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這些充滿對他人蔑視、飽含自我炫耀的政治血統(tǒng)論話語,在“十年浩劫”中一度流行,造成了嚴重的社會惡果。好在根據這種政治血統(tǒng)論劃分階層的所謂“紅五類”、“黑五類”、“麻五類”之類的說法,隨著“文革”的終結,早已煙消云散。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催生的平等理念及其相應體制機制(比如公務員考選制),從更為深刻更為廣闊的方面埋葬了明顯帶有封建主義色彩的政治血統(tǒng)論。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在改革開放30年后的當下中國,文化血統(tǒng)論卻逐漸流行并大有蔓延之勢。
按照通常的認識,血統(tǒng)本指源自同一祖先的血緣系統(tǒng)。出自同一血統(tǒng)的親屬,稱為血親。血統(tǒng)本無優(yōu)劣高下之分。那種認為血統(tǒng)有優(yōu)劣之分,而優(yōu)劣之分決定人們的賢愚貴賤的觀點,就是血統(tǒng)論。而文化血統(tǒng)論是指:讀書求學的經歷包括學校的名氣地位,決定人們能力的高下和德性的貴賤,而且不易改變。文化血統(tǒng)論的出現(xiàn)已有大約十年,先是潛行的暗流,后是喧囂的巨浪,且在這兩年越演越烈,大有泛濫之勢。
英雄問出身的流行
文化血統(tǒng)論首先表現(xiàn)在教育部門招聘引進人才方面。九十年代中后期,高校新增師資逐漸由獲得博士學位的青年人擔任,這本屬于正?,F(xiàn)象,也是中國高等教育向國外學習、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步驟。但進入新世紀以后特別是最近三五年來,隨著高等學校教師職位日益難求,高校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教育行政官員的政績沖動日見高漲,一些高校進人的條件越來越苛刻。而這苛刻并非單純是學術成就、學術潛力,而是拘泥于求職者的“出身”,即求職者是在哪所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該人的出身門第如何。有的高校一看求職者不是名牌大學博士畢業(yè),根本不管其業(yè)績潛力如何,一概謝絕入門。而如果求職者畢業(yè)于名牌大學,則即使其業(yè)績不良潛力不佳,也照收不誤。此風一起,群起仿效。更有甚者,有的高校招聘引進人才竟要查本科血統(tǒng)。所謂“金本科、銀碩士、銅博士”的說法,在不少高校的人事部門和院系流行。這話的意思是,本科階段的學校最為重要,資質屬于真金;碩士階段次之,資質屬于白銀;博士階段最次,屬于爛銅。而所謂“金本科”的金,被解釋為“211工程”大學乃至“985工程”大學。既然碩士階段特別是本科階段如此重要,遠超博士階段,那實行文化血統(tǒng)論的高校何不直接到“211工程”大學去錄用本科生?“文革”政治血統(tǒng)論流行的時候,用人往往要“查三代”,“甚至查到太平天國革命時期”。與之相比,現(xiàn)在高校錄用教師的做法,有何本質差異?
江湖上有句名言:英雄不問出身??杀氖?,上述在文化血統(tǒng)論意識籠罩下的高校人才選拔,連江湖人士都不如。甚至,連“文革”期間政治血統(tǒng)論影響之下的考察錄用人才的“境界”都不如。畢竟,那時對于“出身”不好的人,還講“出身不由自己,道路自己選擇”,“有成份論,不唯成份論,重在政治表現(xiàn)”?,F(xiàn)在的文化血統(tǒng)論,連這種幌子都不要了,變成赤裸裸的唯名是從,真是可悲亦復可嘆!
與高校招錄人才的怪象相映成趣的,是公務員招考。最近幾年來,公務員招考的門檻越來越高,文化血統(tǒng)論自覺不自覺地傳導開來。不少機關招人的條件是“研究生及以上”,甚至有的直截了當就要求“博士研究生”,而這些博士去了干的并非技術性很強的專業(yè)工作,而是一般的接電話、貼信封、買花圈、干會務、跑聯(lián)絡之類的事務。奇怪的是,即便如此,用人單位在招聘公告中仍然規(guī)定要出身“高貴”,比如明確規(guī)定報名條件是“博士學位,‘211工程’大學”?,F(xiàn)今不少黨政機關炫耀自己人才薈萃,其經典表述就是其單位某名牌大學畢業(yè)的博士多少人,而且這些博士的本科碩士階段都是在名牌大學。改革開放前的機關往往使用民粹主義的眼光選拔人才,現(xiàn)在的機關背道而馳,采用的是精英主義的思路考選人才。
追求文化平民 反對貴族化
如同政治血統(tǒng)論一樣,文化血統(tǒng)論照樣錯誤,照樣對社會具有嚴重的危害,因而應當受到批判,并應當通過體制機制和觀念的創(chuàng)新,予以消解。
文化血統(tǒng)論的危害首先表現(xiàn)為對人才奮斗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抑制乃至消解。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不斷發(fā)展進步的內在動力。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境遇,通過自身努力為國家民族的進步奉獻力量,是歷來倡導并為全社會認同的價值觀。改革開放初期得到政府提倡并受到全社會自覺認同的自學成才論,以及后來為社會實踐所證明具有操作性和實踐性的自我設計論,都是提倡發(fā)揚主觀能動性,通過自己的奮斗改變命運。文化血統(tǒng)論的出現(xiàn),本質上是對人才奮斗精神的嚴重抑制,對人才創(chuàng)造能力的無端限制,是新的宿命論,相對于改革開放初期和前期的人才價值觀,是一種社會倒退。
文化血統(tǒng)論的出現(xiàn),堵塞階層流動的渠道和角色轉換的空間,甚至可能導致階層固化,使社會缺少活力。一個正常的健康的社會,不同階層之間是可以流動的,其途徑主要是通過個人自身的努力、自身的成就而向上提升,或者因自身存在的問題而反向流動。文化血統(tǒng)論并不重視后天和后期的努力及其成果,而是單純看重過往的出身門第,并以此決定人才取舍或價值評判,從而導致不思進取,以致為宿命論提供市場。長此以往,人們可能不會再把自己社會地位的上升寄托于自己切實努力之上,而是寄望于“拼爹”理想的實現(xiàn)。
文化血統(tǒng)論的出現(xiàn),可能導致人們不良情緒和不善行為的出現(xiàn)。既然后來的努力并不重要,人們就會安于現(xiàn)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更多的可能,是不滿現(xiàn)實,具有明顯的反社會傾向,社會上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將其當作發(fā)泄的機會和渠道。近年某些群體性事件的出現(xiàn)、網絡義和團的喧囂,不能說與文化血統(tǒng)論的出現(xiàn)沒有任何關系。
要解決文化血統(tǒng)論的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我們這個社會正處于社會轉型和文化轉型的過程中,體制不健全,機制不順暢,文化生態(tài)不夠良好,社會心理不夠健康,人才評價和選拔機制問題甚多,需要以改革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進行全方位的轉變。在這個前提下,要根據人盡其才的思路、量才錄用的原則,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人才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取消人才選拔方面的帶有文化血統(tǒng)論的種種不合理的限制和規(guī)定。同時,要盡力盡快建立健全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優(yōu)質教育資源一時不能均等化的條件下,盡可能地相對合理化。尤其重要的是,要在掀起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高潮的同時,著力于國民觀念平民化的教育和引導。要旗幟鮮明地反對貴族化、反對特權化、反對官僚化,以文化平民為追求,以自由化的平民人格的塑造為時尚。要在全社會樹立勤奮改變命運、付出終有回報的風氣和信念,反對宿命論。
(作者系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
責編/高源 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