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習慣可以讓一個人終身受益,而預習正是一種學習的好習慣,可以使課堂教學大容量、快節(jié)奏,科學高效。教師的指導,可以讓學生很快便能掌握預習的方法,但是要養(yǎng)成習慣,真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還需要教師進一步的培養(yǎng)。
預習首先要掌握方法,這種方法的掌握應該在教師的指導下習得,這樣,預習才能有針對性,才能逐漸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針對我所帶的四年級語文教學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預習方法的指導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讀——預習的第一步
先把新課輕聲地朗讀幾遍,讀正確、流利,了解課文所寫的主要內(nèi)容和表達的中心;接著根據(jù)作者的寫作順序,給課文劃分段落層次;然后在初步弄清文章結構的基礎上,思考文中的重點字詞句,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這些字詞句來表達中心思想;再綜合起來,想想整篇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寫作特點。通過思考,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為后面的學習、理解課文做一些鋪墊。
二、查找資料
預習課文時,使用工具書、網(wǎng)絡,查找、搜集有關資料、圖片。遇到?jīng)]有學過的生字、新詞,或以前學過現(xiàn)已回生的字詞。要了解這些字詞的讀音、意思或用法,就要運用字典、詞典這些無聲的老師。預習課文時通過自己查閱工具書,掃除語言文字的障礙,較牢固地掌握這些字詞的讀音、意思和用法。
三、動筆劃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要求熟讀課文,動手把生字、新詞、難句、重要內(nèi)容和疑惑的問題用符號標劃出來,便于理解應用和考查。在標劃過程中,要注意用不同的符號進行標記。古人云:“學貴有疑”。預習時要認真閱讀課文,積極思考問題,并進行質(zhì)疑,這是一種主動學習的行為。學而多思、思而有辯、學而有疑、疑而有問。因此在預習的過程中畫出課文中最令人感動的地方,融入自己的理解;初步學會用簡潔的文字給課文加批注,提出不懂的問題,課上和大家一起討論解決,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思維能力。預習時,看看并想想這些題目,可以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脈絡,了解課文的重難點。練習題則側重詞句段的訓練,富有啟發(fā)性。預習完課文試著口頭做一做,可檢查預習的效果。
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閃光點,特別是學生通過預習自主解決的問題,運用積極的評價機制,及時進行表揚、鼓勵,讓學生品嘗到自主學習的輕松與樂趣,逐步讓學生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作者單位 連云港市贛榆縣青口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