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農家尋味
走近朱家角,一方幽靜之地,三十六座石橋古風猶存,游人來此看古橋、觀水景、覓老屋、品魚鮮、尋小吃。在鎮(zhèn)上的石板路上散步踏地氣,回歸大自然,深深地吸上一口來自附近湖蕩上含有蘆葦清香微甜的水氣洗滌煩心。
坐在放生橋邊的茶館里用茶,品嘗鹵汁豆腐干、梅花糖豆、九制陳皮、胡桃云片糕等小食品,還有那特別好吃的熏豆(炙豆),洵為人生一樂。夏秋季節(jié)是新鮮毛豆上市時,剝豆燒煮后放在鐵篩內,用文火烘干熏透,碧綠色帶自然青,吃在口中滋味濃,毛豆清口粒粒鮮,齒頰留香味悠長。
聽當?shù)乩先酥v,朱家角鎮(zhèn)過去還有一種特產——清水梅皮,光緒《青浦縣志》記:“擠梅皮以蜜餞制之,味甘脆,鮮甜異常?!迸f時,以“雪香齋”產為佳,取蘇州東山青梅,去核,留皮,榨去酸水,加糖蜜腌制,入口甜酸適宜。當人身體欠佳時含上一顆,開胃口提精神,此物大概不多見了。
舊時還有一款廟會暢銷“廟餅”,這是晚清運糧的船工賴以果腹的食品,面粉為料,甜中有咸。餅餡是咸蘿卜干或咸菜蒸熟加白糖豬油制成。從前鎮(zhèn)上小孩喜歡吃用熟花生制作的“果酥”。熟花生磨細成末,佐以白糖豬油作餡。此“花生酥”甜、香、糯最好吃,但重油高糖顯然已經不適合當代人的口味了。
走在朱家角鎮(zhèn)上,看到小吃名點真多啊,五色湯圓、冬筍蝦仁燒賣、薄皮生煎饅頭、鮮肉小籠、雞肉餛飩、大包酥、油酥肉餃、羊肉面、豆腐花、線粉湯、油氽臭豆腐干等。熟藕是朱家角獨有的一道甜點,在塘藕中孔填塞糯米,煮透切片,紅褐色的香甜熟藕,藕孔中的糯米拌有塘藕的清香,咬上去糯糯的、甜甜的,這是吳地風味的杰作!夏日來朱家角,還能吃到新鮮生藕片,看著盤中片片剔透如玉潔白藕,真是一種視覺享受。蓮藕多孔,玲瓏可愛,女不離藕,多食此物,聰明過人。
桂花飄香時節(jié),朱家角的水紅菱又嫩又甜,野荸薺黑里透紅,街上到處有叫賣聲。我最喜歡水紅菱皮上那一層帶水青紫色和荸薺那深朱紅的天然色彩,這大概是畫家用彩筆也無法表達的色澤。
舊時朱家角鎮(zhèn)的老字號酒家茂林館、長興館、黃義順,以善于烹制水鄉(xiāng)名菜,如響油鱔糊、醉蝦、錦腸、糖醋鱖魚、青魚劃水、雞絲拌洋菜、莼菜雞絲羹聞名。此地野生菜花塘鱧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塘鱧魚越大越肥壯,肚里的魚子鮮得不得了,紅燒、串湯、燉蛋大可一飽口福。
七寶古鎮(zhèn)話美食
前些日子游七寶,眼前的景象實在讓我嚇了一跳:幾條小街上,游客密密麻麻,人頭攢動,狹窄的小街紅塵滾滾,油煙泛濫,一家連著一家的小吃鋪里叫賣海棠糕、重陽糕、定勝糕、蟠桃糕、粢飯團、重糖麻球、小籠饅頭、餛飩、鍋貼、蔥油餅、炒面、油條、豆腐漿、粢飯糕、熏青豆、扎肉、粉蒸肉、糟肉、紅薯干、粉皮魚頭湯、鴨腳寶、咸花生……
舊時江南農家對于糯米糕團,極有感情,上海人喜歡蒸糯米糕,做糯米團子過節(jié)。我的父輩就是老上海糕團點心的忠實粉絲,曩昔,他在“七寶農校 ”教書,過年前帶回好多七寶特產糯米、米粉做的各式糕點。早上放些切條赤豆糕在粥內焐熱最好吃,硬冷的糯米糕切成扁片在平底鍋用豬油煎軟,糕香和著油香引得小孩大歡喜。從前七寶的方糕只有豆沙、棗泥、松仁、核桃等幾種,方糕里香甜的豆沙會滲透出一股誘人的豬油味,吃在嘴里,甜透心底。
某日,我到蒲匯塘邊七寶人上海畫家許愷德家做客,他說:來七寶,羊肉、牛肚什、小餛飩、 海棠糕、方糕、老酒是一定要嘗嘗的。七寶方糕的傳說與宋人范仲淹有關,范仲淹兒時家境貧寒,冬夜讀書,他把粥盛在盤子里凍結,割成一塊塊,餓了就吃一塊。他的同窗石海卿知道此事后,便叫人用糯米粉仿照范仲淹的制作方法,做成了糯米方糕送給他吃…… 七寶的老虎腳爪與別處不同,咬上去噴香,外皮脆硬有嚼勁,嘿!真是像老虎五出瓣的腳爪,小孩子拿在手里慢慢地啃,那是童年美好的回憶。
我最愛那雪嫩如玉的七寶豆腐花,看賣家用銅鏟從木桶里撈起一淺碗豆腐花撒上蔥花、蝦皮、榨菜,澆上鮮醬油等佐料,用小勺挖起豆花往嘴里一送,鮮、香、辣、滑、爽,五味陳雜,享盡人間口福。那些氽在大鐵鍋里的鮮肉大湯圓也是我來七寶的首選,輕輕地咬上一口糯軟的湯圓皮,一吸,一股滾燙的鮮湯肉汁涌入口中,這是品嘗鮮肉湯圓者最有味覺快感的幾秒鐘……
七寶釀酒歷史悠久,“七寶大曲” 又稱“七寶燒”,上世紀50年代名聞滬上。如今這一老牌佳酒只在愛酒人士的回憶之中。
真如伏天品羊肉
上世紀80年代初,滬上書畫篆刻家錢君先生同我談起真如古鎮(zhèn)時很興奮地說:“那里有許多明清老屋很入畫,真如寺額枋上還遺留700年前的元代墨跡。真如羊肉味最鮮,常吃羊肉可以強身健骨補血?!彼夥徘霸コ赃^幾次,感覺比他家鄉(xiāng)海寧的羊肉還要入味!
卜居真如30年的我,發(fā)現(xiàn)來這里羊肉館吃羊肉的朋友幾年來總是幾個老面孔,春夏秋冬,一盅老酒、一盤白切羊肉或羊雜碎,蘸著一種深褐色黏黏的調料,邊吃邊聊邊抽煙,最后再呼嚕呼嚕吞下一大碗羊湯面,一種享受美味快樂的咀嚼聲夾雜著羊膻味融化在晨光中升華成一片青紫色的煙霧……
今年90高齡的周老伯也是鎮(zhèn)上羊肉老饕,他說:“已有200年歷史的真如羊肉為何長盛不衰?原來,從前真如屬嘉定,農民伏天喜食羊肉。那時,每天凌晨三點半,農民上街吃茶,四點半許,進羊肉館要上一碟羊肉,一杯白酒,一碗羊湯面,吃完下田最有力氣。后來許多老農民就此吃上癮,引得街上有的居民也常常來嘗嘗?!?br/> 真如的紅燒羊肉也有特色,史料記載:乾隆年代真如羊肉名震江南,一條老街上竟有30多家羊肉館。民國年間,鎮(zhèn)上扶欄橋東有趙群林、趙云山兄弟在北大街賣紅燒羊肉(又名生糟羊肉),用稻草作柴,大灶頭上燒出來,香鮮、鹵濃,嚼之糯黏、肥甜,多汁,但又不膩,酥爛但又不碎,一定要出鍋趁熱吃呀!
又是幾十年過去了,真如古鎮(zhèn)桃樹浦里的木船、河邊的明清老屋、街上青石路、行走的老農早已煙消云散。但是,每屆春暖,河邊桃紅柳綠,一片繽紛燦爛,那口燒了200年羊肉的鐵鍋里濃香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