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筒,大約出現(xiàn)在明朝中晚期。它是中國古代除筆、墨、紙、硯以外的最重要的文房用具。筆筒多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對簡單,沒有多大變化。
明清時期,筆筒傳世品極多。雖形制變化不大,但材質(zhì)卻頗為豐富。有竹、瓷、木、銅、象牙、玉、水晶、端石、漆等。從裝飾方法上看,有刻、鏤、雕、繪等。筆筒為文房用具中器型變化最小,裝飾方法最為豐富的品種之一。安徽省博物院藏有明清時期的竹木牙角筆筒數(shù)件?,F(xiàn)遴選一部分精品以饗讀者。
一、朱三松刻松鶴人物圖竹筆筒
明代文房用具。竹質(zhì),圓筒狀,底有矮三足。高10厘米,直徑11.9厘米。(圖一)
筆筒采用深、淺浮雕和圓雕技法刻圖:蒼松虬干,一仆登高
翹首,左手扶松枝,右手舉盞笑飼枝上松鼠;另一仆雙手托飼料盤立于下側(cè),一老者捋須旁立,笑待結果,身后桌上書籍排列,松下立鶴一只。圖旁刻有行草書陰文:“戊午秋日三松制”款。筆筒雕刻技法智巧兼優(yōu),所刻人物、景致與動物飛禽細膩逼真。
此竹刻作者朱三松,明代崇禎時期竹刻名手。出生于竹刻世家,祖父朱松鄰、父親朱小松都善竹刻,與其并稱“嘉定三朱”。朱三松的作品傳世稀少,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其竹雕《漁翁》,國家博物館藏有其《松陰高士》竹雕筆筒,均極精雅。本院所藏這件松鶴人物筆筒亦屬其精品,為國家一級珍貴文物。
二、象牙雕蹴鞠圖筆筒
明代文房用具。象牙質(zhì),圓筒狀,口徑11厘米,高16.2厘米。(圖二)無底,色澤泛黃。
筆筒正面陰刻圖案為涼亭外一處開闊場地,四位束身裹腿男子立于四方,作準備踢球狀,中間地上一球,另一著官服者于旁站立,似為裁判。此筆筒上的蹴鞠圖記載的是宋代蹴鞠場面,顯示當時的競技規(guī)則,這為研究足球運動的中國起源提供了寶貴實證。筆筒的背面陰刻“射雁圖”,空中掠過“人”字雁陣,地面二人張弓搭箭,圖案為線雕和毛雕,著色之處似火烙法。
該筆筒因其獨特的藝術和歷史價值,被香港啟思出版社出版的香港小學中國語文教材收作插圖。2006年世界杯足球賽,由中國體育博物館選送赴德國參加“球類游戲一足球歷史”展覽。是安徽博物院一級文物珍品。
三、周松崖刻“赤壁泛舟圖”筆筒
清代文房用具。筆筒橢圓形,口徑11.6-9厘米,高14.8厘米。(圖三)
該筆筒上的淺浮雕圖案為北宋文學家蘇軾與友人在三國時期的赤壁古戰(zhàn)場緬懷古人。在驚濤駭浪中,一葉小舟顛簸于浪尖之上。船艙內(nèi),蘇軾神態(tài)自若,正與兩位表情慌亂,左顧右盼的詩友品茗暢談,一旁書童和搖櫓船夫雖安守職責,卻舉止緊張。畫面大多被洶涌江水占據(jù),江邊群峰聳立、民居隱現(xiàn),古樹搖曳,幽澗潺潺烘托橫江闊水的景色佳勝,可以感受到當時蘇軾與客同游的心情。崖壁留白處刻有高風翰題識:“杭郡周松崖先生刻竹古秀宜人此筒其手制也乾隆戊子年阜左手識?!毕率稹八裳隆?,鈐印“寶”、“書”陰款。
筆筒雕刻人周松崖無考,然其大氣與細膩交融的刀法和圖案構思,證明其應為清代早中期的竹刻高手。
四、清嵌象牙字漆筆筒
清代筆筒,圓形,器形簡樸,木胎。高14.2厘米,口徑13.6厘米,底徑13厘米。(圖四)
筆筒外壁黑漆嵌象牙雕字一周,草書:“煙江疊嶂王晉卿畫東坡詩書足稱三絕今在婁東王吏部家余曾借觀經(jīng)月因訪其圖并摹坡公書聊復似云形似耳?!薄疤肥稀薄ⅰ岸洳庇?。作者用名貴象牙及高超的嵌字工藝將書法瑰寶留于后人,既有實用性,又可供人欣賞。
五、竹雕洧堯刻牧牛詩文筆筒
清代文房用具。竹質(zhì),圓筒狀。筆筒截取一段正規(guī)的竹節(jié)刻成,高14.6厘米,直徑10厘米。(圖五)
筆筒淺浮雕一棵粗碩彎曲的老柳樹下,瞬間狂風大作,一個赤足牧童慌張從牛背上傾身探首,欲抓住吹走的斗笠,身下老牛四蹄彎曲,力抵強勁風力,牧童與牛的意態(tài)生動。筆筒留白處豎排行書陰識:“偶被狂風吹笠去牧童也有出頭時?!弊煮w流暢,款識為洧堯。雕刻者借景說事,一語雙關,實乃為牧童這樣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鼓與呼,隱喻他們?nèi)裟馨盐諜C遇,經(jīng)得起疾風考驗,才有“出頭”之日。
該筆筒表面油光錚亮、豐厚油潤,通過無數(shù)文人把玩摩挲,在光影的反襯下,整個筆筒泛出潤滑晶亮的醬銅色。其包漿和雕刻風格與清康熙年間的筆筒吻合。
以上僅是安徽省博物院藏的部分精品筆筒,這些都曾赴日本和西德展出,并在國外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當今文房用具也成熱門收藏之一,故此推薦這些有歷史、藝術、收藏、展示等綜合價值的藏品,供大家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