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小學講壇走出的杰出人物
編者按:
2010年教師節(jié),溫總理在講話中說:“現(xiàn)在有一種看法,認為當中小學教師不會有大出息,我認為不是這樣,教中小學也能出大師……在這個平凡崗位上完全可以成就一番不平凡事業(yè)?!弊裱偫碇v話精神,《中國教師》將以“從中小學講壇走出的杰出人物”為主線,展現(xiàn)這些歷史人物的中小學教師生涯對其本人終身成就的影響,與所有教師共勉。本期推出作家魯迅和“兩彈元勛”鄧稼先。
談起魯迅,他那精神抖擻著直豎的頭發(fā),隸體一字似的胡須,深邃而灼人的雙目,會頓時涌現(xiàn)在人們腦海中。這個深邃的靈魂因為負載著中華民族的良知而成為無數(shù)后輩敬仰的高山。高山仰止,魯迅先生的思想之深刻,文筆之犀利,在中國文壇罕有可與之比肩者,也讓其成為一杯獨具滋味的“釅茶”,供后輩咂摸出許多豐富而濃烈的滋味。除了在思想、文學上的成就外,魯迅先生在教育上也建樹頗豐,但很少為人所提及?!皺M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北闶亲鳛榻逃业聂斞傅淖援嬒瘛?
魯迅是現(xiàn)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浙江紹興人。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頗深。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yī)學院學醫(yī),后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此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5月,他首次以“魯迅”為筆名,發(fā)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從此,他以筆為武器,陸續(xù)創(chuàng)作了散文、小說、雜文等,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以其淵博的學識、高尚的人格永載史冊。
做培育花朵的“腐草”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會朽的腐草。
——魯迅《三閑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說集>小引》
魯迅出生于封建舊家庭,他入過家塾、私塾,又進過“洋學堂”,深感全面改造中國舊教育的迫切性。因此,盡管他在國內(nèi)和國外所學均非教育專業(yè),但一直以一顆繾綣之心立志改造舊教育。1909年6月,魯迅從日本回國之后,一直從事教育工作近20年。他先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任化學和生理學教員。1910年8月,回故鄉(xiāng)紹興府中學堂任教,9月任該校監(jiān)學兼教生物學。辛亥革命后,魯迅于1911年11月被委任紹興山會初級師范學堂監(jiān)督(校長)。1912年2月,魯迅應(yīng)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至南京任教育部部員。同年5月,隨教育部遷往北京,任教育部僉事等職。從1920年起,魯迅先后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世界語專門學校、集成國際語言學校、黎明中學、大中公學、中國大學等8所大、中學校兼課。教師,是魯迅先生一生中為唯一的正式社會職務(wù)。
作為教師的魯迅,甘為泥土,為培養(yǎng)嬌艷的花朵而貢獻畢生精力。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他非常注重教育革新和教書育人的方法。
28歲的魯迅初為人師時是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當時學生中仍有留長辮,穿長衫者。部分學生較魯迅年長,他們在背后戲言:這么小的教員,我的兒子比他還大呢??删褪沁@個“小教員”,為學校帶來了一股大膽革新之風。
魯迅擔任初級師范的化學教員和優(yōu)級師范的生理衛(wèi)生學教員,并兼任日籍植物學教員的助教,當課堂翻譯。當時,魯迅所教的兩門課程都使用他自編的講義。其中,他編纂的《生理學講義》是我國近代最早的生理衛(wèi)生學講義之一。在講授生理學課程時,魯迅應(yīng)學生要求增加了生殖系統(tǒng)一節(jié),在課堂上向?qū)W生講解生殖器官的組織結(jié)構(gòu)與生理機能,這在古老保守的中國教育中引起了軒然大波。但魯迅卻坦然對待,他對學生們提出一個要求:在講授過程中不許笑。他認為,在這些時候,不許笑是個重要條件。因為講的人態(tài)度是嚴肅的,如果有人笑,嚴肅的空氣就被破壞了。
魯迅先生還鼓勵學生要敢于解剖尸體。當時一般人還缺乏現(xiàn)代的醫(yī)學見解,對尸體的解剖十分驚奇。學醫(yī)出身的魯迅就給大家介紹學醫(yī)時解剖尸體的體會,“我曾經(jīng)解剖過不少尸體,有老年的,壯年的,男的,女的。最初也曾感到不安,后來就不覺得什么了”。這樣的講解,在當時是少見的。講生殖系統(tǒng),不但是對封建禮教的挑戰(zhàn),而且傳授了科學的胚胎學知識,批判了“轉(zhuǎn)世輪回”的宿命論。鼓勵解剖尸體,也是與“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傳統(tǒng)觀念唱反調(diào)。而這些先進的、科學的生理學知識,對將來要去擔任中小學教師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十分必要和及時的。
在植物學的教學中,魯迅主張理論聯(lián)系實際,非常重視調(diào)查研究和科學實驗,使學生易于習得知識。
星期六下午或星期天,他常與學生一起到野外觀察植物的品種,采集植物標本?,F(xiàn)在尚還保存著的記錄顯示:1910年3月1日至29日,魯迅與學生共外出采集標本12次,地點遍及杭州郊外的山山水水。有一次,魯迅和日籍教師一起帶學生外出采集標本。在路上,學生看到一株開著黃花的植物,就問那個日籍教師它叫什么名稱。日籍教師回答說:一枝黃花。學生們暗笑,私下議論以為他信口開河。這時魯迅卻嚴肅地對學生說,要指出別人的錯誤,自己應(yīng)該有把握有根據(jù)。你們回去可以查查《植物大辭典》,這個植物屬于菊科,漢語名就是“一枝黃花”。你們這樣不懂裝懂,輕率地不相信老師是不好的。學生們見魯迅這么認真,一時羞愧無比。[1]
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魯迅如同一個鏖戰(zhàn)的武士,總是無情嚴苛地用文字做匕首和投槍,將反對派和保守派擊得粉碎,但是作為教師的他,卻在嚴厲中蘊含著濃濃的溫情,時時刻刻對學生施以關(guān)心和厚愛,注重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擅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方法開展教育。
他在師范學校教書時,學校膳食是免費的,只有生病的學生才會得到一個咸鴨蛋或一碗蘿卜湯之類的可口飯菜。當時,有一個學生常泡病號,次數(shù)多了便引起了魯迅的注意。魯迅親自到寢室給那學生診脈,之后故作嚴肅地告訴那學生他的病很重,并將校工叫來鄭重地吩咐,一日三餐每餐只能給那名學生一碗粥或湯飯,不能多吃,否則病會加重。結(jié)果三天后,那名學生終于忍受不了向魯迅銷假去了。魯迅笑笑道:“好了么,那么就照常去上課,飯也到膳堂去吃罷?!睅资旰?,那名學生回憶起此事,仍不能不佩服先生方法的高明。魯迅了解學生的特性,也尊重他們的這一特性,因此,并非生硬地管教,而是對學生充滿了理解和長者的關(guān)懷,他的教育方法,學生們自然也樂于接受。
有一次,魯迅要在化學課上演示氫氣燃燒實驗。他把燒瓶中的純氫等實驗用品帶到教室時,發(fā)現(xiàn)忘了拿火柴,就回辦公室去取。離開教室時,他特意關(guān)照學生,不要搖動燒瓶,否則氫氣混入了空氣,燃燒時是會爆炸的。誰知他一離開,一些調(diào)皮的學生就忍不住擺弄起燒瓶來。拿到火柴后魯迅回到教室,一邊講解氫氣的化學特性一邊動手做實驗,可是當他將劃著的火柴往氫氣瓶里點火時,那燒瓶卻“膨”地一聲突然爆炸了,魯迅手上的血濺滿了講臺、點名冊與襯衫,而他卻顧不上自己的傷痛,急著先去照看坐在前面幾排的學生,唯恐傷著他們。[2]
在“風雨如磐暗故園”的舊中國,魯迅就是用自己堅韌不拔的教育實踐,探索著救國救民和文明啟蒙的道路,為了中國的新生代,他“用無我的愛,犧牲于后起之人”。[3]
智育、德育、美育
想在現(xiàn)今的世界上,協(xié)同生長,掙一地位,即須有相當?shù)倪M步的智識、道德、品格、思想,才能夠站得住腳:這事極須勞力費心。
——魯迅《熱風?隨感錄?三十六》
魯迅用他甘為人梯的精神、療救社會的責任感以及犀利的筆鋒發(fā)出了對社會教育的吶喊。魯迅的教育理念總體說來,特別強調(diào)智育、德育和美育的全面發(fā)展。他將矛頭直指封建陋習,討伐不合理的社會教育,吹響了社會德育、社會智育、社會美育的號角,啟迪后人。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魯迅非常重視引導(dǎo)學生接觸校外生活,了解社會。他化用叔本華的語言指出,“讀死書會變成書呆子,甚至于成為書櫥”,[4]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須躬行”。這是他智育理念的重要部分。
1910年6月,南京舉辦了一次全國性的“南洋勸業(yè)會”,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博覽會,也是一場規(guī)??涨?、展品豐富的博覽會。展覽設(shè)有教育、工藝、器械、衛(wèi)生、武備(即軍事)、農(nóng)業(yè)等分館。當時,魯迅任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jiān)子得知這一信息后,立即與學校領(lǐng)導(dǎo)、教師商量,要帶全校學生去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對他們進行愛科學和愛祖國的思想教育。
對于這個活動,學生們個個熱情高漲,府中絕大多數(shù)人都參加了這次活動,共計有200多人,而魯迅則是這支初出遠門的遠征隊的總領(lǐng)隊。魯迅精心安排了行程,選擇了一條適合學生們集體出行的路線,學生們在南京參觀了一周左右,往返一共花費了近半個月的時間。由于魯迅早年在南京求學,非常熟悉當?shù)厍闆r,加之他的悉心準備,最終使整個參觀行程都非常順利。十多天的參觀之后,學生們個個滿載而歸,大家紛紛表示,“百聞不如一見”,南京“一行勝讀十年書”“我們這些紹興‘井底蛙’已經(jīng)游過汪洋大海了?!盵5]
魯迅在紹興府中學堂任教雖然只有一年之久,但他卻帶領(lǐng)學生們游覽了許多名勝古跡:蘭亭、快閣、柯橋、七星巖、大禹陵、東湖……每到一處,魯迅總要給學生們講解古跡的歷史及相關(guān)的名人軼事,讓學生們能夠了解歷史、關(guān)心社會、思考人生。在魯迅心里,只有不局限于書本和課堂,而是將整個大自然與人類社會,將整個世情萬物都當做教育資源,才能摒棄掉傳統(tǒng)死讀書的教育模式,培養(yǎng)出全面發(fā)展的,對社會有益而并非夸夸其談、紙上談兵的學生。
魯迅不僅注重學生對書本知識與社會知識的習得,還關(guān)心學生思想品行的養(yǎng)成,從不忽視學生的道德建設(shè)。
面對封建的奴化教育,魯迅曾毫不留情地指出,“施以獅虎式的教育,他們就能用爪牙,施以牛羊式的教育,他們在萬分危急時還會用一對可憐的角,然而,我們所施的是什么式的教育呢?連小小的角也不能有,則大難臨頭,惟有兔子式的逃跑而已?!盵6]因此,魯迅經(jīng)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提倡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和張揚,注重對學生理想情操的關(guān)懷,主張要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鎖。他經(jīng)常親自去做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面對著因數(shù)次夜間私自外出而違反校規(guī)的幾個學生,他將他們叫到辦公室,語重心長地說道:“諸位都是師范生,將來要去做教師,要做學生的榜樣。如果學校開除了你們,你們的名譽要受到影響,再說你們馬上就要畢業(yè)了,此時開除實在可惜”。這幾個學生被魯迅的誠懇態(tài)度所打動,老實交待出他們到親戚家打牌的事,并表示悔過,以后絕不再犯。魯迅表示,只要學生們能真心悔改,學??梢圆唤o予處分,但是他們要將這次犯的錯誤記一篇日記,以示自省。
除了智育和德育外,魯迅對美育也同樣重視。民國初年時,魯迅是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熱烈擁護者和堅定執(zhí)行者。在魯迅看來,美能夠涵養(yǎng)性情,啟發(fā)微妙幽玄的人生真理,因此他一直把美育看做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認為要開發(fā)民智、喚醒民眾、改造國民性,一靠教育,二靠文藝。他曾經(jīng)積極地發(fā)展文學藝術(shù)事業(yè),組織籌備了全國兒童藝術(shù)展覽會,還積極參與籌建了面向普通群眾和兒童的通俗圖書館,并多次向圖書館捐贈自己的圖書,力圖通過發(fā)展藝術(shù)進行美育,讓人們的思想得以升華,精神得以涵養(yǎng),使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也由此上一個新臺階。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整個民族的希望都在青年身上。魯迅提出要培養(yǎng)“獨立的人”,“養(yǎng)成他們有耐勞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播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7]他認為,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我們實現(xiàn)民族復(fù)興永不過時的呼聲。
馳而不息,鑄成大家
記得韓非子曾經(jīng)教人以競馬的要妙,其一是“不恥最后”。即使慢,馳而不息,縱令落后,縱令失敗,但一定可以達到他所想的目標。
——魯迅《華蓋集?補白》
從1927年10月起,魯迅攜許廣平定居上海,之后,專心于文學創(chuàng)作,沒有再直接從事教育工作,但他對教育的熱情和關(guān)心絲毫沒有減少,無論是小說、雜文、散文、詩歌、評論還是書信,眾多文學著作中依然蘊含著他的教育思想。從講壇上的教師到專業(yè)的文學大家,魯迅開始從事另一種開啟民智、教育國民的工作。他留下了寶貴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亦留下了名垂青史的作品和人格。
不論是中學講臺還是大學講壇,魯迅對于教學工作始終是嚴肅認真的。他一直把講課、編講義、做學問聯(lián)系在一起,對中國小說史的研究就是其把教學和科學研究相結(jié)合的典范。魯迅對小說史的研究自日本回國后就開始了。他廣泛地收集資料,細心地抄錄并加以考訂,最后輯成《古小說鉤沉》一書,打破了前人輕視小說的傳統(tǒng)觀念。后來到北京大學講授小說史,為了編寫《中國小說史略》這本教材,他走遍了京師圖書館、通俗圖書館、教育部圖書室等,校閱了上千種原始資料,做了詳細的筆記,最終寫成了中國小說史的“開山之作”《中國小說史略》。
在兼課最多、工作最繁忙的1925年,在“女師大風潮”最緊張的階段,魯迅依然筆耕不輟。這時的他寫了《華蓋集》《彷徨》《野草》和后來收錄于《集外集》中的大量文章。在廈門大學工作期間他寫了部分《舊事重提》和《故事新編》,寫了《華蓋集續(xù)編的續(xù)編》《漢文學史綱要》以及《華蓋集續(xù)集》的“小引”、《墳》的“題記”及“后記”、《爭自由的波浪》“小引”、《絳洞花主》“小引”、《走到出版界》的“戰(zhàn)略”及《新的世故》等共17萬字的作品。此外,還編了《墳》《華蓋集續(xù)編》,校閱了《爭自由的波浪》和《卷施》等書。在廣州中山大學期間,他在完成了《野草》《小約翰》《朝花夕拾》《唐宋傳奇集》等書稿的寫作之外,還寫了30多篇雜文、散文,寫了有關(guān)教育的文章《讀書與革命》《讀書雜談》等。1927年定居上海后,他除了到各級學校作演講外,還寫了大量有關(guān)教育的文章,例如《我的種痘》《智識過?!贰渡虾5膬和贰段覀冊鯓咏逃齼和?》《新秋雜識》《看圖識字》《“此生或彼生”》《從孩子照像說起》《考場三丑》《河南盧氏曹先生教澤碑文》《“立此存照”(七)》等。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遙遠的征程,單靠輕輕一躍是不可能達到目標的,必須憑借鍥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的態(tài)度,才能駛上夢想的巔峰。魯迅從日本歸國時已經(jīng)是一位在文學、歷史、哲學、美術(shù)、地理以及自然科學和外語上都有深厚積淀的博學者,但是他從未停止自己學習的腳步,在身為人師的歲月里,用先進的教育觀點培養(yǎng)了一代新青年,也精心栽培了事業(yè)園地中的文學奇葩。
魯迅的字典里沒有“休息”二字,每逢寫作勞頓之時,他便抽出空暇,接待親朋好友和來訪的學生,互相砥礪,取長補短。翻查《魯迅日記》可以發(fā)現(xiàn),同魯迅有交往的人多達1 947人,僅1919年到1927年間日記中有記載的就有600多人,他們主要是各大中專院校的學生及慕名而來討教的文藝青年、地下黨員等。當其他的許多教授拒絕學生來訪時,魯迅的大門總是向?qū)W生敞開著。他幫助學生們看稿子、改作文、談問題,親自拆閱和回復(fù)全國各地相識與不相識的青年們的信件,幫助了一大批文學青年實現(xiàn)文學之夢。除此之外,魯迅還在自己經(jīng)濟拮據(jù)的情況下竭力幫助貧困的學生。當時魯迅常常幫助作家葉紫批閱稿件、介紹出版,幫他看清樣、畫版式、跑書局、催稿費,安慰他度過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光。他曾經(jīng)懷揣著燒餅走進葉紫貧困的公寓,將冒著熱氣的燒餅分送給他嗷嗷待哺的孩子,使葉紫夫婦深受感動。
魯迅正是這樣不計報酬、不辭辛勞地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與教學研究,提攜新進、扶持后學。教育信仰和教師道德已經(jīng)深深地融入他感時愛國的胸懷和熱血中,積淀為“魯迅式”深沉的愛。
魯迅曾對“我們現(xiàn)在該怎樣做父親”有一段論述,“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這不僅是講“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也是在講“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教師”,魯迅用自己的教育生涯將其詮釋得淋漓盡致。他溫情、認真、革新,他點燃了一把愛與希望的火炬,刺痛了黑暗中無數(shù)人的眼睛。他是青年學子身邊默默無聞的“孺子?!?,他是我們心中滿腹學養(yǎng)、耿直無華的“先生”。
附錄:
泥土和天才比,自然是不足齒數(shù)的。然而不是艱苦卓絕者,也怕不容易做;不過事在人為,比空等天賦的天才有把握。這一點,是泥土的偉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而且也有報酬,譬如好花從泥土里出來,看的人固然欣然地賞鑒,泥土也可以欣然地賞鑒,正不必花卉自身,這才心曠神怡的──假如當做泥土也有靈魂的話。
——魯迅1924年1月17日在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友會上的演講
參考文獻:
[1][5]馬建強.教育家:魯迅先生的另一張面孔[N].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