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國老百姓“有事找政府”的習慣不同,歐美國家的老百姓有事不僅會找政府,還會尋求非政府組織的幫助。“非政府組織”伴隨全球化浪潮從上世紀后期的掀起,已經不再是一個陌生的字眼。但多數(shù)中國人或許感覺這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單位”。那么,西方的非政府組織究竟靠什么生存和發(fā)展?簡單地說,打造品牌對歐美國家的非政府組織至關重要,這樣既有信譽也有資金保證。在這些機構工作的人,因為衣食無憂又充滿濟世理想,自然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非營利的社會工作中。
“第一桶金”多來自富人
非政府組織管的事情可謂五花八門,而且遍及全球。比如我們熟悉的環(huán)保機構“綠色和平”;在戰(zhàn)場上不分敵我、救人為先的“國際紅十字會”;推動全球減貧的“福特基金會”等,都是服務全球的非政府組織。這些機構既不靠經濟利益驅動,也不需要向政府低頭,但它們若想實現(xiàn)長年服務大眾的目標,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養(yǎng)活自己”。
在西方,不少非政府組織掘到的“第一桶金”,往往是來自富裕階層的捐贈。在美英等國,政府對于高收入的億萬富豪們往往不吝稅收,掙錢越多,繳稅越多。不少富豪們思慮再三,與其把這些錢白白交給稅務局,不如捐給社會,還能增加一些個人社會榮譽。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如微軟創(chuàng)始人比爾·蓋茨夫婦以自己名字成立的非政府組織性質的基金會,“金融大鱷”索羅斯個人旗下的“公開社會基金會”都屬此類。
但問題是,這些都是富豪們實現(xiàn)個人理想,或轉移財富來源而冠冕堂皇避稅的個例。對于多數(shù)非政府組織,尤其是社會上自愿發(fā)起的小型非政府組織來說,它們的資金來源不可能如此雄厚,往往需要先通過一鳴驚人的研究報告,或倡議有影響的社會性活動來贏得關注,在有了一些名氣之后慢慢獲得社會上的資金。
英國是全球最先建立非政府組織的國家。在英格蘭和威爾土地區(qū),目前有超過20萬家這樣的機構,僅在英國慈善委員會登記注冊的就有18.6萬家,總資產約對于多數(shù)非政府組織,尤其是社會上自愿發(fā)起的小型非政府組織來說,它們往往需要先通過一鳴驚人的研究報告,或倡議有影響的社會性活動來贏得關注,在有了一些名氣之后慢慢獲得社會上的資金達700億英鎊;專職人員的總就業(yè)規(guī)模達50萬人,約占全英就業(yè)人口總量的3%。
在這些非政府組織中,成立于1958年的“英國海外志愿服務社”就是一家由小做大的機構。該組織的負責人之一湯普森曾經邀請《國際公關》雜志記者前往其倫敦的辦公室訪問。湯普森介紹說,英國海外志愿服務社是一家?guī)椭鞣絿夷行灾驹刚吲c發(fā)展中國家的同行一起工作、分享技術的機構。該組織剛成立時的工作人員就是第一批志愿者,而他們能夠前往的國家也很少。但在每完成一個援助海外的計劃之后,他們總能帶回大量在當?shù)毓ぷ鞯亩嗝襟w資料,向英國社會介紹自己的工作經歷,并積極安排工作人員接受英國當?shù)孛襟w的采訪,久而久之便成了這方面的專家。與此同時,英國海外志愿服務社也變得更有名氣,接受的援助資金也越來越多。
現(xiàn)在,該組織每年可以派出1800多名志愿者到60多個國家,在中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后,還安排大量志愿者到中國教英語。目前,服務社在中國的志愿者超過200名,主要分布在中國貧困地區(qū)的學校,而該組織每年在中國的經費預算為300多萬英鎊。
專業(yè)打造名氣
雖然歐美國家將非政府組織定義為“為了廣泛的公共利益而設立,非營利、非政府、從事各種慈善性公益活動的組織”,但這并不代表這些組織成員不專業(yè)。舉例來說,有一種非政府組織的工作范圍不在本土,而在一些戰(zhàn)爭沖突地區(qū),如1991年成立的“戰(zhàn)爭與和平報道”組織,就是一個會員遍布全世界的記者組織,為沖突地區(qū)培訓記者,為他們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提高當?shù)赜浾叩膱蟮浪?,引導他們報道有益于公共利益的新聞,支持和平、民主與進步。為此,該組織創(chuàng)辦的網(wǎng)站內容是用九種語言發(fā)布的。在阿富汗、伊拉克、非洲等地都活躍著他們培訓的記者的身影。
和英國海外志愿服務社不同的“緩刑”組織,是另一家總部設在倫敦的非政府組織。它的工作重心一直放在幫助人們解決在法律判決上的疑問,讓民眾不用去找每小時動輒就要支付500英鎊的大律師,就能為自己的案子找到專業(yè)解讀?!熬徯獭钡慕M織規(guī)模不大,全球不到50人,但在英國社會卻非常有名。該組織的英國本地事務發(fā)言人賽琳娜今年不過30歲,卻已在該組織工作了7年。法律專業(yè)出身的賽琳娜,更愿意將自己工作的機構看作是“壓力組織”的一份子。
所謂“壓力組織”,指的是對社會存在的各種問題都要發(fā)表看法,甚至向政府施壓,迫使當局重新考慮原先的法律判決。賽琳娜認為,和政府“叫板”是“緩刑”的最大特色,該組織已經幫助數(shù)百名涉案人員獲得了重審的機會,讓很多英國人的人生道路就此重寫,因此在英國民間非常有名。
正是因為贏得了品牌知名度,“緩刑”組織最近幾年接到的志愿者申請表越來越多,很多都是知名法律院校的畢業(yè)生。這些律政界的新人不但希望在這里獲得從業(yè)經驗,還能爭取到志愿者的榮譽稱號,因為在英國社會,一個年輕法律從業(yè)者如果有長年的志愿者經歷,會被看作擁有更大的社會責任感,在職業(yè)道德方面大大加分。
賽琳娜告訴記者,正是因為“緩刑”走的品牌路線和律師事務所截然不同,但卻又一樣能夠獲得社會認可,一些法律機構和律師事務所一直愿意提供資金,來委托他們進行項目培訓。她透露說,最近幾年參與志愿活動的不少年輕人的父母都是政府部門的高官,相信兒女們的從業(yè)經歷會幫助“緩刑”在英國政界做一個更加直觀有效的廣告宣傳。
借國家形象擴大品牌影響力
在歐美國家,有不少非政府組織并不缺錢,因為其背后有著政府的資金支持。但是如何做到讓外界不要誤會自己是一個政府喉舌,增加對自己的信任感卻并不容易。在這方面,美國的福特基金會、英國的文化協(xié)會和德國的歌德學院同屬此類,并且都是借助國家的形象,擴大自己的品牌影響力。
以美國前總統(tǒng)福特命名的福特基金會創(chuàng)立于1936年,是一個致力于國際和平和改善人類福祉的私人慈善機構。它強調“民主價值觀,減少貧困和不公,促進國際合作和提高人類的成就”。每年預算超過5億美元的該基金會作為全球最大的私人基金會之一,投入大筆資金在環(huán)境與發(fā)展、生育健康、公共政策與政府治理、法律和權利、教育等方面。早在1988年,福特基金會作為第一批被中國政府允許在華設立分支機構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在北京設立了中國辦事處,在提供項目資助的同時,也傳播了美國的國家形象。
在歐洲主要國家中,英國雖然是非政府組織成立較早的國家,但在政府支持、建立組織、參與對外文化交流方面起步較晚。1934年之前,英國外交部、駐外使館雖然也從事在海外宣傳和樹立英國形象的工作,但他們的工作缺乏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和必需的資金。相比之下,一些民間組織,如“世界人協(xié)會”通過設置高校學術交流項目、創(chuàng)辦雜志、對外廣播、建立人際聯(lián)系等,采取“全方位”的方式致力于海外文化交流。因此,在英國外交部的支持下,“世界人協(xié)會”在1934年轉型成為一個新組織,不僅負責全面整合和協(xié)調英國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也用來應對來自法德等國日益強烈的競爭和挑戰(zhàn),這個組織就是英國文化協(xié)會。
英國文化協(xié)會雖然已經是英國最具影響力的文化交流機構,但自始至終保持著非政府組織的地位。英國文化協(xié)會在全球109個國家的223個城市設有辦事處,雇有7500名員工,其在中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43年,當時在重慶設立了辦事處,在亞洲各國中是最早的。目前,英國文化協(xié)會在北京、上海、廣州和重慶都設有信息中心。在信息中心可以免費進行信息咨詢、上網(wǎng),瀏覽最新英國期刊,查閱英國留學和有關英國的綜合信息,了解當代英國最新的發(fā)展和科研成果,為幫助中英兩國的學術交流、文化合作,發(fā)揮了非常大的作用,而它自身也變成了一個權威機構。
細化服務內容,增進與社會的融合
讓歐美國家的老百姓如此信賴非政府組織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感到非政府組織“無所不幫,無所不能”。歐美國家有成千上萬個非政府組織,他們活躍在法律、勞工、軍事、民生等各個領域。在英國,這些非政府組織的主要活動包括:扶貧救濟、教育援助、宗教慈善、衛(wèi)生健康、社會及社區(qū)福利、歷史文化藝術遺產的保護、環(huán)境保護和生態(tài)改善、動物保護及福利、業(yè)余體育運動、人權與和解、為無家可歸者提供住處、科學研究及普及等等。
這些非政府組織之所以能涉及如此多的領域,打響自己品牌,同政府“讓權”有著直接的關系。尤其是在最近52887da62547de5ec5bf7e55cccd5443f1d0026212175ba20be4415e5cbf730920年,英國政府的公共部門、私人企業(yè)部門和民間公益部門都發(fā)生了功能性變化。在上世紀90年代工黨政府上臺后,政府通過推行“國有化”,將原來由許多慈善組織提供的社會公益服務接管成為政府公共服務。布萊爾政府推行的所謂“現(xiàn)代化”,一方面強調建立一個強大、活動積極的民間公益部門,另一方面強調政府和民間公益部門的合作,因此讓這些非政府組織有了發(fā)揮的空間。
英國政府一直很重視與民間公益組織的合作并視之為重要的合作伙伴。為推動民間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英國政府不僅每年投入巨大的財政資源,而且建立了一整套完備的行政支持體系和獨立于政府體系之外的一個龐大的登記一監(jiān)督體系,努力建立健全各項法規(guī)政策,并通過在各級政府與民間公益組織之間簽署的具有指導意義的《政府與志愿及社區(qū)組織合作框架協(xié)議》,積極推動政府各部門及各級政府與民間組織之間的合作。
讓這些非政府組織能夠“管得寬”的另一個原因,是社會上一直有積極爭當志愿者的社會文化,讓他們總是不缺人手。在英國,平均每個16歲以上的成年人,每月都會從事某種形式的志愿服務。在這些非政府組織工作的有償員工,只占其經常就業(yè)人數(shù)的1/3,絕大多數(shù)是各種形式的“零工資”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