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政治課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恰當?shù)奶釂柨梢哉{(diào)節(jié)課堂氣氛,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創(chuàng)造力。那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怎樣運用提問藝術,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從而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呢?就此問題,筆者擬結合教學實踐,談一些體會。
一、課堂提問要選擇方式
如何將問題向學生提出,這對課堂提問的成敗至關重要。問的恰當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zhì)量。要真正做到恰當提問,就要根據(jù)不同內(nèi)容設計不同提問方式。對記憶類內(nèi)容,切忌提問概念化,應采用能吸引注意的方式切入。如關于商品概念,直接提問什么是商品,學生對這個概念的記憶會很生硬。我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①周圍的空氣;②把空氣加工提取成氧氣自己用;③把提取的氧氣進行出售。這三者哪一種是商品?為什么?其他兩者稱為什么?這樣一組問題既使學生明確了商品的兩個要點“勞動產(chǎn)品”“用于交換”,又使學生區(qū)別了物品、勞動產(chǎn)品和商品。對理解運用型問題,由于難度較大,這時應化解難度,把問題化整為零。如在講我國政治民主化時,如果籠統(tǒng)提問談談對政治民主化的認識,學生就會不知從哪些方面著手。所以我把問題分解為最為經(jīng)典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三步。這對于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的效果是明顯的。
二、課堂提問要注意分寸
所謂分寸就是課堂提問難度要適中,既不可太難,也不可太易。歌德曾說“想要得到聰明的答案,就要提出聰明的問題”?!奥斆鞯膯栴}”猶如掛在適當高度的桃子,既不是唾手可得,但跳一跳就可以夠得著。如問“什么是民族?”太淺,不如問“如何理解民族的含義?”深刻;問“民族和種族的關系如何?”太露,不如問“中國和日本屬于同一種族,為什么卻屬于不同民族?”含蓄。同時,我們還可以針對知識點等級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精心組織設問。如果是了解等級,就可以用“是什么”或“什么是”;如果是理解等級,就可以用“為什么”;如果是運用等級的,就可以用“請運用……知識,分析說明……”或“針對這種狀況,我們該怎么辦?”這樣學生每想出一個問題,就會產(chǎn)生無窮樂趣,從而形成濃厚的興趣,而興趣一旦形成便會反過來激勵學生在更高水平上創(chuàng)造性思維。
三、課堂提問要抓住時機
高質(zhì)量問題只有在關鍵時提出,才能有效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有效突出重點和難點。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提問時,能把握時機,選擇最佳切入點。
有專家指出,在課堂提問時,教師應有兩個重要停頓時間,即“第一等待時”和“第二等待時”?!暗谝坏却龝r”指教師提出問題后,要等待足夠時間,不能馬上重復問題或讓學生回答;“第二等待時”指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也要等待足夠時間,才能評價學生答案或提出另一個問題。這樣做的優(yōu)點是,留給了學生足夠的回憶、聯(lián)想、組織語言的時間,增加了學生發(fā)言機會,調(diào)動大多數(shù)學生熱情和求知欲,這樣就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從而較好地完成課堂教學目標。否則學生就不知所措了。如教師在講“依法治國”時,學生還沒來得及預習和看書,教師就問:“同學們,依法治國的主體、領導者、本質(zhì)、目的、內(nèi)容分別是什么?”學生的反應可想而知了。所以,教師提問的時機非常重要。
四、課堂提問要區(qū)分對象
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結構基礎上結合生活體驗獲得感悟的一個過程,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師在備課時設計問題要充分認識這一點,備課很大程度上是備學生,要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問題,預測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并針對這些情況設計問題。此外,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問題設計不能只指向個別人。當然并非所有問題都指向全體學生,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可根據(jù)學生不同特長愛好,設計不同類型問題。一般來講,難度較大的問題由優(yōu)秀生回答,中等難度的則提問中間層次學生,相對容易的問題要留給基礎差的學生。以鞏固新授知識為目的的提問要選擇優(yōu)秀生,他們的回答較全面;以復習為目的的提問應提問中間層次學生,他們代表班級大部分人的實際情況;若是為了檢查教學效果就要提問基礎差的學生。同時,提問還要顧及學生個性。對那些膽小怯懦的學生,所提問題要淺顯明了,以增強其自信心;而對那些驕傲自滿的學生,可增加對他們的提問難度,以克服其傲氣,使其虛心向學。
五、課堂提問要重視點撥
點撥就是給學生一把鑰匙。關鍵就在給學生以啟發(fā)、激發(fā)其積極思考的欲望。比如學習市場交易的誠信原則,當談到市場經(jīng)濟就是誠信經(jīng)濟時,我舉了美國的一個例子:美國人買家電可先試用半年到一年,認為好才決定買,認為不好可退貨,商家不會拒絕。這時有同學說:“那我今年用這家商場的明年用那家的,自己不用買了。”于是我問:“如果美國人都這樣想,商場這么做堅持得下去嗎?”我又問:“是不是美國消費者都想不到這一點?”“當然不是?!薄澳沁@說明誠信原則的堅持需要一定土壤。它的要求是什么?”“買賣雙方都需要講誠信。”“不但如此,還需要一定監(jiān)督機制。”隨后我談了美國個人信用檔案,并留下了問題讓學生去體味“我國當前如何,我們應怎么做?”還如在理解民主本質(zhì)含義時,有的學生對世界上是否存在絕對超階級的民主存在疑惑,我便這樣啟發(fā)學生:民主作為一種國家制度,在階級對立情況下,民主總是屬于統(tǒng)治階級,體現(xiàn)統(tǒng)治階級意志和利益的?!笆澜缟鲜欠翊嬖谌竦?,超階級的國家?”學生通過回憶有關國家本質(zhì)含義,在我的點撥下,終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解除了思想上的疑惑。
六、課堂提問要提高實效性
教師提問不能為了提問而提問,應注重提問后是否達到了預期目的,即要提高課堂提問的實效性。在課堂提問時,不做無效提問,比如在做了明確闡述后拖一句“是不是”“對不對”,因為這樣白白占用了講課時間,降低了課堂利用率。少做低效提問,如“偷稅的含義是什么?”簡單的概念表述,不能促使學生積極思維甚至引不起學生回答興趣,因為誰都能回答的問題對高中生來說激不起表現(xiàn)欲望。問題要問在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即“現(xiàn)有水平”和“潛在水平”之間,使學生“跳一跳就能夠著”,從而觸動學生興奮點。同樣是學習“偷稅的含義”,可在集體閱讀含義后,提問“這種表述給我們傳遞了哪些信息?”如果學生一時難以回答,可拋磚引玉?!巴刀惖男袨橹黧w特指納稅人”。然后,引導學生就偷稅的主觀動機、手段、目的、后果等方面進行分析。經(jīng)常引導,會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總之,課堂提問可以說是聯(lián)系教與學的橋梁,是溝通師生思想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們解決教學矛盾的一把“鑰匙”。只有從實際出發(fā),正確運用課堂提問這種教學方法,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興趣,鍛煉學生思維,完成教學任務的效果。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塘橋高級中學政治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