志》中課外閱讀的反饋,落實親子閱讀時間和閱讀效益。
(四)閱讀內容:編織大閱讀的經(jīng)緯
首先,明確保底的讀書內容,包括梳理出的各年級教材中的背誦與積累的古詩、成語、諺語、古今賢文等,課標規(guī)定的各年級必備的古詩詞,各年級蘇教版小學語文教學同步拓展閱讀;其次,我們樹立“大閱讀”理念,明確主題閱讀內容。如果教材上的課文是“經(jīng)”,那么由此產(chǎn)生的拓展閱讀就是“緯”,有豐富閱讀載體的研究子課題組依照這樣的主題閱讀內容的建構方式,組織各年級語文教研組針對每篇課文內容,鏈接確定最適宜拓展的閱讀篇目;再次,推出各類體裁的兒童文學作品,作品通過學生推薦自己喜歡的好書、教師推薦經(jīng)典、家長及圖書館推薦等多種途徑確定,以各年級“推薦閱讀書目單”的形式呈現(xiàn),包括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每學期更新“推薦閱讀書目單”,滿足各層次孩子閱讀的心理需要;第四,推薦網(wǎng)絡閱讀菜單,我們選購或下載適宜兒童閱讀的電子圖書書目掛在校園網(wǎng)上,供師生走進生態(tài)電子閱覽室及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進行健康網(wǎng)絡閱讀。
二、生態(tài)閱讀活動的打造——精彩紛呈
生態(tài)閱讀須關注兒童的存在,關注兒童的閱讀心理。根據(jù)“以讀引讀,以讀引說,以讀引研,以讀引寫”理念,強化單元主題閱讀,有機科學地安排長短線閱讀,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內外閱讀實踐活動。同時,通過打造富有特色的精彩的讀書系列活動,促進讀書活動的升華,使生態(tài)閱讀逐步成為學生生命發(fā)展的自然。
(一)主題閱讀:聯(lián)結閱讀的點和面。以教材的學習為點,以點促面,以面帶點,使課外閱讀讀物選擇的指向性非常明確。課前,結合前置性學習,用足用好各冊《小學語文同步拓展閱讀》,以一課帶多篇。課中,緊密結合教學內容,教師有機引導學生運用課外閱讀到的知識與同學分享交流。課后,我們不斷鼓勵學生進行拓展閱讀。如在學習《海倫·凱勒》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讀一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樣,課內外結合,校內外聯(lián)動,從而使學生課內“精耕細作”,課外“躍馬平川”,確保課內課外閱讀活動相得益彰。
(二)“讀書節(jié)”:站在兒童的閱讀視角。結合每年一次的“讀書節(jié)”策劃,在開展系列讀書活動的基礎上,精心打造經(jīng)典讀書活動。讀書節(jié)活動期間,站在兒童視角,根據(jù)讀書活動推進的不同目標,在開展系列活動的基礎上,我們從不同角度精心策劃了“故事大王擂臺賽”、“跳蚤市場我做主 快樂童年我做主”、“詩文誦讀大賽”、“親近母語書香中國”、“兒童閱讀校園行”等亮點讀書活動。通過經(jīng)典讀書活動的打造點燃孩子閱讀激情的火苗,引領學生去閱讀經(jīng)典,豐厚學生的閱讀動源,使學生產(chǎn)生閱讀的樂趣,逐步走向生態(tài)閱讀。
(三)“假日閱讀”:學校閱讀的空間延伸。雙休日、長假、寒暑假給學生的生態(tài)閱讀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是學生在調整身心之余的閱讀好時機。每逢假日,大隊部堅持策劃“書香伴我好成長”活動,以讀書指南的形式倡導學生與書為伴,和家人走向社區(qū),走進書店,去探尋知識的奧秘,共享讀書的快樂。在廣泛閱讀科普、革命、童話、名家名作等優(yōu)秀書籍的基礎上,開展相應的活動的讀書交流評比活動。
(四)“閱讀指導課”:從方法走向習慣。為使學生的閱讀行為長久保持并最終轉化為良好的閱讀習慣,真正提高自主閱讀的能力,我們重視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并“授之以漁”——教給讀書方法。因此,我們倡導教師根據(jù)年級特點上好讀書指導課,包括繪本閱讀、整本書閱讀、古詩誦讀、講故事、好書推薦等不同課型的閱讀指導課,指導學生選擇適合的書籍,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提升閱讀的品質。
三、生態(tài)閱讀評價的構建——多元多位
(一)廣開交流展示平臺。借課題研究這一平臺,各部門協(xié)同組織,廣開閱讀交流評價渠道,讓學生生活的時空成為交流、評價閱讀效果的平臺。憑借“閱讀課、家長會、紅領巾廣播、陽光電視臺、校園網(wǎng)、班級書香一角、課前2分鐘”等載體,以讀書手抄報、競賽活動、讀書筆記讀后感展示、閱讀之星評選、好書推薦等形式精心策劃并構建“師生、生生、親子”等多元多維的立體閱讀交流平臺,充分展示學生閱讀成果,幫助學生在交流、展示與評價中感受閱讀的快樂,自然產(chǎn)生閱讀的興趣,保持持續(xù)的讀書熱情,提升閱讀的能力。
(二)爭創(chuàng)“閱讀特色中隊”。結合特色中隊的評比,全校32個班級中有19個班級自主申報了“閱讀特色中隊”的創(chuàng)建。期初,大隊部組織創(chuàng)建的中隊從創(chuàng)建背景、創(chuàng)建目標、創(chuàng)建措施和內容、預期成果等方面認真制定了創(chuàng)建計劃并按計劃抓好落實,最后由各中隊向大隊部申請爭創(chuàng)成果考評。“閱讀特色中隊”的爭創(chuàng)過程可以看出師生對閱讀意義的認識,是一種師生“內在閱讀主動閱讀”的需要,也是各中隊落實閱讀過程與效益的自主充分交流展示。
(三)探索考級評價機制。由于生態(tài)閱讀具有自主性、開放性、廣泛性等特性,因此,我們借鑒“樂器考級制度激發(fā)學生為了達到最高的目標而不斷努力練習”的評價機制,探索古詩考級評價,根據(jù)規(guī)定的古詩背誦篇目確定各年段考級內容、考級方式等考級細則,兼顧書面測試和口頭表達,對學生進行古詩文積累的動態(tài)考核,這樣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了不同層次學生古詩文誦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維護了孩子們良好的閱讀心理。
猶太人世代傳言:“書本是甜的。”對孩子而言,能夠從小就體味到讀書是一樁快樂的事情,從而終身吸收書籍所帶來的無窮樂趣,是教育給予他們的最好的童年禮物,而閱讀活動本應是閱讀主體(學生)的生命需要。因此,我們應該在日常教學中,研究閱讀,研究生態(tài)閱讀,引導學生走進生態(tài)閱讀,感受到閱讀本身的愉悅,使學生以自我需要的心態(tài)進入閱讀,在閱讀中獲得需要,收獲滿足,真正用閱讀去呵護童年,讓閱讀回到本真,回歸童心,回到自己的家,使之向文化發(fā)展,向文學發(fā)展,向生活發(fā)展,向人的需要發(fā)展。
(顧春華、費海燕,無錫市藕塘中心小學,21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