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局近日發(fā)布《公務員職業(yè)道德培訓大綱》。“十二五”期間,我國全體公務員將進行職業(yè)道德輪訓,培訓時間不少于6學時。職業(yè)道德培訓包括基礎知識、四大專題以及典型案例三大部分?;A知識中除了公務員的責任、義務和紀律,世界觀、權力觀、事業(yè)觀等,還包括中國古代如何加強“官德”修養(yǎng)的內容。
提升公務員的職業(yè)道德,“以古為鑒”很有必要,但更為重要的是要客觀、全面,切實做到“古為今用”。
修身正己立德歷來是中國人為人處事、為官理政的根本。古人更是非常看重官員道德的重要性,對此《論語》曾有精辟的論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三國諸葛亮的《便宜十六策?納言》,用一個形象的比喻說明了官員道德表率作用的重要:“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明代黃綰在《明道編》更是直言:“大臣法,小臣廉”。
在傳統(tǒng)典籍與文學作品中,人們經??梢钥吹焦糯賳T道德自律的故事、論述,于是傾向于以為,古代官德是依靠官員道德自律與人文教化形成的。但事實上,古代官德的形成還有他律與制度化力量作為支撐。西周在選拔官吏時,吸取夏商亡國的教訓,特別強調道德品行,以“六德”(即知、仁、圣、義、中、和)與“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作為選拔官吏的標準。由于司法官是社會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線,所以西周在選拔司法官時更是強調必須遵循“有德惟刑”的標準,即司法官既要道德高尚,又要知刑懂法。秦漢時期,統(tǒng)治者非常重視官吏的素質,創(chuàng)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官吏任用、政績考核和獎懲制度。隋唐以后,封建統(tǒng)治者更加重視德禮在治國中的作用,從官員的選任到考核檢查,無一不是強調官員的道德素質。唐玄宗時制定的監(jiān)察法規(guī)——《六察法》,其中第一察便是“察官人善惡”。
提升公務員的職業(yè)道德,“以古為鑒”很有必要,但更為重要的是要客觀、全面,切實做到“古為今用”。
當然,因為歷史的局限,總體而言,古代對于官德培養(yǎng)仍然存在著明顯的缺陷:過分依賴人性而忽視理性;過分依賴軟性的道德調節(jié),而忽視制度的剛性制約;過于依賴自律而忽視他律。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fā)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當我們學習、借鑒古代加強官德修養(yǎng)時,不能只認識到古人利用“道德力量”來駕馭權力“雙刃劍”產生的積極影響,更要認識到古人運用社會輿論、道德評價、價值觀念,尤其是法律條文、選拔官員機制等制度化力量來加強官德所發(fā)揮的巨大作用。因為,在官德建設中,道德和法律屬于兩個不同的范疇,前者是以說服教育和示范為運行機制的自律手段;后者是以強制和懲罰為基本特征的他律手段。官德制度化集兩種范疇、兩種手段和兩種效果于一體,具有更為持久的作用。在古代歷史中,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的事實:較有遠見的統(tǒng)治者如果更注重將官員的行為準則法律化,使他們的道德不僅僅依靠個人的自律來維持,而是通過法律的權威性來保證,這時的官德與吏治就會比較清明,社會也會相對安定。
古人說:“德,才智帥也?!焙\濤同志在會見首屆全國道德模范時強調:“道德力量是國家發(fā)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公務員道德水平的重要性對于國家的長治久安更是不言而喻?,F(xiàn)實生活中,少數(shù)領導干部道德缺失的現(xiàn)象的確存在,不僅影響到黨和政府的形象,也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
在今天,加強公務員職業(yè)道德已經成為十分緊迫的任務。很難想象,一個道德品質低下的執(zhí)法者能夠恪盡職守,執(zhí)法公正。因此,學習借鑒古代加強官德修養(yǎng)的經驗,提升公務員的職業(yè)道德很有必要,但這種“以古為鑒”不能光停留在對于傳統(tǒng)經典的溫習與重復,而要立足現(xiàn)實,深刻地探尋古人“官德”建設的成敗得失,使這些成果融入當下各項法規(guī)制度中,融入公務員從政道德行為的法制化進程中,促進公務員不斷提升職業(yè)道德水平,使之能與其承擔的職責與使命相匹配。
□ 編輯 劉文婷 □ 美編 閻 瑾
道德“鑒古” 不宜偏廢
□ 尹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