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國民的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當今教育的重中之重,但如何在歷史教學中落實這一重點,是擺在我們歷史教師面前的急需解決的問題。針對傳統(tǒng)歷史教學普遍存在的教重于學、師重于講的弊端,我通過長時期的教學實踐,側重于在歷史教學中注重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就這方面的教學經驗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一、根據(jù)歷史學科的特點,樹立學生主體參與意識
根據(jù)歷史學科的特點,結合與課本相關的圖片和材料讓學生先閱讀,然后從中歸納提取信息,得到啟示,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空間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學生主體參與意識。歷史教學過程是對過去的事物再現(xiàn)和分析的過程,由于過去的事物無法完整真實地重演,只能借助于相關的歷史材料、圖片、文物,獲得第一手資料和信息,加深學生對過去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印象和認識。
在教學中,首先準備與教材緊扣的歷史圖片、材料、表格、示意圖等,設計與這些材料和課本相關的問題。其次在課堂上,將這些材料向學生展現(xiàn),讓他們從材料中提取相關的信息,把信息整得有條理,形成對歷史知識的第一印象。然后,允許學生質疑,提出與教材相關的問題,可通過學生解答和教師解答多種形式,排除學生的疑問。通過上述方法,使學生在閱讀、分析、思考、解答的過程中,積極動腦、動口、動手,成為課堂的主體,培養(yǎng)積極參與意識。
二、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意識,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科學的人生價值觀
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有其明顯的特征:(1)客觀性。即觀點正確,獨一無二;(2)過去性。即注重過去,忽視與當今社會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3)接受性。即教師講授,學生只是接受。這樣會使學生認為歷史知識僵死、麻目,使歷史學科缺乏綜合性、聯(lián)系性和靈活性,因而學生學習缺乏趣味性和創(chuàng)新意識,甚至失去學習的信心。在教學中,要特別注重打破傳統(tǒng),讓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意識盡量得到發(fā)揮,并從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和科學人生價值觀的教育。
三、設置情境模式,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參與歷史的表演,演好歷史,從而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情境模式的設置,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藝術,而歷史情境模式具有真實性、可演性,與教材緊扣性等特點,作為歷史教師必須慎重地編導,注重可演性。例如在講到“鴉片戰(zhàn)爭后自然經濟的解體”時,設置了兩個場景,第一場景:家長給孩子添置衣服。突出:家長的計劃(種麻),母親的辛苦(種麻→收麻→刮麻→紡麻線→手工織麻布→手工縫制成衣服),孩子穿新衣(溫暖的感受和感激淚花)。然后要求學生根據(jù)場景概括自然經濟的特點,指出:農業(yè)和家庭手工業(yè)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經濟。第二場景:鴉片戰(zhàn)爭以后家長給孩子添置新衣。突出:策劃(賣糧→麻),母親趕集(賣糧麻→買洋布→母親找裁縫制→取回衣服),然后要求學生歸納第二場景與第一場景的不同之處。并找出不同的是:農業(yè)與家庭手工業(yè)分離,農產品大量投入市場,市場經濟發(fā)展,從而使學生在身臨其境的表演和觀賞中,認識自然經濟解體的標志是生產方式質變。這樣,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興趣以及思考、表演、創(chuàng)新的能力。
總之,采取多種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你會贏得學生的歡迎,在教學中也會取得成功。
?。ㄗ髡邌挝?湖南省湘西州第二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