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边@體現了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的要求,我們每一位老師在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過程中都應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和不斷擴大的認知范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從這個意義上講,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就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一、從生活中來
生活,是一個廣闊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我們無時不在用最質樸的方式表達我們的情感。而兒童,更是如此。他們的許多言語與經驗、行動都來自于自己的生活。正如《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所指出的:“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币虼?,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要選取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把生活中的感受與體驗真誠地表達出來。
1.讓生活以活動的形式在課堂中再現
為了幫助學生獲得真實的感受,《思想品德》教材采用了大量真實反映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照片,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覺到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情都來到了書上,都走進了課堂,這無疑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但是,課本上的“生活”畢竟不是學生親歷的生活,他們很難從中產生道德體驗。于是為使學生進一步領會買賣中的道德及價格的秘密,我組織開展了班級商品訂購會。同學們在模擬的生活場景中感受到了商業(yè)人員工作的辛苦、產品質量對價格的影響以及參與消費活動必須遵守的道德及規(guī)則。
2.讓生活經驗在學習中豐富
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的要求。也就是要把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經過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的教育,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tài)度和能力。教師應善于發(fā)掘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fā)來組織教學。在正確路線的引導下,不斷豐富的生活經驗并將逐漸內化為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與習慣。
二、到生活中去
當然,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學生已有的經驗上,教學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要不斷地豐富和深化學生的生活經驗。而豐富與深化學生的經驗不能離開社會生活實踐。在課堂上學習與活動中養(yǎng)成的道德行為習慣、處理信息的能力、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總是要通過實踐的檢驗的。
1.在實踐中體驗,在化驗中成長
學生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從品德概念開始,而是從實踐中體驗和訓練出來的。如我在教學《珍愛生命遵守規(guī)則》中,為了讓學生了解所居住的環(huán)境的交通情況及人們的交通意識和遵守的情況,我?guī)ьI學生來到公路進行實地觀察,讓他記錄一定時間內違反規(guī)則的次數,并進行歸因。我還帶他們到交通主管部門與交警面對面交流,更深層次地了解當地人們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種類及原因,與交警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這樣的實踐,讓學生親自接觸社會中的人與事,在考察與統(tǒng)計中對交通事故的發(fā)生有了更明確的認識,從而對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
2.淡化教育痕跡,實現自我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培養(yǎng)一個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訴他要遵守多少道德規(guī)范、規(guī)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學習這些社會知識、規(guī)范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tài)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而這些態(tài)度和觀點只有在學生自己的學習生活與體驗中才能不斷豐富和完善起來。我們加強《思想品德》課程同生活的聯系,正是淡化說教、灌輸等生硬的教育痕跡,促進學生自愿自覺地進行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的有效方法。這樣,他們此后遇到類似的問題,就可以調動已有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逐漸實現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ㄗ髡邌挝?湖南省洞口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