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慣性問題的教學過程中,一直存在著以下兩個非常突出的難點問題:
(1)關于慣性是一切物體自身所固有的一種基本屬性中“物體自身”這個關鍵詞,很多學生不能真正地理解。在解答慣性問題時,他們經常不假思索地說:“物體由于受到慣性的作用”以及“慣性使物體繼續(xù)向前運動”等。因此糾正學生將慣性與物體割裂開的錯誤想法,是中學物理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問題。
(2)關于慣性是物體保持原來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一種性質中“保持原來”這個關鍵詞,不少學生不能正確地理解。他們錯誤地認為,物體的運動速度越大,它的慣性就越大。所以,擺在廣大物理教師面前的另一個難題是:怎樣才能使學生明確,由于物體自身的慣性,它將保持原來較大的速度向前運動,而不是因為物體的慣性較大?
現(xiàn)在,筆者通過一個具體的例子,將這兩個難點問題的解題技巧作一簡要的介紹。
同一個跳遠運動員,其立定跳遠的成績一定沒有急行跳遠的成績好。并且,在急行跳遠時,運動員助跑的速度越大,他的跳遠成績就會越好。試用慣性知識解答這個問題。
解:立定跳遠時,運動員原來是靜止的,由于慣性,他還要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tài)不變;而急行跳遠時,運動員原來是運動的,由于慣性,他還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不變。因此,同一個跳遠運動員,其急行跳遠的成績一定比他立定跳遠的成績好。同理,如果運動員助跑時的速度越大,由于慣性,他將會保持越大的速度向前運動,所以,他能跳出更好的成績。
顯然,上述“物體自身”與“保持原來”這兩個關鍵詞,就是我們正確解答慣性問題的訣竅。
(欄目編輯羅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