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紅色收藏,首先要明確紅色收藏的定義:它是以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及新中國革命建設中,具有特定歷史意義的物品為收藏對象的收藏活動。
紅色收藏的歷史,隨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而誕生。但紅色收藏這一說法,是近些年的事情。隨著毛主席像章和“紅寶書”等藏品的不斷出現,其收藏群體不斷擴大,交流也日益廣泛,社會認知度不斷提高?!凹t色收藏”一詞,首先在民間收藏中使用。繼國家對紅色革命根據地等一些老區(qū)建設開發(fā)力度的加大和紅色旅游主題的推出,紅色收藏更得到了官方和民間的雙重認可。
我們知道,按收藏主體劃分,有館藏(指國家和地方博物館、紀念館)和民藏(指民間收藏群體和民間博物館)之分。紅色收藏同樣有館藏和民藏之分。就館藏而言,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國家和各個革命歷史博物館都大規(guī)模地發(fā)動群眾,收集過紅色藏品。只不過那時稱為革命文物和革命紀念物,而不叫紅色藏品。紅色收藏的民藏主體,應屬于大眾收藏范疇。
以上是紅色收藏的主體歸屬現狀。接下來談談紅色收藏的藏品種類劃分現狀。
我們知道,紅色收藏在整個收藏界里,是一個大類。前面談到,紅色收藏的定義是廣義的,其收藏品種也是廣義的。對紅色收藏品的種類劃分,我們無法按照傳統收藏品分類方法進行。比如,傳統收藏品分類有:玉器類、瓷器類、書畫類、青銅器類、錢幣類、古家具類等等。由紅色收藏品的歷史時段、政治屬性和文化內涵所決定,我們只能根據其社會認可度的現狀,來進行種類劃分。目前的大種類可分為:文獻資料類、紅色郵品類、邊區(qū)票類、毛主席像章類、徽章類、“紅寶書”類、偉人專題類、革命文物(實物)類等等。也有人把“文革品”列入紅色收藏品之內(這樣是否恰當,有待商榷)。目前,紅色收藏群體中,大多按這些分類交流。由于紅色收藏的單品種太廣,過細地分類,不利于其收藏和交流。因為細分種類,會影響小品種規(guī)模形成。由于紅色收藏品廣泛交流歷史短,至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理論,或哪級組織對其進行明確分類。筆者所談,也只是根據紅色收藏群體多年來分類交流的公認說法,并參考多家革命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對館藏品的分類方法,來劃分種類。
下面談談紅色收藏的理論現狀。
對紅色收藏的研究和宣傳,不少收藏組織和收藏家都做了積極地努力探索。日前,在遵義市舉行的“紅色收藏文化研討會”和曾在江西等地舉行的這類會議,都對紅色收藏的推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不少收藏家根據自己或當地的紅色收藏經驗,所撰寫的文章也常見于各級報刊。但紅色收藏的理論現狀,總的還在淺層次上,缺少重大理論成果和重磅理論震撼,更鮮見大的理論突破。有的收藏家一陣厚積薄發(fā)之后,便不再有后續(xù)之聲。倒是這幾年各紅色旅游地的藏友,把自己的紅色藏品參與到紅色旅游中,對紅色收藏起到了不小的宣傳作用。由于缺少重大理論的推動,“物以稀為貴”和“藏品為寶”的理念,在藏品上難以體現。對紅色藏品,人們總無法像對待玉器、瓷器、書畫等傳統藏品那樣,寶之、珍之。這就是理論缺乏的結果。更有甚者,有的紅色藏品已經“死去”,退出收藏市場,其收藏群體已作他為。我們知道,沒有理論,便沒有一切。崇玉鐘瓷寶書畫,婦幼皆知。這是幾千年來理論推動之功,是理論改變了人們的理念和觀念。紅色收藏不能只是質樸的思想感情投入,理論才應是第一位的。沒有理論的支持,其他收藏門類出過“破爛王”,紅色收藏同樣會出“破爛王”。
再來談談紅色藏品的交流現狀。
紅色藏品的交流紅火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大約在1997年之后,交流趨于平穩(wěn),收藏者趨于理智,分類收藏交流的理念逐步形成。毛主席像章、紅色郵品等紅色藏品率先獨立成類,并逐漸形成收藏大戶,造就不少專品種收藏家。同時,帶動一大批藏市人員向收藏大戶輸入藏品,成就一些收藏大戶向專題、系列化邁進,為他們的私家紅色收藏館奠定了基礎。目前,紅色藏品的交流仍然是地攤交流為多,進入拍賣行的甚少,能進入拍賣的,也多是早期文獻資料類?!爸苯虞斎氪髴簟钡慕涣鞣绞剑允羌t色藏品交流的一大特色。隨著多位收藏家私家紅色收藏館的建立,并成為各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游景點,私家紅色收藏館也成了紅色收藏品的主要交流渠道之一。一些收藏大戶和私家藏館,成了紅色藏品的蓄水池和交流平臺。
縱觀紅色收藏的現狀,成就是巨大的。單就民藏而言,就保護了一大批極具價值的革命文物,這是館藏所不及的,“藏寶于民間”之說,在紅色收藏上,同樣得到了驗證。那么,這大批的紅色藏品和這個龐大的收藏群體的出路在哪里呢?
紅色收藏的出路問題,談起來過于宏觀。因為這一收藏的歷史還過短,有些收藏者的藏品,本身就是個人“曾經之物”。有些收藏者出于對黨、對老一代革命領袖的敬仰之情進行收藏,多是情感大于藏品的實際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藏品會隨大浪淘沙而去,而有些藏品的價值則會越來越高。這是歷史的規(guī)律。要想藏品不在歷史的淘洗中逝去,首先要做的還是理論的推進。我們知道,沒有馬克思主義,就沒有中國共產黨,沒有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就沒有新中國。紅色收藏是這個大環(huán)境的誕生物,其理論研究也應站在宏觀的立場上,去探討這些藏品的意義。一物一議的探討,固然需要。但宏觀的、重大的、突破性的理論研究,才能真正推動紅色收藏。我們不可能企望紅色收藏品有哪一天會變得如同傳統收藏門類那樣受關注,但紅色收藏成為收藏界永遠的“經典藏品”,是完全可能的。紅色收藏也只有達到這個高度,才能歷久不衰,不受朝代更迭、社會變遷的影響,而永寶之。對紅色收藏理論的研究,各級收藏組織,各地的博物館、紀念館和各位收藏家,尤其是紅色收藏大家,及各地私家紅色收藏館館主,都應擔當起這份責任。這不是個人能完成的事情,每個組織或個人更不能只等待別人去研究。因為這是大家共同的責任和義務。個人研究發(fā)表文章是一種理論宣傳形式。有組織的理論研討會,更是提高理論研究水平、尋找理論突破的好形式。要使這樣的研討會出成果,就要少些泛論文,要有針對性地去研討。有些重大的、突破性的理論成果,要有組織地肯定下來,并推廣出去。理論傳播的平臺十分重要,借助各級各類報刊,參加各紅色革命根據地、紅色旅游區(qū)的專項活動,參加黨和國家及地方革命歷史紀念活動等等,都能大力地宣傳紅色收藏理論。
紅色收藏除了期待理論的突破和擴大宣傳外,各地收藏組織的合作,尤其是各紅色革命根據地、紅色旅游區(qū)收藏組織的合作,來共同擴大宣傳,推動紅色收藏的發(fā)展至關重要。比如:可以成立全國性的“紅色旅游區(qū)收藏組織聯席會議”和“全國紅色收藏私家博物館聯合體”等,以擴大合作,共同發(fā)展。
在紅色藏品交流上,應把地攤式交流作為發(fā)掘藏品的主要渠道,把一些公認的、系列性的、高價值的藏品,逐步地放入各地拍賣會上去,這是提升其身份的好辦法。一些紅色收藏大戶,應該有序地、及時地提升自己藏品的檔次和水平,以復換需,開辟“以藏養(yǎng)藏”之路,提高個人收藏,特別是私家收藏館的生命力,同時培養(yǎng)新的收藏群體,壯大收藏隊伍,確保紅色收藏后繼有人。紅色收藏品種專業(yè)化、專題化、私家或合作式館藏化,將是未來發(fā)展的方向。收藏規(guī)模較小者,將會逐漸被淘汰。因此,紅色收藏家應抓住各種可豐富藏品、提升藏品水平的機會,力爭躋身于收藏大戶行列。
以上所言,意在為推動紅色收藏發(fā)展而作引玉之磚。文中偏頗之處,還望同好、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