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自己心愛的報刊收藏,劉滿就掩飾不住喜悅之情。在劉滿看來,集報不但讓他體會到莫大的收藏樂趣,更為他帶來了無限的精神財富。
最近,坐落在遼寧錦州凌河區(qū)安樂里一戶普通民居內(nèi)的劉滿家庭博物館迎來了一件大喜事。原來,這座擁有13年歷史的家庭博物館終于在7月初拿到了來自民政部門與文化部門頒發(fā)的牌照,成為一家擁有正規(guī)“身份證”的家庭博物館。為此,博物館的主人劉滿喜上眉梢。在劉滿看來,自己苦心經(jīng)營多年的博物館終于拿到了“身份證”,“這既是一種認可,更是一種鞭策”。
說起劉滿,他可是當?shù)仡H有名氣的人物,在國內(nèi)集報圈內(nèi)更是“積極分子”。早在20世紀70年代,從事宣傳工作的劉滿每天都和報紙打交道,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報紙成了劉滿搜集新鮮資訊、汲取知識養(yǎng)分的重要渠道。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剪報成了劉滿每天的必修課。
“一來二去,我開始注意到不同的報紙除了在報道內(nèi)容上各有側重外,連報頭、報花都有自己的特色?!眲M說,自己從小就有收集糖紙的習慣,而內(nèi)容豐富、版式多樣的報紙則給劉滿帶來了更大的收集樂趣。為此,劉滿開始有意識地將手中的報紙分門別類地進行整理。“按照現(xiàn)在的說法,我的第一個成規(guī)模、成體系的報紙藏品就是《人民日報》?!眲M后來回憶,當時只是出于對收集報紙的喜愛以及對《人民日報》的偏好,“無心插柳”般地集藏起了《人民日報》系列,那時的他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悄然踏上了專業(yè)的集報之旅。
如今,劉滿不但一期不落地珍藏著新中國成立以后的《人民日報》,還將珍貴的《人民日報》前身——《人民報》的“北平解放”(號外)收入囊中,并成為他最引以為傲的藏品之一。也正是憑借著這份對報紙最單純、質樸的情感,劉滿的集報之路越走越寬闊,越走越平坦。
1998年,已經(jīng)坐擁幾萬份報紙的劉滿籌劃建立起了屬于自己的集報館。“經(jīng)過十幾年的成長,我的集報館升級為家庭博物館,館藏規(guī)模也從最初的幾萬份擴充至今天的幾十萬份。”據(jù)劉滿介紹,他的館藏有古今中外報品2萬余種,8萬余份;報紙合訂本716冊;雜志500種4萬余冊;攝影、集郵合訂本600余冊;報紙剪輯資料6萬余篇9萬余條,粘貼40余冊;藏有珍貴歷史畫冊近千種;期刊創(chuàng)刊號500余種,期刊創(chuàng)刊百期123本;內(nèi)部刊物2000余種;錦州地區(qū)包括日報、遼西商報等有正式刊號以及各企事業(yè)單位內(nèi)部各種報刊達200多種;同時還兼有煙標、火花、糧票、布票、站臺票、門券、地圖、企業(yè)金卡及集郵、攝影等藏品。
在這些館藏品中,不乏《申報》、《熱血日報》、《東北日報》、《人民報》“北平解放”(號外)、1954年9月1日《錦州報》(《錦州日報》前身)的創(chuàng)刊號等難得一見的珍貴報紙、期刊。此外,劉滿的博物館里還藏著不少報刊、雜志的“大全套”。劉滿驕傲地表示,諸如《中國攝影報》、《中國集郵報》、《錦州晚報》、《收藏拍賣導報》、《中國收藏》、《收藏》、《收藏界》、《中國攝影家》等報刊、雜志,從創(chuàng)刊至今,他“一期都不能少”。
自1998年成立至今,劉滿把所有的空閑時間都獻給了自己的家庭博物館,翻翻看看、整理整理,劉滿就會感到心滿意足。
“廣交朋友,就是集報帶給我的最大財富?!闭f起每天的生活,劉滿覺得除了每天翻閱自己的館藏,還有一大樂趣就是看信?!懊刻煸缟舷瓤磥硇?,都是藏友寄來的,全國各地的都有?!眲M隨手拿過一撂厚厚的信,足有三十幾封,“這不算多,奧運會的時候我一天就收到過200多封。”面對天南海北的熱情藏友,劉滿絲毫不敢怠慢,每封信看過之后分門別類地登記,然后逐一寫信回復,有時還會回贈藏友一些禮物。
在眾多藏友中,有一位藏友讓劉滿印象最為深刻。2008年8月,劉滿醞釀將自己的集報館更名為家庭博物館,“因為收藏的第一份報紙就是《人民日報》,而且此前還曾參加過‘我與《人民日報》’的征文,因此我當時很希望能由人民日報社的老社長邵華澤先生,為我的博物館親筆題寫?zhàn)^名?!眲M抱著試一試的心情,毛遂自薦地給邵老寫了一封信,令他沒想到的是,自己很快便收到了邵老的回信,還隨信寄來了親筆題寫的館名。這讓劉滿感動不己,同時也增加了他利用手中的藏品服務大眾的信心。
近日,在劉滿等集報愛好者的倡導下,一場由錦州出發(fā),途經(jīng)沈陽、天津、北京、貴州遵義、湖南、湖北、海南等省市的大型巡回集報展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在劉滿看來,這場活動對于自230多年的集報之旅而言,有著非凡的意義,它同自己家庭博物館剛剛拿到的那張“身份證”一樣,一方面總結了多年來的收藏成就,另一方面也鼓勵著劉滿,將這條集報之路繼續(xù)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