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美
(鹽城工學院大學外語部,江蘇鹽城,224003)
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口語錯誤分析的實證研究
王繼美
(鹽城工學院大學外語部,江蘇鹽城,224003)
錯誤是二語習得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對于錯誤的研究也由來已久。如果語言學習者沒有足夠純正的表達方式和慣用語輸入,他們將會使用不精確或不自然的表現(xiàn)形式來傳達自己的想法,因為他們頭腦中沒有目標語的準確的表達方式。因此,教師應(yīng)為學生提供盡可能真實的語言材料。學生可以有更多機會接觸到自然語言的使用,他們將會更容易習得并且最終產(chǎn)生相應(yīng)的表達式,從而對漢語的負遷移將會減少很多。因此,本文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對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口語中出現(xiàn)的錯誤進行分析。
英語口語;錯誤分析;實證研究
錯誤是二語習得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對于錯誤的研究也由來已久,并且不同的學派及研究者對于錯誤持有不同的觀點。行為主義認為二語習得的過程也是學習者逐漸消滅錯誤的過程。Lado在1957年出版了他的革命性的新書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由此對比語言學開始興起并且產(chǎn)生了一個新的理論叫做對比分析理論(CA)。這個語言學流派屬于行為主義語言學派,該學派認為錯誤的產(chǎn)生是由于學習者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和容易走神的壞習慣以及母語對目標語的干擾[1]。錯誤分析理論(EA)是對二語學習者所產(chǎn)生的錯誤進行分析和研究的理論。錯誤分析理論從上個世紀60年代后開始興起并逐漸替代了對比分析理論,到上個世紀70年代時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Corder在其1967年發(fā)表的一篇題為《學習者錯誤的意義》(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的論文中復興了錯誤分析理論。Corder把錯誤分析研究分為五個階段:(1)選擇一個語料庫 ;(2)把語料庫中的錯誤標注出來;(3)把標注出來的錯誤進行分類;(4)解釋這些錯誤的心理語言學來源;(5)對錯誤進行評估或者是對錯誤的嚴重程度進行分級。錯誤分析理論的目的是為了揭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得到的學習策略及錯誤產(chǎn)生的原因。錯誤不再被認為是教與學失敗的象征而是代表著二語學習者已經(jīng)達到的真正發(fā)展階段[1]。
Selinker在1972年提出學習者的“中介語”這個術(shù)語,他認為“中介語”是二語習得過程中五個重要過程的產(chǎn)物:語言遷移;訓練遷移;第二語言的溝通策略;第二語言學習策略和目標語的語言學習材料的過分概括[2]。這種二語習得研究的新方法導致了許多研究者都主張在二語習得過程中要注意母語對二語習得的影響,而不是只研究習得的結(jié)果。就“語言遷移”來說,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中后期本族語的影響才被認為不是人類行為的一種機械的傳遞過程,而是二語習得的整個過程中學習者發(fā)起的和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遷移或者是母語的影響確實存在于學習者的中介語之中,這在某種程度上會助長、抑制甚至是轉(zhuǎn)變學習者目標語的習得結(jié)果。在此期間,對于遷移研究的爭議不再集中于學習者的母語是否影響二語的習得這類問題上,而是在于母語對學習者二語習得什么時間以及如何產(chǎn)生影響的這個問題的討論了[3]?!斑w移”這個術(shù)語來自于心理學,它最初是指已習得的知識或技能對新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產(chǎn)生的影響。這個影響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語言學在采用遷移這個概念時是指已經(jīng)習得的語言對目標語的影響(有時候并未完全習得),包括“正遷移”和“負遷移”。根據(jù)二語習得的行為主義理論,如果是正遷移學習者將會很容易掌握目標語中和其母語相似的語言形式。但是大家普遍相信在二語習得中母語影響的消極作用多于積極作用[4]。負遷移是指舊的語言習慣對新的語言習慣的消極影響。因此,在二語習得中目標語和母語之間的差異會給學習者帶來巨大的困難,也就是母語會干擾二語的習得??偟膩碚f,負遷移是由學習者的母語的語言學知識,文化傳統(tǒng)和思維模式的遷移造成的。中介語錯誤是由于母語的干擾或者是說話者在產(chǎn)出目標語的過程中使用其母語中的一些要素造成的。漢語和英語屬于不同的語言體系,漢語作為我們的母語會對英語學習造成的負遷移要多于正遷移[5]。
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本研究隨機選擇的研究對象是某師范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2010級本科生。他們從小學3年級就開始學習英語,英語學習時間達10年以上,被試來自江蘇省泰州市和浙江省溫州市。他們沒有在國外學習和生活的經(jīng)驗,有著相似的文化背景和教育背景。本研究采用實證的研究方法,將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jié)合。
實驗工具:本實驗采用MP3對學生指定范圍的口語對話進行錄音。
實驗步驟:根據(jù)Corder的錯誤分析研究的五個階段開始進行試驗[3]。被試按照要求在30分鐘內(nèi)對于指定的9個相關(guān)話題和其搭檔展開對話。他們的對話將會用錄音設(shè)備全部錄下。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簡單準備后,實驗開始。最終實驗持續(xù)29分57秒,根據(jù)錄音,對話被轉(zhuǎn)寫成書面形式以便進行進一步分析和研究。
Ellis指出錯誤分析的主要困難在于語言遷移的結(jié)果對于建立語法的言論缺乏明確和廣泛接受的標準[4]。Corder提出了一個識別錯誤的詳細的程序。這個程序承認了解釋的重要性并且將之分為3種類型:正常的,權(quán)威的和似乎合理的[2]。當分析者能夠以目標語的規(guī)則為基礎(chǔ)把意義加入到話語之中,這就是正常的解釋。在這種情況下,話語不是“顯然是錯誤的”,雖然它可能仍然只能是正確的“偶然”。權(quán)威的解釋是指要求學習者說出話語的意思以此來得到“權(quán)威重建”。似乎合理的解釋是指學習者在語篇中可以把話語的字面意思翻譯成自己的母語[3]。近年來的研究接受的一般是第三種標準也就是似乎合理的解釋。
Dulay and Burt曾經(jīng)把錯誤分成三類:發(fā)展的錯誤、干擾錯誤和特殊的錯誤。發(fā)展的錯誤指的是那些和第一語言學習和習得過程中出現(xiàn)的類似的錯誤。學習者可能會出現(xiàn)成年本族語者講話時出現(xiàn)的錯誤;干擾錯誤是指在二語交流過程中會出現(xiàn)的很明顯的石化現(xiàn)象,比如地方口音的影響,這可以定義為在講另外一種語言時,母語因素對其產(chǎn)生影響,這種影響會出現(xiàn)在發(fā)音、詞法、句法以及詞匯的各個層面;特殊錯誤指的是除發(fā)展錯誤和干擾錯誤以外的錯誤形式[6]。經(jīng)過仔細區(qū)分該受試一共出現(xiàn)了32處錯誤,從語言描述層面來看這些錯誤可以從許多不同的范疇和水平來進行分析。該研究重新驗證了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負遷移現(xiàn)象。下表列出了受試各種錯誤所出現(xiàn)的頻率。
Frequency Classification of Interference Errors Article Tense Derivation Choice of Words Collocation Agreement of Subject and Verb Agreement of Nouns and Antecedents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 Thought pattern Total Non-interference errors 3 6 1 1 1 5 2 2 5 2 6 6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受試所出現(xiàn)的錯誤和母語的干擾相關(guān)聯(lián)的達到84.8%。下面將給出10種類型的干擾錯誤的例子進行詳細分析。
只要我們仔細檢查受試的語言輸出,我們很容易就會發(fā)現(xiàn)學習者的母語的語言學知識會造成負遷移,尤其是句法和詞匯方面。以下句子摘自對話內(nèi)容:
(1)I think music can give us relaxed.
(2)...such film has a long history.
(3)What impress you most?
(4)...my father also like Liu Ruo-ying.
(5)...she helped Sha Gen...for his fortune.
(6)...his husband died
(7)...she always wear a smile.
(8)Yesterday I went to...I went to...I went to...I went to the playground and I met her and um...um...she... she say hello to me.
(9)...she speak slowly.
(10)I think she is a angle.
(11)I have sent a lot of Christmas cards to them and...um...it waste me a lot of money
(12)Chen Yi and Su Yu um...lead the New Fourth Army had a war...um had a war in my hometown.
(13)Huangqiao shaobing played a important role in this war.
(14)Today the person in Huangqiao...the people in Huangqiao had a cosy life.
(15)...even Chairman Mao say...say Huangqiao shaobing is delicious and famous
(16)Where are you come from?
(17)We were friends,um...,because our parents are friends.
(18)I think you can catch your interest in your free time.
(19)I haven’t prepare for it.
(20)I haven’t seen my uncle and aunt for a long time.I missed them very much.
(21)...don’t you have some…some people you want to see or want to get together?
(22)...the foggy day disgust me...
例句1中的劃線部分應(yīng)該為relaxation,產(chǎn)生錯誤的原因是漢語中不存在詞尾變化,但是英語中卻很多。例2中缺少了一個冠詞a,但對于例10和例13冠詞a應(yīng)該改為冠詞an,因為這兩句中第一個音標發(fā)的是元音。在英語中這種規(guī)則非常常見,但對于一些中國學生來講,在口語交流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難度。對于例句3、4、7、9和22存在的錯誤是主語和謂語動詞的不一致,但是在漢語中卻沒有這類變化。類似的是例句6是屬于名詞和其前面的修飾詞不一致的錯誤。例句5的錯誤主要是動詞help的使用。Rutherford(1987)指出學習者很容易把具有相似的意思但具有不同語法特征的詞等同,所以學生具有逐字翻譯的傾向。在例8、14、15、17、19和20中出現(xiàn)的錯誤是時態(tài)的不一致,這是因為漢語的動詞沒有詞尾的變化和時態(tài)的變化。例12和16所出現(xiàn)的錯誤就是所謂的NP+V+(NP)+V+(NP)動詞使用錯誤,這也是中國英語學習者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的錯誤。在漢語中這種結(jié)構(gòu)揭示了動詞之間的關(guān)系,但是英語要受到詞法規(guī)則的限制,所以這種漢語的干擾使中國學生經(jīng)常會把兩個動詞連在一起使用。例句18是一個搭配上的錯誤,這也是漢語搭配造成的負遷移的結(jié)果。有一點應(yīng)該指出的是,學習者應(yīng)該避免使用母語中不存在的二語模式,英語廣泛地使用關(guān)系從句但是漢語卻沒有。這是因為漢語是左分枝語言而英語是右分枝語言,中國學生傾向于較少使用他們不熟悉的句型。
思維模式的負遷移是指由與學習者母語思維模式所造成的不被接受的表達方式。受試在這方面所出現(xiàn)的錯誤主要在以下句子中:
(23)XX Normal University has too many girls.
(24)I think it is shameful(a pity).
(25)I have no time to dance,so now I am very sorry.
例句23是一個典型的漢語式思維方式,因為我們用漢語說這句話應(yīng)該是“某師范大學有太多的女生了”,這是典型的逐字翻譯的例子。例24和例25是表達上的錯誤。從以上錯誤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學生傾向于直接按照漢語思維翻譯他們的想法。
1.年齡因素
年齡是在討論二語習得中個人差異時經(jīng)常會考慮到的一個變量。身份行為理論認為兒童有強烈的動機成為目標語言社區(qū)的一部分,它需要一個類似母語的口音和一個類似母語的能力來實現(xiàn)這一目標。相比較而言,成年人傾向于滿足一個可接受的水平,實用的第二語言水平而且他們往往沒有充分的語言集成的需要。換句話說,他們可能會使用大部分兒童不會使用的策略進行更好的溝通。例如,學習者可能會從母語逐字翻譯,當學生們找不到對等的英語單詞的時候他們也許會從漢語中借用一個詞,這樣以來漢語的干擾很容易被傳達給英語并且產(chǎn)生石化現(xiàn)象。該受試為了不丟面子怕出現(xiàn)錯誤,并且不愿意冒險,所以她不太愿意把她的假設(shè)性的知識運用于語言實踐。當她和別人交流時,她愿意使用成就戰(zhàn)略去進行更好的表達,結(jié)果導致了在中介語中存在的母語的負遷移。
2.性格因素
性格因素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已經(jīng)被作為給予更多的思考和研究的一個主題了。雖然性格特點非常重要,但是它并不能決定二語學習的成功與失敗。其中一個已經(jīng)被研究的假設(shè)是性格外向的學習者會比性格內(nèi)向的學習者學得更快更成功,研究表明性格外向的學習者更容易和其他二語使用者進行交流。本研究的受試者性格比較內(nèi)向并且她僅僅認為英語學習只是為了通過考試獲得證書而已,而不是用英語來進行溝通和交流,所以她幾乎很少練習英語口語。即使她有機會說英語,她的搭檔也很可能是一名中國人,所以很有可能她的英語輸入就是不純正的,她也將會使用這種不準確的或者是不自然的表達方式來表示她的想法,這是母語對二語口語表達的負遷移的一種明顯表現(xiàn)。
經(jīng)過上個世紀70年代的極盛時期,伴隨著學習者語料庫的發(fā)展錯誤分析理論現(xiàn)在重新得到了人們的注意。錯誤分析理論仍然是分析學習者錯誤的重要工具,本研究是采用錯誤分析理論來分析漢語在英語學習中的負遷移。錯誤的分類不局限于語言水平和錯誤的思維模式,這進一步解釋了負遷移。漢語的特點可能會說明學習者所犯的大部分錯誤,人們認識到這些錯誤和許多影響因素有關(guān),所以學習者因素就被考慮到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yīng)該設(shè)法使用漢語的正遷移而盡量避免負遷移。通過錯誤分析,教師可以預(yù)測普遍出現(xiàn)的錯誤,幫助學生從各方面認識到正確的英語特征。此外,如果語言學習者沒有足夠的純正的表達方式和慣用語輸入,他們將會使用不精確或不自然的表現(xiàn)形式來傳達自己的想法,因為他們頭腦中沒有目標語的準確的表達方式。因此,教師應(yīng)為學生提供盡可能真實的語言材料。學生可以有更多機會接觸到自然語言的使用,他們將會更容易認識到并且最終產(chǎn)生相應(yīng)的表達方式,從而對漢語的負遷移將會減少很多。
本研究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首先,在錯誤分類上還沒有普遍接受的標準,筆者必須求助于字典和網(wǎng)上搜索語料庫。因此,一些錯誤可能被遺漏而那些被挑選出來的錯誤也有可能是不適當?shù)摹F浯?,在本研究中僅研究了漢語負遷移對二語習得的研究,但事實上漢語正遷移對二語習得也很重要,它的正面影響不應(yīng)該被忽略,在將來的研究中應(yīng)給予同等重視。
[1] Ellis,Rod.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4.
[2] 王正,胡庭山.錯誤分析和英語口語教學[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3):108-109.
[3] Corder,S.P.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4] Ellis,Rod.Teacher-pupil intera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M]//S.GASS,C.MADDEN(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Rowley,MA:Newbury House,1985:29-85.
[5] Richards,J.C.A non-contrastive approach to error analysis[M].English Language Testing,1971:25.
[6] Edge,Julian.Mistakes and Error Correction[M].London:Longman,1989.
H319.9
A
鹽城工學院2010年人才引進項目(XKR2011088)
王繼美(1976-),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大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