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這里說的是自然科學家——投身于科學研究的原因或動機因人而異,有的是出于愛國心,有的是因為事業(yè)心或功名心,也有的純粹是混碗飯吃,而我最喜歡的還是法國科學家龐加萊說的是被自然的美所深深地吸引。他說,科學家不是因為自然有用才去研究它,是因為喜歡才去研究它,其所以喜歡是因為自然是美的。如果自然不美,它將不值得探究;如果自然不值得去探究,那么生命就不值得活下去。
由于從小所受的教育,我們往往有種根深蒂固的成見,以為科學和宗教相抵牾,科學家理應是無神論者,其實科學史上信仰上帝的科學家不在少數(shù)。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同是信仰上帝,科學家眼里的上帝跟一般信眾眼里的上帝卻又不同,譬如愛因斯坦,終其一生他都堅持著這樣一個信仰,即一種神秘的、神圣的秩序存在于宇宙中。他說,他一生的使命是想方設法確定上帝在創(chuàng)生宇宙時是否有選擇的機會。愛因斯坦在他的著作中再三談到這個上帝,并親昵地稱之為“老人”。當被難以對付的數(shù)學問題難住時,他常常會說:“上帝難以捉摸,但無惡意?!?br/> 有科學家專心于自己的工作,不甚關心其成果可能給人類帶來怎樣的結果;另有科學家則在孜孜矻矻埋首研究的同時,間或也會抬起頭來反思反思——反思自己手頭所做的事情,最令我震撼的是德國科學家玻恩所說的一段話:“……雖然我熱愛科學,但是我I5kOck2VoUpzHggKm1Ow/g==感到,科學同歷史和傳統(tǒng)的對立是如此嚴重,以至它不可能被我們的文明所吸收。我在我的一生中目睹的政治上的和軍事上的恐怖以及道德的完全崩潰,也許不是短暫的社會弱點的征候,而是科學興起的必然結果,而科學本身就是人的最高的理智成就之一。如果是這樣,那么人最終將不再是一種自由的、負責任的生物……雖然我沒有參與把科學知識用于像制造原子彈和氫彈那樣的破壞性目的,但我感到我自己也是有責任的。如果我的推理是正確的,那么人類的命運就是人這個生物的素質(zhì)的必然結果,在他身上混合著動物的本能和理智的力量。但是,我的推理也許完全錯了。我希望如此。也許有朝一日有一個人顯得比我們這一代人中的誰都聰明能干,他能把這世界引出死胡同?!?br/> 如你所見,這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的話里透著深深的揮之不去的憂慮。事實可能不致于像他所擔憂的那么糟,但不管結果怎樣,他的良苦用心是我們應當理解和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