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設計是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運用現(xiàn)代教育理論、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采用系統(tǒng)的科學的方法對語文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等進行具體計劃,創(chuàng)設語文教學系統(tǒng),構建充滿活力的開放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方案策略。
課堂教學評價是教師評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課堂教學評價的關注點都是以“教師”為主,如教師的言語表達是否流暢,教師的板書設計是否合理、教師的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師的教學思路是否清晰以及教師的教學設計是否合理、詳略是否得當等等,主要關注教師的課堂表現(xiàn),關注教師是怎么講的。即使關注到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也基本上被看做是對教師“教”的回應,或者成為教師“教”的點綴。總的來說,以往的課堂教學評價表現(xiàn)出“以教為主,學為教服務”的傾向。新課程提出,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xiàn)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在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xiàn)、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等等,即關注學生是怎么學的。通過了解學生課堂上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獲得結論及其過程等行為表現(xiàn),評價課堂教學的成敗。即使關注教師的行為,也是關注教師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如教師如何組織并促進學生的討論,教師如何評價和激勵學生的學習,教師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興趣等,以此來評價教師課堂行為表現(xiàn)對學生的“學”的價值。因此,新課程提出了建立“以學論教、教為了促進學”的口號。課堂教學評價具有促進學生發(fā)展和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雙重功能。從關注教師的“教”到關注學生的“學”,這一視角的轉變對我國現(xiàn)行的課堂教學、教師教學行為及其相關的教學管理等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全新的啟示。
一、改變了教師教學的方式和學生學習的方式。
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是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帶著學生前進,學生基本處于被動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動,也是在教師事先設計或限定的范圍內,為某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服務。但如果關注學生的“學”,教師的這種教學方式就會受到挑戰(zhàn),而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將發(fā)生根本性的變革,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將被空前地重視起來。因此,新課程倡導新的學習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為主,教師成為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者、組織者和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促進者。教師應該遵循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和學習狀況來設計課堂教學,而不是請學生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來參加學習,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這將同時帶來一個更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二、改變了教師課前準備的關注點和備課的方式。
“以學論教”使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可能的反應,并思考相應的對策。于是,促使教師從以往“只見教材不見學生”的備課方式中轉變出來,花時間去琢磨學生,琢磨活生生的課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而不是在課堂上簡單地再現(xiàn)教材。因此,寫教案這種傳統(tǒng)的備課方式已不能滿足“以學論教”評價模式對課堂教學的要求。教師只有了解了學生的需要,才能真正地上好“以學論教”的每一堂課。而教案的使用和設計也需要隨著新課改的變化而有所改進,以增強其適應性。例如,教案并行設計“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兩大部分,這將有助于教師同時并重教與學;設計“學情分析”或“開天窗”“課后追記”等內容,便于教師在課前分析、思考,課后總結、補充,在這個意義上,教案并不是寫得越干凈就說明教師備課越認真。
三、改變了教師對教學能力的認識。
從關注“教”到關注“學”,課堂教學評價重心的轉移,將促使教師重新反思一堂“好”課要求教師具備的教學能力是什么。因為“以學論教”的課堂教學評價模式更為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做了些什么,說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學會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只要這位教師給予學生充分自主學習、探究的機會,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了充分的發(fā)展,板書也許是學生來寫,總結也許是學生來說,但這依然是一堂好課,一堂學生“學”得好的課。可見,教師需要對“教學能力”進行新的思考和認識,對教材的把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已不夠了,自主實踐將會引發(fā)學生形形色色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儲備相關學科領域的知識,此外,更具挑戰(zhàn)的是教師要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課堂管理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有些不同了,安靜無法滿足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參與,熱鬧又是課堂紀律的大敵,如何能讓學習在“熱鬧”中有序地進行學習是教師課堂管理的新課題;教師對課堂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不同,不能完全按事先設計的環(huán)節(jié)進行,要有彈性,以便隨時根據學生的表現(xiàn)來靈活調整,這里更需要教師的隨堂機智應變能力。
總之,以往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其內涵在一點點地發(fā)生著“重心的轉移和變化”。這些改變體現(xiàn)了本次課程改革中課程功能的變化,也是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改革的方向,相信對于真正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校的辦學質量將會起到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江西省貴溪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