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境就是語言運用的具體環(huán)境。大致說來,語境對語言的運用有兩種作用,一是限制,一是補充。
一、限制
語境對語言運用的限制作用,首先表現(xiàn)在對詞語的理解和選用上。
例如:①我到了自家的門外,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魯迅《故鄉(xiāng)》)
?、?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例①同是寫出來的動作,母親是“迎著出來”,八歲的侄子則是“飛出”,在語境的作用下,語言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了不同人物的年齡特征和動作特點。如果說成“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接著八歲的侄兒宏兒也出來了”,語言不僅單調(diào)、呆板,而且不足以表現(xiàn)人物的不同特征。在現(xiàn)代漢語里,“死”有很多種表達方法,如“去世”“作古”“謝世”“逝世”“離開了人間”“見閻王”“見馬克思”,例②選用“停止思想”,不僅與主語相銜接,語勢順暢,而且突出強調(diào)了馬克思作為思想家具有的“思想”特征。
其次,語境對語言運用的限制作用,表現(xiàn)在對句子的理解和組織上。一般的句子都不難理解,但有些句子,離開一定的語境,理解就會遇到困難。
同樣,語境對句子的組織也有限制作用。比如同樣一個意思,既可以用主動句式表達,也可以用被動句式表達,選擇的標準是什么呢?就是語境──由語境決定組織成哪種句子效果最好。
再次,語境對語言運用的限制作用,還表現(xiàn)在對段落乃至整篇的理解和安排上。老師講一篇課文,常常要先給同學們介紹一下時代背景、作者簡況等,就是因為這些語境有助于我們理解文章或文章中的某些語句。至于段的組織,篇的安排,同表達的目的、場合,同表達的對象等,都有很直接的關系。
二、補充
語境對語言理解的補充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對語言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的理解上。一個句子,表達的可能只是很簡單的字面上的意義,也可能是語境所賦予的一種深層的含義,還有可能是字面意義之外的一種言外之意。字面義的理解比較容易,只要弄懂每個詞的意義以及詞與詞組合起來的意義就可以了。語言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則不同,必須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透過字面所表達的意義去深入理解。
例如:③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朱自清《荷塘月色》)
例③的路怎么會“寂寞”呢?這就需要了解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了解作者當時的心境。那是1927年,大革命剛剛失敗,白色恐怖籠罩全國,作者對黑暗現(xiàn)實不滿,幻想能夠逃避,在苦悶中彷徨?!凹拍币辉~正是作者當時這種心境的寫照。
語境對語言表達的補充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充分利用特定語境,當省則省,力求使語言簡潔明快;一是充分利用特定的語境,賦予詞語、句子臨時的意義或言外之意,增強語言的表現(xiàn)力。
例如:④夏天,天氣很熱,兩個人騎著自行車過來,看見一個冷飲店,其中一個說:“嘿,咱們倆去冰鎮(zhèn)一下怎么樣?”
例④要表達的是兩個人一起去喝冰鎮(zhèn)飲料,但說話者借助當時的特定語境,只簡單地說“去冰鎮(zhèn)一下”,意思就全表達出來了。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語言活動是一項社會活動,因此,運用語言總是離不開一定的語境,就像植物生長離不開空氣和水一樣。因此,我們學習語言,不僅要盡可能多地了解語音、語匯、語法等有關的語言知識,盡可能多地掌握字詞的讀音和意義等等,更主要的還要善于依據(jù)一定的語境準確理解語言,在特定的語境中恰當使用語言,提高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
?。ㄗ髡邌挝?遼寧省莊河市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