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老師在《教育的兩個名字》一文中說,教育雖然很復雜,但從我的老師那本“書”里讀出了4個字:“影響”和“激勵”;而我從教的40多年中也能概括出這4個字:“影響”和“激勵”。
何為教育?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那個應該剩下的配稱為教育的東西如學習習慣、興趣、想象力、獨立思考、判斷和創(chuàng)新力的獲得,不是教科書所能教給學生的,也不是“教”出來的,而是教育的別名——“影響”和“激勵”的結(jié)晶。教育的過程就是教師對學生施加正面持久的影響,潛移默化地去熏陶、濡染、浸潤的過程。
教師是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影響。于老師說,當我們在學生面前打開語文及其他課本的同時,也就打開了自己這本書—— 一本有內(nèi)容卻是無字的書。為此,于老師努力把“琴棋書畫”充實到自己這本書里,于是,我們從中讀到了他精彩紛呈、出神入化的課堂:京劇、書法、簡筆畫成了他教學的“法器”;旁征博引、妙語連珠、巧撥輕引、臻于無痕成了他課堂的表情。他還把正直、善良、寬容、謙讓、誠信、耐心、責任感等不斷地充實到自己的這本書中,于是乎微笑、愛和尊重、耐心和責任感、知識、故事、思維、語言等就成了這本書的目錄,影響和激勵著一代代學子成功、成才、成人。
每個教師都應努力像于老師那樣成為一本厚重的大書。教師的人格魅力是最寶貴的可影響學生一生的教育資源,這就要求教師從自身做起,不斷地修煉自我、提升自我、強大自我,努力使自己成為一棵強勁的大樹,一朵靈動的白云,擁有一個高尚的靈魂,像雅斯貝爾斯所說的那樣,撼得動另一棵樹,推得動另一朵云,喚得醒另一個靈魂。
教師這本書是永遠“晾曬”于學生面前,供學生時刻研讀的。這就要求我們時刻以自己的身體力行,潛移默化地去影響、感染、陶冶學生的情感和心智,以我們德行品質(zhì)、學識修為、精神內(nèi)涵和職業(yè)素養(yǎng)的一言一行,給學生正面的榜樣示范,使學生從這本書中學到鮮活的知識,得到靈魂的浸染。
現(xiàn)實中,不少教師只注重埋頭教授教科書這本小書,卻不懂得用心書寫、修正、完善、豐富自身這本大書。
如何修煉?首先靠的是自覺。要在習慣中磨煉自己、充實自己,“忙”、“沒時間”不是理由,要將讀書、學習、實踐、反思自覺地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使之成為提升自己素質(zhì)的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其次靠的是堅持。教一輩子書,就要修煉一輩子,學習一輩子,半途而廢的修煉是不能成正果的。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豐富學養(yǎng),歷煉人生,完善自我,涵養(yǎng)德行,用一生的時間去“讀”兒童、“讀”課堂、“讀”教育。再次,靠的是追求卓越。心有多大,人生的舞臺就有多大,沒有目標追求的教師是教不好書的。我們要堅守理想,在追求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當然,還要靠不斷的自我超越。我們要常常反思:我這本書時時更新、豐富了嗎?滿足學生的“閱讀欲”了嗎?對學生的成長起到應有的影響和激勵作用了嗎?
“水本無華,相蕩而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彼⑹际鞘制胀ǖ?,何以能發(fā)“靈光”,何以能生“漣漪”?是因為持之以恒的“相蕩”與“相擊”。每個人都有巨大的潛能,只要勤于擊打與磨礪,就能使生命發(fā)出耀眼的光彩!
(馬志響,徐州市賈汪區(qū)紫莊鎮(zhèn)新吳窯小學,22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