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鉤,我國古代貴族、文人武士扣接束腰革帶及別在腰帶上懸掛囊物和裝飾品之物。在古代,帶鉤主要用來結(jié)帶之用,類似于現(xiàn)代人用的皮帶摻子。帶鉤從周秦漢唐、宋元明清,一直沿用至現(xiàn)代。既是實用品,同時也是觀賞品和藝術(shù)品。
常見的帶鉤以青銅鑄造居多,也有黃金、白銀、鐵、玉、石、木等質(zhì)地的。四川博物院藏約60件銅帶鉤,它們按類型分,可分為水禽形帶鉤、獸頭形帶鉤、曲棒形帶鉤等類型。
一、各個時期的銅帶鉤
四川博物院所藏帶鉤的時間跨度是從戰(zhàn)國時期到明清時期,其中以漢代的帶鉤數(shù)量最多。具體情況介紹如下:
(一)戰(zhàn)國時期
戰(zhàn)國中期,巴蜀地區(qū)開始出現(xiàn)帶鉤,在成都、新都馬家鄉(xiāng)、青川郝家坪、羊子山、百花潭等地均有發(fā)現(xiàn)。這些帶鉤以動物造型為主,其制作工藝也更加多樣化。
鹿形銅帶鉤(圖1),整體呈梅花鹿形。鉤首為羊頭,鉤頸較粗。鉤體前半部分為直桿,素面;后半部分為雕刻梅花鹿造型,形態(tài)生動,似奔騰狀,鹿身飾卷云紋。圓鈕位于近鉤尾處。長8.3厘米,寬5厘米,厚1厘米。四川省成都市百花潭出土。
鴨形銅帶鉤(圖2),鉤首為鴨頭,短頸較粗,鉤體部分較小,微挺,近尾處刻劃有似羽毛的線條,紋飾錯金銀。圓鈕位于鉤尾,似鴨子的大腳蹼支撐身體。長1.7厘米,直徑2.3厘米,高1厘米。四川省成都市新都馬家出土。
錯金銀鴨首銅帶鉤(圖3),鴨頭鉤首,鉤頸呈細三角形,鉤體為弓形,鉤體飾兩條交匯的變形龍紋,龍身線錯金銀,龍身滿飾戳點紋。圓形鈕座位于整個鉤體中部。長9.2厘米,寬1.5厘米,厚1.6厘米。四川省成都市羊子山戰(zhàn)國墓出土。
錯金鴨首銅帶鉤(圖4),鉤首為鴨頭,眼睛大而炯炯有神。短鉤頸,鉤體為弓形,細長,上飾如意紋,紋飾錯金。近鉤尾處有圓形鈕座。此帶鉤的整體造型細長,且鉤頭很小。長12,2厘米,寬1.2厘米,厚0.9厘米。四川省成都市新都馬家公社木槨墓出土。
(二)秦朝時期
秦朝,進入帶鉤的普及期。主要的類型有水禽形、獸面形、曲棒形、琵琶形和全獸形等類型,除曲棒形外,其他類型形體都較短小。而且秦代不同于其他朝代之處是其圓鈕位于鉤體中部。四川博物院藏秦帶鉤僅1個。
蛇頭鉤銅帶鉤(圖5),整體呈∽狀。鉤首為蛇頭,鉤頸較細,鉤體為弓形,滿飾風紋。鉤體背面飾卷云紋和。。形紋。圓鈕位于鉤體中部,鈕柱為圓柱形,鉤鈕平面,較薄,座上刻有銘文。長10.3厘米,寬1.4厘米,厚1.4厘米。
(三)漢代
隨著漢代生產(chǎn)力的迅猛發(fā)展,青銅器在社會生活中的運用和數(shù)量日趨減少,但銅帶鉤數(shù)量仍然較大,這與其奢靡的生活緊密關(guān)聯(lián)。帶鉤鉤體飾簡單紋飾或素面,鉤鈕幾乎位于鉤體中部,制作工藝較差。四川博物院藏漢代銅帶鉤約40件,如蛇首銅帶鉤、獸頭銅帶鉤、鎏金龍頭銅帶鉤、錯金銀銅帶鉤、鳥形銅帶鉤、琴面形銅帶鉤等。
龍頭銅帶鉤(圖6),鉤首為龍頭,細鉤頸,鉤體為盤曲龍身,鉤體中部立一龍頭,龍神飾短斜線紋和卷云紋。圓鈕位于器身三分之二處。全長6.7厘米,寬2.7厘米,厚2厘米。四川省成都市羊子山墓葬出土。
螭首銅帶鉤(圖7),整體呈∽形。鉤頭作螭首狀,細頸,鉤體呈弓形,飾兩道凸弦紋,圓鈕位于近尾處。長11.4厘米,寬1.5厘米,厚1厘米。
鴨頭鉤銅帶鉤(圖8),整體呈鴨子形。鴨頭鉤首,喙較長,目大有神。細鉤頸,鉤體為鴨身,并附翅,兩翅相合,緊緊貼于身體兩側(cè)。鉤尾為鴨尾,背有一槽,四方鈕,圓鈕位于鉤體中央。全長6.7厘米,寬1.5厘米,厚1.4厘米。四川省成都市羊子山墓葬出土。
鎏金蛇頭帶鉤(圖9),鉤首為蛇頭,細頸,鉤體呈鏤空弓形,鉤身紋飾為四節(jié)骷髏狀,每個關(guān)節(jié)處均相嵌綠寶石,鉤尾為蛇尾。圓形鈕位于鉤尾。長21厘米,寬2.4厘米,厚1.8厘米。
如意銅帶鉤(圖10),鉤首扁平,鉤身呈拱形,素面。鉤尾作如意狀,中有鏤空,似兩翅膀位于鉤尾。圓鈕位于鉤尾處。長6.3厘米,寬3.2厘米,高1.3厘米。四川省成都市外東跳登河西漢墓出土。
鎏金龍頭銅帶鉤(圖11),鴨首形鉤頭,短細頸,鉤身由兩條龍盤繞而成,鉤身和鉤尾處各有一龍頭,與鴨首相對而視,龍身與鉤身連成圓環(huán)。橢圓鈕位于近尾處的龍頭下方。整體鎏金。長8厘米,寬4.5厘米,厚1.8厘米。
(四)六朝時期
這個時期的帶鉤多為隨葬品,而非實用品。四川博物院藏此時期帶鉤共2件,分別為:
鴨形銅帶鉤(圖12),鶴頭鉤首,長喙,短頸,鉤身為橢圓形鴨子,素面。較大圓形鈕位于鉤體中央。長3.2厘米,寬1.2厘米,厚1.6厘米。
錯銀馬首銅帶鉤(圖13),側(cè)視成S形,馬首為鉤頭,短頸,弓形鉤身,飾有回紋。近尾處有圓形鈕,上刻“山”字(陽文)。長10.7厘米,寬1.8厘米,厚1厘米。
(五)宋明清時期
漢代以后,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社會制度的變革,帶鉤的發(fā)展進入衰落期,四川博物院藏宋、明和清時期的帶鉤數(shù)量很少。宋代帶鉤2件,明代帶鉤2件,清代帶鉤4件。部分如下:
螭首鏤空花紋銅帶鉤(圖14),由帶鉤和帶扣組成。帶鉤成螭形鉤首,短頸,鉤身為鏤空花紋。帶扣為橢圓形,一環(huán)柄與鉤首相扣,滿飾鏤空花紋。帶鉤長6.8厘米,扣長3.8厘米,寬2.5厘米,厚1厘米。宋代。
錯銀馬首帶鉤(圖15),側(cè)視整體為∽形。鉤頭作為馬首狀。細頸。鉤體作琵琶形,飾卷云紋,鉤體錯銀。圓鈕位于近尾處,上有刻劃紋。長11.5厘米,最寬2厘米,厚1.5厘米。明代。
虎紋鎏金帶鉤(圖16),帶鉤側(cè)視整體呈∽形。鎏金。龍首形鉤首,鉤體為扁長方形,上方鏤雕一虎,近尾處有一圓形鈕。長7厘米,最寬1.7厘米,厚1.8厘米。清代。
另外,有些帶鉤其鈕本身就是一枚印章。這種帶鉤也叫帶鉤印,一物兩用,既是帶飾,又是印章。帶在身上十分方便。錯銀馬首帶鉤的圓鈕上刻有“田用”二字,可見是田姓之人的隨身印童。
二、帶鉤類型
四川博物院藏帶鉤以鴨、蛇、螭、鶴、龍、虎、鹿、馬等動物造型為主,造型逼真,形象生動。其中以水禽形、曲棒形、琵琶形、全獸形四類為其主要類型。工藝制作除雕鏤花紋外,有的在青銅上鑲嵌綠松石,有的在銅或銀上鎏金,有的在銅、鐵上錯金嵌銀,即金銀錯工藝。
現(xiàn)將以上所列舉的部分帶鉤進行分型定式:
(一)水禽形:共三型
Ⅰ型:短頸較粗,鉤體部分較小,微挺,圓鈕位于鉤尾。如鴨形帶鉤。
Ⅱ型:喙較長,細鉤頸,兩翅相合,緊緊貼于身體兩側(cè),圓鈕位于鉤體中央。如鴨頭鉤銅帶鉤。
Ⅲ型:長喙,短頸,鉤身為橢圓形,圓形鈕鉤身中央。如鴨形銅帶鉤。
(二)曲棒形:共四型
Ⅰ型:鉤頸呈細三角形,鉤體為弓形,圓形鈕座,位于整個帶鉤鉤體中部。如錯金銀鴨首銅帶鉤、蛇頭鉤銅帶鉤。
Ⅱ型:短鉤頸,細長,鉤體為弓形。圓形鈕座,位于近鉤尾處。如錯金鴨首銅帶鉤。
Ⅲ型:細頸,鉤體呈弓形,圓鈕位于近尾處。如螭首帶鉤。
Ⅳ型:細頸,鉤體呈鏤空弓形。圓形鈕,位于鉤尾。如鎏金蛇頭帶鉤。
(三)琵琶形:一型
細頸,鉤體作琵琶形,圓鈕位于近尾處,上有刻劃紋。如錯銀馬首銅帶鉤、錯銀馬首帶鉤。
(四)全獸形:共三型
Ⅰ型:梅花鹿形,鉤首為羊頭,鉤頸較粗,鉤體前半部分為直桿,素面;后半部分為雕刻梅花鹿造型,圓鈕位于鉤尾處。如鹿形銅帶鉤。
Ⅱ型:龍形,鉤首為龍頭,細鉤頸,鉤體為盤曲龍身,鉤體中部立一龍頭,龍身飾短斜線紋和卷云紋。圓鈕位于器身三分之二處。如龍頭銅帶鉤、鎏金龍頭銅帶鉤。
Ⅲ型:虎紋,龍首形鉤首,鉤體為扁長方形,上方鏤雕一虎,近尾處有一圓形鈕。如虎紋鎏金帶鉤。
綜上所述,巴蜀地區(qū)銅帶鉤發(fā)展的基本脈絡(luò)為: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漢代進入發(fā)展高峰期,漢代以后帶鉤發(fā)展開始衰敗。其帶鉤類型發(fā)展的時間順序是:水禽形出現(xiàn)最早,戰(zhàn)國早期曲棒形帶鉤得到發(fā)展,春秋晚期琵琶形出現(xiàn),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早期出現(xiàn)了全獸形帶鉤。
帶鉤形體雖小,卻集實用性、裝飾性和藝術(shù)性于一體,是中國青銅器制作工藝的縮影。古代,帶鉤是象征身份的重要飾品,正如《淮南子·說林訓》所說:“滿堂之坐,視鉤而異。”帶鉤的質(zhì)地、造型與紋飾反映出社會各個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不同特征,這也說明了帶鉤的影響已滲透到了古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