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而教”“怎樣教”這兩個問題應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當前地理課堂教學需要思考的問題,而它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而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我提出讓生活回歸地理教學課堂。
一、讓生活回歸地理教學課堂勢在必行
長期以來,地理在中學課程中處于一種弱勢地位,地理教學在學校得不到足夠的重視,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對地理課不感興趣,地理教師也常常抱怨學生地理能力差。因而形成一個怪圈:學生不樂學,教師不樂教,能力提不高,目標達不到。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在于以往的地理課堂的教學或多或少存在偏離學生發(fā)展、遠離學生實際的問題,表現(xiàn)為:①脫離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的地理問題、事件以及他們關心的問題在課程內容中未得到充分體現(xiàn)。②知識堆砌,過分強調學科的邏輯結構,羅列大量地理事實,記憶性內容比重過大,原理性不強,遷移價值不大。③忽視實踐和應用。④過分注重形式,對地理學科本身教育價值的體現(xiàn)考慮較少。
因此,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肩負的重任,不能再讓課堂拘泥于一種框架,要給學生豐富的思維素材和情感體驗,在書本和學生生活之間架設橋梁,使課堂回歸生活世界。在地理教學時要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使學習的內容向生活滲透,學習的形式向生活貼近,體現(xiàn)出地理知識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讓學生感覺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身邊,從而對學習地理產(chǎn)生—種需要感和地理學習的內驅力,進而讓學生樂學,教師樂教。在生活的課堂里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完成目標。
二、讓生活回歸地理教學課堂意在可行
1.生活地理的“活”,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在學習地理時,由于地理學習對象尺度廣大,距離遙遠,地理過程難以直觀細查以及過于宏觀抽象等原因,常常在認識地理特征,理解地理概念、規(guī)律、原理時產(chǎn)生障礙,使學生逐漸產(chǎn)生了學習地理的畏難情緒,降低了學習地理的興趣。雖然采用地圖、圖片、圖表、地球儀、地理演示實驗、地理模型、地理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可在已知與未知、具體與抽象、簡單與復雜之間架設認知橋梁,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但地理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僅僅借助直觀教學手段還是難以使學生將日常生活、生產(chǎn)中的常見地理現(xiàn)象與地理建立起必然聯(lián)系的。
因此,在教學中要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闡述地理現(xiàn)象、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原理等知識,使學生感到地理就在身邊,地理是鮮活有趣的。
2.生活地理的“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情感
《地理課程標準》中“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第一條是激發(fā)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以養(yǎng)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從而提高審美情趣。生活地理的真實材料讓學生能感悟地理之真,進而探究其真的原理,培養(yǎng)其地理情感。
3.生活地理的“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地理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同相鄰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是學生構建科學文化基礎知識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yōu)閷W生深入學習地理和其他學科奠定基礎,也關系到日后從事社會建設的能力和效率。一方面具有很強的整合能力,他可以將物理、化學、經(jīng)濟、人口、歷史等學科的知識整合起來,如:對環(huán)境污染問題、生態(tài)破壞問題的研究。另一方面,地理學又有極強的學科滲透能力,許多其他學科的問題,如人口、經(jīng)濟、政治、疫病、競技體育等,都可以納入地理學的視角進行研究。從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到對國內外市場的分析預測,從區(qū)域經(jīng)濟貿易到文化交流,從信息高速公路的利用到網(wǎng)絡經(jīng)濟的開拓,無論是管理者、生產(chǎn)者還是消費者,都離不開地理知識技能的掌握。而這些問題又都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因此說,生活地理的廣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讓生活回歸地理教學課堂魂在踐行
1.課堂教學設計要妙在“梳理經(jīng)歷”里,讓生活地理化
生活地理化就是指從生活中學習地理知識,到生活中應用地理原理,從而促成知能轉換。課堂教學只有立足于學生的實際,盡可能圍繞學生的生活,從學生的視角提出問題,盡量做到三維學習目標的統(tǒng)一,更側重于對生活的感悟,才更利于引導學生用已有的生活經(jīng)歷去感受、構建新知識。“我們的實際生活即是我們全部的課程”?;貧w學生的生活要把他們的個人知識、直接經(jīng)驗、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的課內外生活是學校課程資源開發(fā)的重要領域?!备咧械乩碚n程的“過程與方法”目標更明確指出: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fā)現(xiàn)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和研究,作出評價,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2.課堂教學實施要亮在“整合資源”里,讓課堂生態(tài)化
新課標非常重視教學資源觀,倡導由“變教科書為學生的世界”轉變?yōu)椤白兪澜鐬閷W生的教科書”。它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成為我們的教育教學資源,關鍵是我們要有開發(fā)意識和整合技巧。在實踐中,我努力將教材、教參等基礎性資源與教師群體的教育智慧、學生的課堂活動等生成性資源以及地理學科與社會、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廣泛聯(lián)系等素材性資源有機整合,使課堂逐漸開放而變得充滿活力。
3.課堂教學深化要融在“回歸生活”里,讓地理生活化
所謂“地理生活化”強調的是教師在傳授地理知識和訓練地理技能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與“時代的活水”。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的同時學習生活并磨礪人生。我們課堂要深化就一定得“生活化”,即面向學生生活實際,尋找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的最佳結合點,以促使課本走進學生的生活,同時又讓學生進入案例的情境,情為之所牽,意必為之所動。
最有說服力的是印度洋海嘯中英國那位利用自己學到的知識,救了100多人的十來歲小女孩。兩三個月前,在學校的地震活動小組里學到的海嘯知識:當海水在極短的時間內反常地消退,有可能是海嘯的前兆。當她發(fā)現(xiàn)自己眼前的海水發(fā)生這樣的變化,且在大洋遠處出現(xiàn)一條長長白線時告訴父母和身邊的人,于是這些人奇跡般地幸免一難。讓我深思的是如果是我們的學生(高中生)能否發(fā)現(xiàn)?即便發(fā)現(xiàn)有多少人相信?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鎮(zhèn)定并及時轉移?我們長期以來的教育有多少真正與生活接軌,服務于生活,又怎么能奢望深化?
?。ㄗ髡邌挝?湖南省攸縣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