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觀察是感知事物的基礎,觀察能力即通過觀察把握事物形體、色彩、質感等外部特征的能力。
美術課由于自身的特點應當有適合自己特點的教學原則。在美術上有個專業(yè)術語便是學會“觀察”,只有學會如何觀察客觀世界,才能去表現(xiàn)它,尤其對初學者而言,學習正確的觀察方法,才是學習繪畫的首要通道。
觀察不同于普通的“看”,我們通過了解觀察的特征來領略它的意義,掌握其方法。
一、“觀察”是指用立體的方法去看待事物并尋找其特征
例如:我們畫立方體,就要求學生不但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側面和背面,甚至“里面”,這樣才能上下、左右、內外地聯(lián)系比較,更為科學地把握對象的形體結構和整體關系。初學頭像要從頭骨到肌肉關系,最后才去表現(xiàn)頭像的表情,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在此過程中最難把握的是四形體的變形以及內在聯(lián)系,用整體、科學的方法去理解形體,把握形體就是這一階段的目的。
二、繪畫的觀察與科學的觀察又有不同,繪畫觀察除了強調理解自然規(guī)律外更強調人文精神的滲入
繪畫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形體表達作者自身的情感和其精神內涵。例如:繪畫強調要有主次地、有取舍地看待物體,不能面面俱到。即主要的地方要畫得精細、微妙、傳神,次要的地方要畫得省略、概括。要努力尋找構成其意境的形成因素,拋棄那些不利于表達自我感受的因素。這些觀念都說明了一個觀點,即繪畫的觀察帶有主觀色彩,帶有人的主觀感受內容,是與個人的人文精神分不開的。
三、繪畫對象是相對穩(wěn)定的客觀事物,而主體“自我”卻是充滿創(chuàng)造能動性的“人”
人的情感、意境、感受是隨著心情以及外在環(huán)境不斷變化而變化的,因此,當人們面對同一事物,并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感覺也在微妙地變化著,本來清晰的印象會變模糊,模糊的反變得清晰。例如:畫色彩有時感覺對象偏紅,時間盯長了又發(fā)現(xiàn)會變成其他顏色,面對這種情況就要我們敏銳地捕捉“第一感覺”,深化“第一感覺”“第一感覺”往往是對象在作者腦海中最富有個性的反應,也是作者與對象的共鳴。不斷的加強、深化、發(fā)現(xiàn)有利于傳達第一感覺的因素,也是觀察的一個方面。
作為美術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自覺得有意識的觀察習慣。學生的繪畫過程是從對外部事物觀察開始的。觀察能力是人類智力活動的一個方面,沒有觀察能力作基礎,就談不上繪畫的表現(xiàn)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對美術教學來說是極其iFXG/uvHwL6xQbjyJCKQ1Q==重要的。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比較”地“看”的方式,更要求教師努力尋找一些提高學生心智,豐富學生情感的方法。生活是藝術的源泉,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觀察的環(huán)境和條件,提供觀察的對象,觀察的途徑。概括起來觀察主要有課內觀察與課外觀察兩大類。
1.課內觀察。在美術課堂上教師根據(jù)教材的具體內容,可以通過實物,示范畫,包括欣賞范畫、步驟范畫、對比范畫、啟示范畫、當堂范畫、教學掛圖、幻燈與錄像等等,用直觀手段引導學生進行課內觀察,從而使學生獲得大量感性認識。
2.課外觀察。除課堂內觀察外,美術學科的教學,更重要的是利用一切機會,引導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因為自然界是審美教育的廣闊天地,有許多景物都是我們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素材,貴在觀察,自然界的美包括山水美、生態(tài)美及園林美等,在組織學生春游或秋游的過程中,教育與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讓學生能在大自然中尋找生動和豐富的觀察對象,體會到美不僅存在于自然界,同時還存在于社會生活中,使學生產(chǎn)生了濃厚的藝術創(chuàng)作的興趣,這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另一重要途徑。
?。ㄗ髡邌挝?南昌市培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