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與其他學科不同,它有與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一樣的工具性作用,又有凈化人們心靈,塑造美好道德的教化作用。正是由于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雙重特點,所以,語文教學的任務(wù)就是在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養(yǎng)。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yīng)該貫徹什么樣的德育教育,如何貫徹這些德育教育。我在近些年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有以下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培養(yǎng)學生瀟灑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
練就瀟灑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一定要提到蘇軾,他是我們的榜樣。在中學語文教材和課外讀物中也涉及到不少蘇軾的作品。作于黃州的《定風波》詞云:“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仗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北毁H嶺南,他又自我解嘲:“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北毁H更遠的海南島,身體也不好,他依舊樂觀:“白發(fā)蕭散滿霜風,小閣藤床寄病容。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睅状伪毁H,他不僅沒有絕望,反而使創(chuàng)作達到高潮。我想,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也是學生踏入社會和人生的導師,多教一點“高雅”,讓學生去除幾分“庸俗”,從而提高其藝術(shù)品位與審美情操?,F(xiàn)在的大學生大多是在父母嬌慣下長大的,往往任性、叛逆,經(jīng)不起挫折,如何引導和教育學生增強毅力,練就瀟灑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將是為人師者一個永恒的話題!
二、培養(yǎng)學生剛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剛正不阿的品格是一個人的立世之本,更是一個國家的強盛之根。在我們的教材和讀本中也會接觸到許多這樣的人和事,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yīng)當做好正確的引導。比如,在鑒賞詩歌的意象時我們會遇到竹。這時教師可以領(lǐng)著學生一起回憶一下初中時學過的鄭燮的《竹石》,“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弊寣W生通過這樣的詩句來體味一下剛正不阿的品格在人的立身處世中的重要性,并施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就這一意象,教師還可以引申一下,和學生共同分享一副名聯(lián)“未出土時先有節(jié),及凌云處尚虛心”,可以更好地引領(lǐng)學生在這方面加深體會。
三、培養(yǎng)學生關(guān)心民生的仁者胸懷。
素質(zhì)教育要求我們不能把學生教成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只有對生活充滿熱愛,對民生疾苦充滿關(guān)切的人才能夠發(fā)自心底地做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教學中,教師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心系民生,向一些偉大人物學習,不僅愛小家,更應(yīng)愛大家?!鞍驳脧V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這是我們課本中所學的杜甫名句。杜甫就是這樣一位憂國憂民的仁者,在講到他的作品時,我們正可以此為契機,在其詩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中造就學生的這種情懷。
四、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愛鄉(xiāng)的偉大情感。
愛國主義教育作為精神文明建設(sh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德育的永恒主題。語文學科蘊涵著生動、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因此,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應(yīng)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滲透,使愛國主義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如在教授屈原《國殤》這篇文章時,教師先讓學生充分體會將士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當學生為之感動時,再啟發(fā)引導學生: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們還需要不需要這種精神呢?如何去做才是愛國的?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親身體會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從而培養(yǎng)起學生的愛國意識。
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不僅僅是在于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在于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耙院蜑橘F”“不以善小而不為”“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些耳熟能詳?shù)脑捳Z,是中國博大人文精神的“冰山一腳”。在西方,眾多的學者對充滿神秘感的東方文化古國充滿向往,眾多的中國古典著作被翻譯成西方文字,用來教育西方的孩子。但是,在中國社會變革之后,文化教育的空白卻使得很多中國的優(yōu)秀文明在傳世的時候成了空白。在中學教育中,語文是基礎(chǔ)學科之一。作為教育者,在語文教學的同時,將教書和育人作為一種長期的任務(wù)去認真落實,這是我們應(yīng)承擔的職責。
【作者單位:遼寧省朝陽縣高級中學語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