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濤
權力躬身扶貧 只會越扶越貧
■楊 濤
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鎮(zhèn)梅村,政府扶貧為農戶家建廁所,加上農戶家本來就有的廁所,每戶至少已有兩間廁所了,而最多一戶人家竟有三間廁所。而三年前村里安裝的自來水管,至今還沒通上水。村民認為,政府應該幫助村民解決些實際問題,現在村里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自來水能通到家家戶戶。(《新京報》8月17日)
過去5年,全國貧困人口從6431萬減少到2688萬,但我們的貧困標準一向比國際的標準更低,如果貧困標準上調到年人均純收入1500元,貧困人口總數將大增,可能再回到9000多萬甚至上億,這表明,我們的扶貧任務仍然很重,扶貧工作仍然很重要。然而,目前,由政府主導下的扶貧模式,卻日益曝露出其存在的弊端,三亞市的例子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
平心而論,扶貧工作,政府必須承擔首要責任,政府應當主導扶貧工作。因為,政府存在的理由,除了維護公共秩序、維護國防外,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調濟貧富懸殊,通過納稅的形式,將高收入者的財富調濟到低收入者的手中。但是,政府主導扶貧工作,并不意味著政府要事無巨細地包攬,而是要在資金提供上,項目的決定上和監(jiān)管上起主導作用,而具體事務,則可以交由社會和民間組織來完成。而現在的政府扶貧,則無一不是政府躬身而為,從資金下撥、使用,項目的立項、監(jiān)管和驗收,處處是權力的身影。
由政府事無巨細主導的扶貧模式,最容易產生的弊端之一,就是扶貧問題上,由長官拍腦袋,隨意立項,明明在一個地方農民最需要種子,但長官為了匯報材料的光鮮,就決定給當地修路;或者為了扶貧快速見效,“授之以魚而不授之以漁”,直接發(fā)錢給農民了事,而不是耐心教他們增長收入的方法。
容易產生的弊端之二,就是搞形式主義,那些負責扶貧的官員,他們的目的并不是真正地為農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而是為了應付上面的檢查,所以,他們只顧將表面上的工作做好,而不管這種工作是否真正給農民帶來好處。比如扶貧建的房子質量低劣,裝的自來水管根本通不過水。例如,2002年,陜西丹鳳縣籌集500多萬元資金,由縣扶貧辦負責,建設了共有88戶住宅的王塬移民新村工程。移民入住后發(fā)現,房屋質量存在問題,而工程未經報建,沒有設計,沒有招投標,扶貧辦當初聯系的建筑隊也不具備資質。
容易產生的弊端之三,就是扶貧資金“跑、冒、漏”,產生諸多腐敗問題。如四川省審計廳2009年對15個市州、102個扶貧工作重點縣2006年至2007年扶貧資金審計表明,存在違紀違規(guī)和管理不規(guī)范資金14843萬元。河北大名縣大街鄉(xiāng)某村53萬元購買奶牛的專項補貼扶貧資金中,享受補貼的奶牛數量為215頭,有126頭牛給了支書,71頭給了8戶村民,18頭為虛開發(fā)票。
要想真正把扶貧落到實處,給農民真正得到實惠,擺脫貧困面貌,恐怕就要對目前由政府事無巨細主導扶貧模式進行變革,應當嘗試多種扶貧方式來進行扶貧。例如,完全可以采取由政府出錢,交由社會、民間慈善組織來進行扶貧的模式,由各種社會、民間組織提出扶貧立項,政府通過公開論證和招標方式確定項目和落實具體責任組織,再由政府出資,社會、民間組織具體實施,政府監(jiān)管,達到真正扶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