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長篇小說《一路喜鵲窩》,通過《人民文學》、《鐘山》、《紅旗文摘》等雜志,通過電視節(jié)目,很多人知道了作家汪曾祺的同鄉(xiāng)徐曉思這個名字,他得過人民文學征文獎、秦少游和汪曾祺文學獎,他的小說頗有汪曾祺的風范。他是一位作家、詩人,擅長書法、繪畫、篆刻,會演奏樂器、能創(chuàng)作歌曲,他是個多才多藝的人。通過各類教育報刊和各種教科研活動,教育界的人知道了運河之畔高郵教育局教科室主任徐曉思,他是一位教科研專家。日常生活中如果你有機會聽他說話,一定會樂個不停,因為他是個說話押韻的人,身邊的任何題材他都信手拈來,即興創(chuàng)作,常叫人捧腹,又讓人佩服。
徐曉思老師說:“生命的本質(zhì)是自由,生存的本身是永遠希望自由?!币苍S正因為“自由”的思想,讓他對生活充滿激情,讓他興趣愛好如此廣泛;也許正因為思想的“自由”,讓他創(chuàng)作了那么多元的藝術(shù)作品,讓他提出了“自由語文”的教學主張吧。有心理咨詢師資質(zhì)的徐老師說:“從心理、生命的層面看,語文教學首當其沖的成為培養(yǎng)學生自由精神的階梯?!蔽蚁?,徐曉思老師提出“自由語文”的教學主張可能不僅僅出自理論的歸納或演繹,不僅僅為了獨樹一幟自成一派,而是源自他對生命本質(zhì)的理解,源于他對自己生命狀態(tài)的切身體悟吧?
受邀參加徐曉思老師的“語文課堂圍觀”,我第一次認真拜讀了徐曉思老師發(fā)來的《水》第一課時的課堂實錄,第一次細細研讀他的“自由語文”的教學主張,很受啟發(fā),記下以下的文字就教于大家。
一、自由但負責任,公開課課時選擇
對于公開課選擇課時問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主編張慶老師有個形象的比喻:老師上閱讀教學公開課時總喜歡選擇第二課時,這就好比吃魚,斬頭去尾,專把魚腰給人吃。因為魚肚子上肉多刺少,味道肥美,這是比較討人喜歡的做法。教學第二課時,不必涉及生字詞等看起來平平常常的教學活動,不必過多顧及學生的教學起點,可以挑選最精彩的部分含英咀華,容易發(fā)揮教師的特長,容易教得精彩,容易贏得喝彩。
有人批評公開課是一場“秀”,有人甚至說有的名師的課看起來精彩,但不負責任,看他在公開課借班上課把學生的積極性調(diào)動得達到沸點,其實有的需要扎扎實實掌握的知識沒能掌握,如果把這個班天天交給他這樣教,效果可就說不定了;有人說公開課教學就是討好專家,討好評委,討好……平心而論,公開課本身就是一場公開走秀,其示范、研討作用毋庸置疑。關鍵是上課的老師要想清楚你想“秀”什么?你怎么秀?你秀的課對觀課的同行執(zhí)教家常課有多少作用?而觀摩公開課的老師其實也需要想清楚:你花那么多時間到底應當“觀什么”?“摩什么”?應該“怎么摩”?是看看花樣,尋點熱鬧,學習名師的一招一式?還是仔細揣摩公開課教師為什么這么教?其教學行為背后的支撐理念到底是什么?然后認真琢磨自己可以借鑒什么?
徐老師偏偏選擇了第一課時,這是一種負責的、務實的態(tài)度。因為日常教學是繞不開第一課時的,第一課時是亟需加以研究的。徐老師不僅選擇了第一課時,而且讓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變得如此明晰,讓學生學得如此積極自主。透過課堂實錄,我們可以感覺到這節(jié)課上得既扎實又靈動,既自由又自覺,如行云流水一般流暢,對觀課的教師是非常有指導意義的。
二、自由但不放任,明確目標導引
“自由”,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放任自由”。“自由”的含義首先是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拘束;法律意義上的自由是指公民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自己的意志活動有不受限制的權(quán)利;哲學意義上的自由是指人認識了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并有計劃地把它運用到實踐中去。孫中山先生多次在演講中指出,一個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范圍,才是真自由。
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極強的學科,它需要心靈的自由參與,需要思想的大膽碰撞,需要智慧的平等交流,需要情感的積極投注。語文課程本身就應當是自由自在的。自由的天地需要自由的心靈,“自由語文”,教師的心靈首先應當是自由的。這種對自由的熱情追求與執(zhí)著堅守,是個性獨立與思想成熟的可靠保證。語文教師就應當不依附,不盲從,不迷信,敢于懷疑和批判,敢于自己判斷、自己思考,敢于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自由語文”,學生應當是自由的,自主的。馬克思認為,人在自覺地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在人的自覺能動的實踐活動中形成了主體,體現(xiàn)了人的主體性,人的主體性是人最本質(zhì)的特征。有主體性的人是自尊、自立、自強、自律的人,是自我意識高度覺醒,自己是自己主人的人。真正的主體性應當體現(xiàn)在活動中,包括自主性、自為性、自立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等等。
徐老師對自由語文的追求“不單是一種形式上的淺層的自由,更是一種心靈的自由、快樂、愉悅、享受和滿足?!薄白杂烧Z文,情趣教學,應以促進兒童全面成長為目標,從文本自身出發(fā),咬準課標,整合各種閱讀資源,生活資源和文化資源,進行開放的活潑的語文學習?!痹谛炖蠋熜闹?,“兒童成長”,“課程標準”始終是教育的目標也是“自由語文”教學的目標。教學中,徐老師不但提出了“本課學習總目標:學會字詞、會讀課文、理清脈絡、品讀課文”,而且讓學生選擇“本節(jié)課我準備完成的目標”。這就把教師教的目標,轉(zhuǎn)化為可供學生自由選擇的學的目標;既明確了本節(jié)課學習的基本目標,保底目標,又提出了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超越的目標。
三、自由但有章法,依托導學案
自由是相對的,教師不應以自己的“自由”去壓抑學生的自由。真正自由的心靈渴望追求的是一顆同樣自由的心靈。徐老師設身處地,充分尊重學生,在同一個平臺上對話,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于人,也從來不用自己的價值尺度去規(guī)范每一個活生生的生命。
“自由”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信馬由韁”,“把你送上了馬,馬也歸你了?!边@樣“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課堂是可怕的,不是自由語文的本意。因為學生是不成熟的個體,需要教師的教導與指引。徐老師的自由語文是負責任的,是有章法的,他對教學重點與難點早就作了負責任的思考,精心的預設,并且不著痕跡地通過對話和評價進行導引。
目標導學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學會生字詞”,學生組內(nèi)交流時,教師并沒有放任,而是抓住本課讀音的難點:“扇”和“血”兩組多音字來考考大家。尤其是第二組“我感覺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動在加快?!惫P者多年從事語文教學和普通話水平測試發(fā)現(xiàn),這不僅是學生學習的易混淆點,也是不少語文教師的模糊點。徐老師說:“老師有時候都搞不清楚,建議大家拿出工具書,小組商量解決?!蓖ㄟ^自己查找工具書,學生自己分辨清楚了,不僅感受了“學會”的成功感,更是引導學生如何“會學”,如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導學案”中的八個長句子,是課文的重點也是難點句。通過小組合作,學生不但能夠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而且理清了文章的脈絡。
四、自由但有情趣,打下精神底色
“自由,情趣,讓語文大于語文本身,在語文之外之上的精神層面,學生真正像孫悟空鉆進詩人的心里,追尋詩人的境界。未來的世界,學生不會缺少知識和能力,而是缺少精神。語文,學生一生渴望的、守望的、怡望的精神家園,應該是語文教學和語文學習應該達到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老師有責任使學語文變得快樂、生動有趣,以此實現(xiàn)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之目的?!毙炖蠋熑缡钦f。
本課的學習目標,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學生已學會的生字,可以自由上黑板匯報展示,提醒大家;“導學案”中的難點句,學生可以自由發(fā)問,自由解答;理清文章脈絡時,學生可以自由質(zhì)疑;感觸最深的句子,學生可以自由發(fā)表……在這樣的自由、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感受到自己的生命被尊重、被欣賞、被激活、被豐富了,這樣的語文課堂是自由自覺的。
《水》這篇作品寫的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山村的人們的生活。徐老師課前讓學生玩“群龍戲水”的游戲,與文本情境形成強烈的反差,他讓學生把目光聚焦到那一處很小的泉眼邊,自由讀讀課文第一小節(jié),畫出感觸最深的句子。文字映入學生的眼簾,也撥動了學生的情弦。人是靠著情感活著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擁有情愛、情操、情調(diào)、情分、情懷、情理、情趣、情愫、情緒、情誼、情意、情義、情致,養(yǎng)成健康的趣味、生趣、理趣、興趣、志趣。語文教學應當是解放人的靈性的,也是凈化人心靈的。無需多言,三維目標在自由語文的課堂中得以真正的實現(xiàn)了。
語文不能是話語霸權(quán),是一朵浪花推著另一朵浪花,一種思想引爆另一種思想,一種快樂抵達另一種快樂,一個境界呼應另一個境界;是以自由呼吸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寬容培育寬容,盡量能讓學生的個性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請看這樣的片段:
生:(忽有一名學生站起)老師,我覺得第三個標題中“洗澡”不夠確切。
師:(給予期待眼神)說說你的理由。
生:四個兄弟才用了一勺水,這怎能叫洗澡呢?只能叫沖沖涼。
師:依你看,換個什么題目合適?
生:(思考片刻)依我看,用“勺水沖涼”更貼切些。
師:大家看呢?
生:我知道,這篇文章原名叫《餓水》,我看用“勺水喝水”好。
生:“勺水喝水”聽起來有的別扭,我還是認為把“洗澡”改為“沖涼”好。
師:有道理,老師這就改。(立即修正板書)
學生敢于質(zhì)疑,教師從善如流。上善若水,語文,就應當以成就思想、豐富心智、提升靈魂、鍛鑄人格為己任,就應當著眼于精神的改造。這樣的課堂,如果不看提示語中的“師”或“生”,你幾乎覺察不出誰是教師,誰是學生,我們只看到一群平等的人,自由地呼吸,自由地對話,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對話。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向全社會加強公民意識的教育。教師首先就要有“公民意識”,有平等意識:對待領導,不卑不亢;面對權(quán)威,不盲目崇拜;面對學生,不頤指氣使。其實教師和學生都是擁有同等權(quán)利和義務的公民,公民之間應當是自由平等的,在真正自由平等的課堂上,學生才是站立著的、堂堂正正的人,才是真正能體會到“公平正義”的人,才能以自由平等的姿態(tài)去對待人和事。為學生打下這樣的精神與學養(yǎng)的底子,可能才是自由語文的最終目的。
(陳萍,揚州市教育局教研室,22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