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邯鄲市博物館在邯鄲市文物市場調查時發(fā)現了7件較具特色的磁州窯瓷器,這7件瓷器文物均為磁州窯五彩瓷器,其中一件為茶壺,另六件為瓷板。茶壺為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之物,為生活必需品,圖案內容為“國共合作”;瓷板為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之物,為裝飾品,可作插屏或條屏,上面的內容分別為“偉大導師”組合、“井岡山”、“百萬雄師過大江”和雷鋒的肖像。這些內容既有當時的主流思想,如“毛主席萬歲”和“向雷鋒學習”,也有大革命過程場面的史實反映,如“國共合作”、“井岡山”和“百萬雄師過大江”。這幾件磁州窯五彩瓷器帶有濃厚的時代特征,在近現代磁州窯瓷器中獨具特色。
“國共合作圖”茶壺,通高17厘米,口徑9厘米,底徑13厘米。壺身為圓柱形,有流,折肩,肩部對應有兩系,每系上有兩孔。壺蓋中央也有兩孔,為提蓋所用。壺的造型普通,為普通家用之壺。流、壺身和口沿處均有磕碰破損,破損處露出灰色的瓷胎。壺身外側繪有國共合作內容的圖案,畫而繪有八路軍和國軍,前面的八路軍身穿綠軍裝,騎著棗紅色的馬,雄赳赳氣昂昂,后面跟著的國民黨軍人身穿黃色軍裝正回頭張望。人物筆法簡單,面容顯得卡通。人物后面點綴幾筆花草。茶壺的另一面橫排寫有“可清心”三個字。
“偉大導師”瓷板組合,由j塊長方形瓷板組成。中間主瓷板長83.5厘米,寬45厘米,厚1.1厘米。畫面中,毛主席身穿長棉大衣,頭戴紅軍帽,正笑容滿面地邊鼓掌邊漫步走來,背景遠處是人民大會堂和飄揚的紅旗。主瓷板兩側是兩塊文字標語瓷板,紅地白字,文字為橫排印刷體楷書。其中一塊文字瓷板長77.4厘米,寬45厘米,厚1.3厘米。上書六行共三十字,即“偉大的導師/偉大的領袖/偉大的統帥/偉大的舵手/毛主席萬歲/萬歲/萬萬歲”。另一塊瓷板長77.2厘米,寬44.5厘米,厚1.1厘米,上書五行共二十八字,即“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
“井岡山圖”瓷板,長100厘米,寬45厘米,厚1.2厘米。該瓷板畫面內容豐富多彩,全景式布局,以毛主席為中心,四周為士兵群眾。毛主席穿布衣草鞋,雙手叉腰位于中央,向周圍的人們講演。主席的旁邊是山區(qū)百姓和扛槍的民兵,畫面左邊可見紅軍旌旗飄揚而來,遠處是茫茫的大山。畫面表現了紅軍扎根井岡山,點燃了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百萬雄師過大江圖”瓷板,長100.8厘米,寬44.5厘米,厚1.3厘米。圖案以黃彩來繪船帆和解放軍,以褐彩繪洶涌的波浪,以紅彩繪紅旗。畫面中硝煙滾滾、波浪滔天,近處和遠處有許多船正揚帆破浪,船上的人民解放軍正奮力向前劃。該瓷板畫面表現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戰(zhàn)役場景。
雷鋒畫像瓷板,長40.3厘米,寬22.5厘米。條屏畫面上雷鋒身穿軍棉大衣,頭戴軍棉帽,左手捧《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右手握鋼筆托腮,正聚精會神地閱讀。畫面上方墨書文字四行共二十八字:
“越讀心越明/越讀心越亮/要做毛主席的好戰(zhàn)士/就要把他的話記心上”。畫面展現了人民的好戰(zhàn)士雷鋒熱愛學習,認真閱讀毛主席著作的情景。
這7件文物均為近代磁州窯五彩器物,這種五彩裝飾為釉下五彩?!凹t色”圖案內容與磁州窯瓷器結合不僅有時代特征,也有強烈的地方特色。這種五彩裝飾與傳統的“白地黑花”磁州窯瓷器有很大的不同。關于這些內容,我們首先要進一步認識磁州窯。
磁州窯中心窯場位于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漳河流域的觀臺鎮(zhèn)和峰礦區(qū)滏陽河流域的臨水、彭城鎮(zhèn)一帶,創(chuàng)燒于北朝時期,自北宋以來一直是我國北方規(guī)模較大的瓷器燒造中心,也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典型的“白地黑花”裝飾影響深遠,陶瓷學界有“磁州窯系”之稱。到了清末民國時期的近代,青花和五彩裝飾的引進為磁州窯迎來了第二個繁盛發(fā)展期。傳承千余年的磁州窯,從宋元時期的“白地黑花”裝飾到近代青花和五彩裝飾,它以其獨到的裝飾工藝深入民心,對中國的陶瓷藝術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古磁州地區(qū)早至北朝時期就已經開始燒造青瓷,并具有相當的規(guī)模。該地區(qū)以東魏茹茹公主墓、北齊灣漳大墓以及北齊高潤墓為代表的一些北朝墓葬中均有青瓷出土,這些青瓷與調查發(fā)掘的當地北朝瓷窯相一致。此時的瓷窯遺址主要分布在漳河和滏陽河沿岸,如賈壁窯、臨水窯以及在邯鄲臨漳新發(fā)現的曹村窯。
到了宋代,觀臺窯興盛起來,具有磁州窯典型特點的“白地黑花”裝飾風格出現,這種技術和藝術風格很快遍及整個磁州地區(qū),漳河和滏陽河沿岸的瓷器手工業(y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而同一時期的北方其他地區(qū)——特別是河南、山西、山東、內蒙等地的眾多窯場,因受其影響也普遍生產這類瓷器。北宋末期,位于滏陽河右岸的彭城窯也逐漸興起,并延續(xù)到現在。金元以后,觀臺窯開始衰落,而位于滏陽河沿岸的彭城窯開始成為古磁州窯的代表。到了清末民國之后的近現代,磁州窯達到了又一次的繁榮,這時期的裝飾以青花瓷和五彩瓷器為特色,過去那種傳統的白地黑花裝飾技法開始退出歷史舞臺。
傳統意義上的五彩又稱古彩、大明彩、硬彩,為釉上彩的主要品種之一,是在紅綠彩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瓷器裝飾技法線條挺拔,顏色濃艷。狹義上的五彩瓷器,最開始是指嘉靖、萬歷時期在成化斗彩的基礎上創(chuàng)燒的,基本色調以紅、黃、綠、藍、紫等五色彩料為主,按照花紋圖案的需要施于瓷器釉上,再二次入爐經過700-800攝氏度的高溫二次焙燒而成,其特點是創(chuàng)造了釉下青花與釉上彩料相結合的裝飾方法。而在實際情況中,五彩并不是五種固定的色彩,而是一個多彩的概念,為“五彩繽紛”之意,畫師往往根據繪畫題材及裝飾效果來確定色彩種類。但因地域的差異和源材料的多寡,各地的五彩瓷器又各具特點,磁州窯五彩瓷器就是一例。
清末民國初期,彭城窯開始燒造五彩瓷器,早期五彩為釉上彩。通常是在已燒成的瓷器釉面上繪制各種紋飾,然后二次入窯,低溫固化彩料而成。因釉上彩的彩料易脫落,且有毒性,所以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彭城窯因受到湖南醴陵窯、河北唐山窯等釉下五彩技法的影響,釉下五彩流行起來。
磁州窯五彩圖案顏色并不像景德鎮(zhèn)等其他種類五彩瓷器那樣色彩多樣,近代磁州窯五彩顏色較少,比較常見的綠彩和墨彩充斥圖案畫面。雖然顏色顯得單調,但是匠師們能夠靈巧地掌握顏色濃淡的變化,使得顏色單調的圖案也顯得生動多彩。
上面幾件“紅色文物”在琳瑯滿目的磁州窯瓷器中非常少見,器物的裝飾內容具有非常鮮明和強烈的時代特色,反映了“紅色文化”在民間的影響之深,是近現代磁州窯五彩瓷器的代表之作。它們雖然造型普通,而且有的繪畫比較簡單,但這種樸素的風格正反映了磁州窯作為民窯的特點。作為民窯的磁州窯一直在不斷地發(fā)展和改進,民國以來五彩這一裝飾技術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形成了近現代磁州窯獨特的藝術風格。這些發(fā)展變化順應了時代的發(fā)展和廣大民眾的生活需求,從而使磁州窯能夠獨樹一幟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