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0日,北京市海淀區(qū)西苑小學借助“北京——南京小學校長高級研修班”的資源,與南京市鼓樓區(qū)虹橋小學共同舉辦了一次“以生為主,激活思維,自主學習”為主題的數學課堂教學研討活動,意在通過同課異構,了解各自課堂教學的特點,吸取所長,助推新課改課堂教學的再成長,培育高效、自主的課堂教學氛圍。
自新課程實施以來,全國各地呈現一綱多本的局面,教師可以依照新課程標準并借助本地區(qū)的教材來實施新課程,把以前的“教教材”轉變?yōu)楝F在的“用教材教”,使課堂教學煥發(fā)了新彩。虹橋小學的學生使用的教材是蘇教版,西苑小學的學生使用的教材是北師大版。同一教學內容,不同版本的教材呈現出了不同的課堂,本次研討以小學一年級的《認識鐘表》一課為例。
兩種版本的教材在設置教學目標時,關于學生掌握的知識與技能方面就出現了差異。虹橋小學在教授《認識鐘表》一課時,教學目標之一是讓學生學會看鐘面上的整時和大約幾時,而西苑小學則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認識半時。從表面上看,教學目標只是多了一點內容,但是半時意味著分針走半圈,時針走半格,從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程度看,難度一下子就增大了。因為,對于只上了3個月學的學生來說,分針時針的曲線運動會感覺很困難。
虹橋小學的教師在教學設計上,注重從知識的邏輯結構和生活入手,沿著觀察、動手、總結的認知規(guī)律,幫助學生掃清了學習路上的一個個障礙,使學生在比較輕松的環(huán)境中,完成了教學目標。同時,他們非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收獲,對知識概念掌握較好。
我校的教師則首先在教學引入后就讓學生自己畫小鬧鐘,教師不做任何提示,而是有選擇地將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如果教師拿出一個小鬧鐘或者一個表,每一個學生都認識,因為這是存在于學生頭腦中的鬧鐘的表象。但是,當讓一年級學生把這種表象的東西呈現在紙上時,就會發(fā)現:想得明白的,不一定說得清楚、寫得明白、畫得準確。于是,表針不對的、表盤缺數的、數字方向有誤的……全都被呈現了出來。但這是學生頭腦中最真實的東西,更是一年級學生對頭腦中鐘表表象的真實反映。
兩節(jié)不同版本教材、相同的教學內容的課,既體現了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又凸顯了南京與北京教師所設計的課堂的出發(fā)點。最終的教學目標是相同的,都是為了學生的成長??梢赃@么比喻:我校的課堂是教師在起點與終點之間設置一個又一個“大坑”,先把學生全部推到課程標準所設置的“大坑”里(里面充斥著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學生在一個個坑里不斷地進行思維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知識的累積、技能的提高。最終,學生們在教師的幫助下,找到了臺階,走出了大坑,獲取了發(fā)展;而虹橋小學的課堂教學,則是教師先進行觀察,然后指導學生不斷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在學生跑向終點的過程中,教師會告訴學生哪些地方有障礙,哪些地方有危險,并不斷地教給學生跨越障礙的辦法及躲避危險的經驗??傊瑢W生在教師的幫助下,能夠有秩序地順利到達終點。
即使是同一個教學內容,我們也不能評價這兩節(jié)課的優(yōu)劣,因為一節(jié)課對學生發(fā)展的影響是無法評價的,更不能用課后的測評來檢驗一節(jié)課帶給孩子的收獲到底有多少。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關注孩子的需求、關注孩子的興趣點、關注孩子的成長,培養(yǎng)他們學會懷疑、學會合作、學會借助已有知識解決新的問題、學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提升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就是同課異構的目的,也是課堂教學研究的目的,更是北京——南京校長高研班的辦班目的?!?br/> □編輯 朱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