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麥愛
(淮陰師范學院歷史文化旅游學院,江蘇淮安 223300)
試析撒切爾夫人執(zhí)政時期英國煤炭工業(yè)收縮中的環(huán)境因素
高麥愛
(淮陰師范學院歷史文化旅游學院,江蘇淮安 223300)
20世紀70年代末,各國際組織越來越關注燃煤引發(fā)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英國煤炭因含硫量較高,且在國內能源中占較大比例,導致嚴重的污染問題,一時成為眾矢之的。面對各種組織施加的壓力,英國政府出臺了控制污染的政策,使煤炭在英國能源結構中的比例下降,煤炭工業(yè)最終收縮。
瑪格麗特·撒切爾;環(huán)境;煤炭工業(yè);收縮
英國煤炭工業(yè)對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伴隨著產業(yè)化的進程而日趨嚴重。恩格斯筆下的曼徹斯特使我們對19世紀英國的工業(yè)發(fā)展與環(huán)境污染有了一定的了解。在20世紀上半期的英國,不僅鋼鐵生產、運輸部門以及其他工業(yè)部門需要以煤炭為燃料,而且普通家庭對煤炭的需求也日益增加。1913年英國采煤量2.87億噸,國內消費量1.94億噸;1937年生產煤炭2.44億噸,國內消費量1.87億噸。燃煤帶來的環(huán)境問題在二戰(zhàn)后逐漸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
國外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頗為豐碩。丹尼斯·富蘭克林(Denise Franklin)等人探討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英國總體環(huán)境問題,使社會各個階層加大了關注力度,促使英國政府以及歐共體開始采取具體措施控制污染問題的進一步發(fā)展[1]。安德魯·K·德勞貢(Andrew K.Dragun)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新視角研究了全球環(huán)境政策的概況。威廉姆·阿什沃爾斯(William Ashworth)等介紹了英國煤炭工業(yè)從1946年到1982年的發(fā)展情況,主要研究了英國頒布《1956年空氣潔凈法案》對50年代末煤炭工業(yè)的影響[2]。M·J·帕克爾(M.J.Parker)指出,由于環(huán)境惡化,德國對歐共體各國尤其是英國施加政治壓力,要求其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以保護德國境內森林,英國為了應對這種壓力所采取的限制燃煤量等措施促使了煤炭工業(yè)的收縮[3]78-174。迪耶特·希爾姆(Dieter Helm) 認為在1988年之前英國的能源戰(zhàn)略中幾乎不存在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后來在國際環(huán)境主義者和國際政治力量的壓力下開始有所轉變,這導致了英國煤炭工業(yè)大幅收縮[4]346-376。G·凱耶恩斯(G.Kearns)主要針對1990年英國政府關于環(huán)境問題的白皮書——《我們共同的遺產》,從道德、經濟和政治方面對撒切爾夫人時期的環(huán)境政策進行了評價,對政府在環(huán)境問題上遵循的非道德原則以及自愿原則和商業(yè)利益高于環(huán)境危機的原則表示質疑[5]。
中國學術界也有學者對此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討。高家偉對歐洲環(huán)境法分門別類地進行了詳細介紹[6]。蔡守秋主編的《歐盟環(huán)境政策法律研究》一書從多層面、多角度研究了歐盟與環(huán)境有關的組織機構、政策和行動規(guī)劃以及歐盟環(huán)境法的體系、原則、內容、特點,特別闡述了歐共體內部空氣污染、水污染、核污染等方面法規(guī)的制定和演變發(fā)展[7]。劉向陽《20世紀中期英國空氣污染治理的內在張力分析——環(huán)境、政治與利益博弈》一文指出,20世紀50年代英國政府治理空氣污染的措施引發(fā)了國內各階層的爭議,反映出英國在治理污染過程中存在各種利益沖突[8]。
上述研究成果從多個角度對20世紀后期英國煤炭工業(yè)與環(huán)境問題的關系進行了論述。但是,對于撒切爾夫人執(zhí)政時期英國能源政策與環(huán)境問題之間的關系,及其對英國煤炭工業(yè)產生的影響則缺乏考察,本文擬對此加以探討。
二戰(zhàn)后一段時期內,英國政府制定煤炭工業(yè)發(fā)展政策時并沒有考慮環(huán)境因素,對燃煤未加限制,煤炭消費量逐年增加。1946年英國國內消費煤炭1.864億噸,在經過1947年的小幅下降之后,從1948年開始煤炭消費量每年均在增加,到1955年上升到2.157億噸[9]。此后,煤炭消費一直在英國燃料消費結構中居首位。這帶來了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煤炭在燃燒過程中排放大量有毒濃煙,對人體健康、農業(yè)、社區(qū)環(huán)境、食物等均造成非常大的危害。為此,英國頒布《1956年空氣潔凈法案》,防范和控制燃煤引起的黑煙排放,對煤炭工業(yè)的第一輪收縮產生了較大影響。但是,當時人們對燃煤引起的環(huán)境污染的認識仍比較膚淺,并沒有認識到燃煤與酸雨和全球變暖之間存在關聯(lián)。英國的法案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在煤炭燃燒過程中排出廢物,如將廢物和廢水排入大海,廢氣則通過高煙囪排到歐洲大陸的一些國家?!?956年的空氣潔凈法案》第10條也只是對煙囪的高度作出了規(guī)定。英國還支持大量建設燃煤發(fā)電站。到1979年,煤炭幾乎提供了英國發(fā)電所需能源總量的80%。1981年英國能源環(huán)境委員會關于煤炭對環(huán)境影響的報告中,只提到煤炭的堆放、露天操作、新礦井對當?shù)丨h(huán)境的影響,以及由于開挖礦井而引起的地質下沉等問題,明確認為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沒有惡化環(huán)境質量;并且非??隙ǖ卣J為燃煤排放的氧化氮與環(huán)境污染之間不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3]77-78。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聯(lián)合國和歐共體開始關注酸雨與工業(yè)發(fā)展之間的關系問題,特別是歐共體其他成員國對二氧化硫排放與酸雨關系問題的關注促使英國開始慎重地對待這一問題。20世紀80年代初,在斯堪的納維亞地區(qū),酸雨被認為是森林遭摧毀和湖泊動物群生態(tài)平衡被破壞的主要原因之一,引發(fā)了強烈的政治抗議,迫使歐洲理事會將對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規(guī)定加入到歐洲燃煤電廠的指令中[4]346。1984 年,德國為了保護其境內的大面積森林,率先為燃煤發(fā)電站配裝了煤煙脫硫設備。英國煤炭的含硫量較高,英國政府因此受到來自共同體其他成員國較大的壓力。
英國強大的工會力量使政府未能對二氧化硫排放問題及時作出正面回應。英國煤礦工人工會在1984—1985年發(fā)動了長達一年的罷工運動,使英國政府無法進行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縮減規(guī)劃。罷工結束后,政府并沒有直接對發(fā)電站的煤炭使用量加以限制。僅1987年英國發(fā)電站就釋放了2.02億噸二氧化碳,是整個國家排放量的36%,其中大約32%的排放量來自中央電力發(fā)電站,工業(yè)部門的排放量占25%,運輸業(yè)占17%,家庭占15%;當年,英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球的3%,電力供應工業(yè)的二氧化碳排放大約占全球總量的1%[10]160。這引起歐共體在內的國際力量的特別關注。
1988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召開了關于大氣變化的世界大會,會議推動了英國政府正式考慮解決由燃煤引發(fā)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會議主要議題有:關注由人類活動所致的污染問題、無效和過度浪費的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及在許多地區(qū)快速增長的人口導致全球的氣候變暖和海平面上升的問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其他溫室效應氣體在大氣層的密度問題,臭氧層損耗與紫外線輻射等問題,并規(guī)定需要在全球削減5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才能使大氣層達到穩(wěn)定的狀態(tài),還要求到2005年首先減少20%的排放量[10]162-163。這些規(guī)定對含硫量較高的英國煤炭發(fā)展是不利的。如何應對這種國際挑戰(zhàn),關系到英國煤炭工業(yè)的發(fā)展走向。
面對各種國際組織和國際力量要求控制燃煤引起的環(huán)境污染的壓力,英國政府的燃煤戰(zhàn)略發(fā)生了較大轉變。英國政府從起初的不合作轉變?yōu)樵诒Wo本國能源戰(zhàn)略安全的基礎上對多倫多會議的內容持基本贊同的態(tài)度。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于1988年9月在英國皇家協(xié)會大會上發(fā)表演講,肯定了工業(yè)二氧化碳排放與“溫室效應”之間存在聯(lián)系,但強調工業(yè)二氧化碳不是導致“溫室效應”的唯一因素[11]640。她表示英國政府將遵循國際組織提出的降低工業(y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宗旨,但是在排放量和縮減內容上將嚴格遵守自己的“科學依據”。
英國還對由燃煤排放而引起的酸雨問題作出了回應。1988年,英國政府同意在1980年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其境內較大的燃煤電廠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并且計劃到1993年降低11%,到 1998年降低 40%,到 2003年降低60%[3]78。1989年英國電力法案第32條規(guī)定,應該加強運用非化石燃料資源發(fā)電;第33條規(guī)定對化石燃料發(fā)電廠實行一定的征稅措施[12]。英國1990年環(huán)境保護法案第3條款規(guī)定對多倫多會議的環(huán)境宗旨從法律上正式作出回應,對一定時期物質釋放的濃度、釋放量的標準進行限制,以降低對環(huán)境的污染[13]。
1989—1990年,英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控制污染的法案?!?989年控制煤煙污染法案》取消了家庭排放污染性煙塵的合法性,進一步加大了對工商業(yè)建筑釋放黑煙行為的打擊力度[14]; 《1989 年污染控制(補充)法案》嚴格控制交通運輸工具對環(huán)境的污染[15];《1989年天然氣法案》、《1990年環(huán)境保護法案》,嚴格控制特定工業(yè)和其他場所的廢物對大氣、土壤、河流、湖泊及海洋的污染[16]。這表明英國政府已經將治理燃煤引起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
根據上述法案政策,英國政府積極采取措施,解決燃煤導致的溫室效應和酸雨問題。首先,政府對能源消費結構進行了調整,加大了低硫、低氮燃料的使用量,降低了煤炭的使用量。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生產一度電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的比率為1:0.82:0.56。20世紀80年代中期,英國煤炭主要用于電力供應工業(yè),大約占電力燃料需求總量的75%;此后,英國政府逐漸加大了天然氣發(fā)電的發(fā)展步伐。到1988年天然氣提供了大約45%的非運輸最終能源消費量[10]33。1991年英國在北海海岸探測到了足夠用15年的大型天然氣田[17]12,英國進一步加大了天然氣在電力發(fā)電中的比例。此外,英國政府還加大了能源消費中石油的消費量。1986年英國石油消費量為6 620萬噸;1989年上升到6 950萬噸;1990 年達到7 130萬噸[17]6。
英國政府也加強了核能、風能、水能及其他能源的應用。多倫多會議之后,撒切爾夫人認為核能是代替煤炭的較現(xiàn)實的首選能量來源,因為“核能不產生二氧化碳,也不產生導致酸雨的氣體,是一個比煤炭干凈得多的能源資源”[11]640。鑒于此,撒切爾夫人執(zhí)政之初便開始了修建核電站的計劃。到20世紀80年代末,英國兩座較大的核電站——HEYSHAM II和TORNESS建成投入使用。1991年英國的核電站提供的能量相當于1 520萬噸石油,相比1981年增加了將近一倍;此時,英國14座核電站提供了總電力的21%,其中在1991—1992年蘇格蘭40%的電力供應由核電站承擔[17]6-33。此外,英國加大了再生性能源的開發(fā)速度,通過表1可以看出這種變化。
表1 英國對再生性能源研究和發(fā)展的資助情況(單位:百萬英鎊)
由表1看出,撒切爾政府在執(zhí)政之后加大了核能的資助力度。資助額從1979年的1.274億英鎊上升到1983年的2.148億英鎊,后來因為經濟蕭條以及核能自身無法克服的缺點而有所減少,但是總體上比1979年的資助額度大。對太陽能、潮汐能以及其他能源的資助額度在1988年之后開始穩(wěn)中有升。撒切爾夫人一度停止了對水力發(fā)電的資助,但是在1988年又將其提上了議事日程。1988年之后,再生性資源發(fā)電的開發(fā)在英國能源戰(zhàn)略中逐漸地占據了一定的比例。1990年再生性電力占總電力的1.8% ,到 2000 年達到 2.7% 。[4]353
其次,政府鼓勵通過提高燃料的燃燒效率來降低其對環(huán)境的污染。聯(lián)合循環(huán)燃氣渦輪技術大大地提高了燃氣發(fā)電的熱能效率。這一技術改良使燃氣發(fā)電的總熱能效率達到80%,與燃煤發(fā)電廠大約30—35%的熱能效率相比提高了一倍多。從環(huán)境角度來看,這種燃氣方法不排放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量僅相當于煤炭發(fā)電每單位排放量的一半,既降低了溫室效應的可能性,同時有效地防范了酸雨的產生。
英國電力公司為了遵守歐洲共同體關于較大燃煤電廠的指令,降低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在1989年為燃煤發(fā)電站配裝成本價為18億英鎊的120億瓦時的廢氣脫硫設備。中央電力委員會為了提高利用煤炭的熱能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也改進了煤炭的燃燒技術,如流化床燃燒和整合氣化聯(lián)合循環(huán)等,這種新技術比常規(guī)燃煤電廠減少將近 25%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10]95,168。
英國政府的環(huán)保政策對英國煤炭工業(yè)的發(fā)展走向產生了巨大影響。
首先,降低了煤炭工業(yè)在英國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天然氣、石油、核能和其他再生性能源在電力供應工業(yè)中的使用,使煤炭發(fā)電的比例日益縮小。多倫多會議后,英國煤炭消費量逐漸下降。1989/90年英國煤炭公司出售給電力公司的煤炭量大約為7 500萬噸,英國電力的78%由煤炭供應,1989年12月雙方的協(xié)定規(guī)定,1990/91年和1991/92年英國煤炭公司提供給發(fā)電站的煤炭最低量為7 000萬噸,1992/93年又下降到6 500萬噸[18]21。電力公司對煤炭的需求量在三年內降低了2 000萬噸。到1996年,在終端能源消費中天然氣的份額占35%,石油占42%,煤炭則僅占7%[19]。
其次,煤炭工業(yè)產量持續(xù)下降,礦井關閉持續(xù)進行,人員的轉移和下降不斷。如表2所示。
表2 1980年到1994年英國煤炭工業(yè)的產量、礦井、人力變化表
由表2看出,英國煤炭公司的礦井產量在1983—84年跌破 1億噸,降到9 040萬噸,1984—85年由于煤礦工人罷工,礦井產量只達到2 760萬噸,1985年到1988年底產量又有下降,1989年開始產量下降速度加快,1993年底到1994年初,產量只有4 270萬噸。與產量下降相伴而行的是礦井關閉數(shù)量的大幅增加:1981年初全國煤炭委員會控制的煤礦有211座,到1982年初已關閉了11座礦井,接下來的一年中關閉9座,1983年到1984年期間關閉21座,這也就是引起煤礦工人罷工的導火索;罷工期間,礦井關閉活動幾乎停止,但罷工結束后,礦井的關閉速度又一路上升,從1985年到1989年4年之內關閉了83座礦井;從1989年再到1994年私有化的開端,英國煤炭公司的礦井數(shù)僅剩17座;礦工人數(shù)的下降速度也是驚人
的,礦工人數(shù)從1981年年初的23萬人下降到
1985年年初的17萬多人,裁減了將近6萬人;
而從1985年年初到1989年礦工人數(shù)又下降了
9萬多;到1994年英國煤礦工人僅剩14 000人。工業(yè)發(fā)展與環(huán)境的關系自20世紀70年代起成為各國際組織關注的焦點。對于工業(yè)發(fā)達、煤炭資源豐富的英國而言,不僅本國環(huán)境受到燃煤引起的大氣污染和酸雨等問題的長期困擾,而且對鄰邦的環(huán)境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在國內外環(huán)保力量施壓之下,英國政府作出了積極回應,不僅改良了燃煤設備和技術,而且降低了燃煤量。政府借環(huán)保政策進一步縮減了煤炭工業(yè)的規(guī)模,并最終在1994年將煤炭工業(yè)從國有轉為私有。
[1]Denise Franklin,Neil Hawke,Mark Lowe,Kevin Dehaan.Pollution in the U.K.[M].London:Sweet and Maxwell,1995.
[2]William Ashworth,Mark Pegg.The History of the British Coal Industry,volume 5.1946—1982:The Nationalized Industry[M].Oxford,New York,Toronto:Clarendon Press,1986:247-248.
[3]M.J.Parker.Thatcherism and the Fall of Coal[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4]Dieter Helm.Energy,the State,and the Market:British Energy Policy since 1979[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5]G.Kearns.This Common Inheritance:Green Idealism Versus Tory Pragmatism[J].Journal of Biogeography,1991,Vol.18,No.4:363-370.
[6]高家偉.歐洲環(huán)境法[M].北京:工商出版社,2000.
[7]蔡守秋.歐盟環(huán)境政策法律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8]劉向陽.20世紀中期英國空氣污染治理的內在張力分析——環(huán)境、政治與利益博弈[J].史林,2010(3).
[9]Sir Guy Nott-Bower,R.H.Walkerdine.National Coal Board:The First Ten Years:A Review of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Nationalised Coal Mining Industry in Great Britain[M].London:the Colliery Guardian Company Limited,1956:36.
[10]Jane Roberts,David Elliott,Trevor Houghton.Privatising Electricity:the Politics of Power[M].London and New York:Belhaven Press,1991.
[11]Margaret Thatcher.The Downing Street Years[M].London: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93.
[12]Electricity Act 1989[EB/OL].[2011-03-06].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1989/29.
[13]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 1990(c.43)[EB/OL].[2011-03-06].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1990/43/enacted/data.pdf.
[14]Control of Smoke Pollution Act 1989[EB/OL].[2011-03-06].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1989/17/enacted/data.pdf.
[15]Control of Pollution(Amendment)Act 1989[EB/OL].[2011-03-06].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1989/14/enacted/data.pdf.
[16]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t 1990[EB/OL].[2011-03-06].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1990/43/enacted/data.pdf.
[17]Reference Services,Central Office of Information.Energy and Natural Resource[M].London:HMSO,1992.
[18]Stephen Fothergill,Stephen Witt.The Privatisation of British Coal:an Assessment of its Impacton Mining Areas[M].Barnsley:The Coalfield Communities Campaign,1990.
[19]《世界煤炭工業(yè)發(fā)展報告》課題組.英國煤炭工業(yè)[J].煤炭科學技術,1999(5).
K561.5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
A
1007-8444(2011)06-0747-05
2011-10-10
高麥愛(1974-),女,甘肅莊浪人,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英國史研究。
責任編輯:仇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