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著崇敬的心情翻開了《第56號教室的奇跡》,雷夫老師自序中的一段話首先吸引了我:“我痛苦地認識到自己不是個超人。數(shù)以萬計的老師都在努力另辟蹊徑,我亦如此。像所有真正的老師一樣,我經(jīng)常失敗。我睡眠不足。我在凌晨時分躺在床上睡不著,為一個我無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極度痛苦,當一個老師,真的會很痛苦的?!边@段話讓我感覺到,雷夫老師離我們很近,我甚至感覺到了他的親切。
以信任取代恐懼
如序中所介紹的那樣:第56號教室之所以特別,不是因為它擁有什么,反而是因為他缺少了某樣東西——這里沒有害怕。雷夫老師用信任取代恐懼,做孩子可以信賴的依靠,講求紀律、公平,并且成為孩子的榜樣。雷夫在書中所講的事例,引起了我的思考:應(yīng)該怎樣做一名好教師?每個老師都會遇到學生犯錯,如學生沒寫完作業(yè)或忘記帶作業(yè)本、與同學鬧矛盾、不遵守紀律……當這些事情發(fā)生時,我們通常的做法都是嚴厲地斥責、批評,但效果卻是差強人意,這些錯誤學生還是屢屢再犯,甚至是變本加厲。雷夫告訴我們,孩子們犯錯誤并不可怕,學生的錯誤恰恰是教育的最佳時機。這時,孩子們需要的不是斥責與批評,而是作為教師的我們正確的引導。
我們經(jīng)常會和學生說“希望你能做到不懂就問”,可是當學生真的不懂、主動來問的時候,我又是怎樣的態(tài)度呢?尤其是當我連續(xù)在10個班講了這一課,當我已經(jīng)無數(shù)遍為不同的學生講解了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難免會感到急躁,感到不耐煩??墒抢追蚶蠋煵粫@樣,“雷夫老師會講解500遍,一直到我聽懂為止。”雷夫老師的學生艾倫這樣說。雷夫老師教育我們要做一個有問必答的人。當學生提出問題,不管以前有沒有人問過,不管我們是不是疲憊,不管我們心情如何,我們都必須用積極的態(tài)度與耐心來面對問題,打造出及時、持久,而且凌駕于恐懼之上的信任。
雷夫·艾斯奎斯老師從教25年來,一直在霍伯特小學擔任五年級老師。他的著眼點不在成果,而在過程上。他心態(tài)平和而自信地寫了許多發(fā)生在第56號教室中他和他的學生們之間零碎的事兒。這些小事兒,在許多教室里都會發(fā)生,情形似乎大同小異,但是第56號教室卻讓這些小事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和意義。
在失敗中培養(yǎng)意志
雷夫老師自從教以來,堅持自己的原則,付出一百二十分的熱忱,面對著來自貧困家庭、移民家庭的孩子,他也抱著同樣的信念,不拋棄,不放棄。因為在他看來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書中第八章“火箭人”讓我這個從事科技教育的老師感受頗深。在那所貧困的學校,實驗器材要靠教師們自己掏腰包或者捐助來購買,很多老師都因為沒有實驗條件而沒有上自然課,但是雷夫卻一直堅信孩子們上自然課的時候應(yīng)該放下書本,拿起實驗器材,他們必須觀察、實驗、記錄、分析。在第56號教室,飛不起來的火箭不是失敗,只有當學生停止解決問題的嘗試時才算失敗。問題可能需要花上兩個月時間才能解決,這期間也許要不斷經(jīng)歷失敗,但那確實是學生們最驚喜、興奮的時光??吹嚼追蚶蠋煹淖龇?,我不由聯(lián)想到自己的教學。我們有著良好的硬件基礎(chǔ),教師和學生的學習資源豐富,但是有時候我們所欠缺的就是勇于挑戰(zhàn)失敗的毅力和決心。
雷夫老師并沒有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業(yè),他只是在用心做教育,用愛做教育,他的經(jīng)歷對每一位教師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應(yīng)當學習他的教育理念與方式、方法,像他那樣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同時付出巨大的努力,使自己少走彎路,少犯錯誤,提高自己的業(yè)務(wù)水平。
讀罷這本書,我認為,我找到了成功的捷徑?!?br/> □欄目編輯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