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財,楊 寧
(1.武警上海政治學院政治理論系,上海200435;2.南京政治學院軍隊政治理論教育一系,江蘇南京210003)
建黨90年來中國共產黨形象建設的歷史考察及經驗啟示
孟 財1,楊 寧2
(1.武警上海政治學院政治理論系,上海200435;2.南京政治學院軍隊政治理論教育一系,江蘇南京210003)
建黨90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重視加強形象建設,在不同歷史時期樹立了一脈相承又各具特色的光輝形象?;仡欀袊伯a黨90年來的形象建設歷程,在繼承和發(fā)展我黨形象建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成功經驗的同時,還應適應形勢任務的發(fā)展變化,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形象建設的形式和方法,進一步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始終保持黨的生機活力。
建黨90年;中國共產黨形象;歷史考察;經驗啟示;政黨公關
進入新世紀以來,伴隨社會轉型急劇加速、信息網絡高速發(fā)展、全球化和民主化浪潮的不斷推進,中國共產黨的政黨形象建設問題日益突出?;仡?0年來中國共產黨的形象建設歷程和經驗,加深對政黨形象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和把握,對于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中國共產黨形象建設,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一般意義上講,政黨形象就是指一個政黨在其黨內成員和社會公眾心目中的綜合印象和總體看法。它既是政黨執(zhí)政的合法性來源,也是構成政黨影響力的基本要素。良好的形象不僅能增強黨員對黨的認同感和忠誠度,而且還能提高社會公眾對黨的信任感和支持度,是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的重要抓手。自我黨成立以來,黨的歷屆中央領導集體,從理論和實踐上都沒有忽視政黨形象塑造的重要性,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在不同歷史時期樹立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政黨形象。毛澤東曾指出:“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來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1]江澤民同志也強調:“旗幟問題至關緊要。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形象”。[2]因此,本文從黨的指導思想入手,分析黨的形象建設的歷史軌跡。
我黨從建立之初就比較重視自身形象。在中共一大討論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綱領》中就明確規(guī)定了黨的名稱、性質和綱領,指出在國內“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由勞動階級重建國家,直至消滅階級差別;廢除資本私有制,沒收一切生產資料,如機器、土地、廠房、半成品等,歸社會所有”,在國際上則“聯(lián)合第三國際”。這就將我黨和當時中國社會的其他一切政黨、團體區(qū)別開來,并逐漸為全國人民所認知。而在其后28年的革命歷程中,黨帶領全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付出世所罕見的巨大犧牲,推翻了“三座大山”,最終把中國建設成為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利益為根本,勇于承擔中國革命的領導者角色,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光輝形象真正深入人心。而在解放戰(zhàn)爭勝利前夕的中共六屆七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首次正式提出了黨的形象問題,指出:“關于黨名,黨外許多人主張我們改,但改了一定不好,把自己的形象搞壞了”。[3]
建國初期,我黨帶領全國人民在百廢待興的基礎上,迅速恢復了生產,完善了各級黨政組織,穩(wěn)定了社會秩序,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從革命戰(zhàn)爭年代走出來的中國共產黨,初步經受住了和平年代執(zhí)政的考驗,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形象得到極大提升,對社會公眾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也空前增強。20世紀60年代開始,我們黨對當時社會發(fā)展階段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出現(xiàn)偏差,開展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使黨和國家的事業(yè)遭受了嚴重挫折,黨的形象建設受到不利影響。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吸收借鑒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政黨形象建設的經驗教訓基礎上,科學定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歷史方位和中國共產黨的核心任務,把實行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發(fā)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重塑我黨形象的根本,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改革開放政策不變,幾十年不變,一直要講到底”。[4]在著名的南方談話中,他又深刻地指出:“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fā)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只有堅持這條路線,人民才會相信你,擁護你”。[4]鄧小平同志很重視加強領導人形象建設,曾專門對江澤民等中央領導同志講:“中國一定要有一個具有改革開放形象的領導集體,這點請你們注意”,[4]“組成具有改革開放形象的中央領導班子,使人民放心。這是取信于民的第一條”,[4]“一個是現(xiàn)在要用人們公認的改革者,再一個是新的領導機構應該做幾件改革開放的事情給大家看。三個月內,半年內,形象就可以樹立起來了”。[4]同時,鄧小平同志也非常關注政黨自身建設,多次批評嚴重影響黨和政府形象的官僚主義和貪污腐敗現(xiàn)象,并嚴肅指出:“我們要反對腐敗,搞廉潔政治。不是搞一天兩天、一月兩月,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我們前進的步伐會更穩(wěn)健,更扎實,更快。我很相信這一點”。[4]在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正確領導下,我國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黨在群眾中改革開放領導者的美好新形象得以樹立,成為黨和群眾情感聯(lián)系的紐帶,也為以后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礎,對我國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5]
伴隨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逐步確立,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準確把握時代特點和黨的任務,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我們黨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政權并長期執(zhí)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號召全黨要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tài),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新境界;要堅持把發(fā)展作為黨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開創(chuàng)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局面;要妥善處理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把一切積極因素充分調動和凝聚起來;要以改革的精神推進黨的建設,不斷為黨的肌體注入新活力。同時,我們黨還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三講”教育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為抓手,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zhí)政方式,不斷提高黨員領導干部的黨性修養(yǎng),以求進一步塑造黨的良好形象,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特別是針對與黨的形象聯(lián)系最為密切的黨的作風建設問題,江澤民同志給予了極大關注,強調指出:“黨的作風,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命”。[6]這些思想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和毛澤東、鄧小平關于黨的形象建設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地豐富和發(fā)展,對塑造新世紀黨的良好形象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科學發(fā)展觀這一重大戰(zhàn)略思想,在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我們黨繼續(xù)堅持發(fā)展是黨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帶領廣大人民群眾經受各種困難挑戰(zhàn),推動經濟長期健康快速發(fā)展,實現(xiàn)了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用實實在在的執(zhí)政成果贏得群眾的信賴。同時,明確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按照“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要求,切實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黨內建設上,胡錦濤同志強調,要以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加強黨執(zhí)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核心的光輝形象。在全黨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和創(chuàng)先爭優(yōu)等一系列活動,提升領導干部黨性修養(yǎng)和領導水平,樹立先鋒模范形象;健全黨內民主集中制,加強高素質黨員隊伍培養(yǎng),發(fā)揮黨員積極性,提高各級黨組織建設的質量和活力,樹立堅強戰(zhàn)斗堡壘形象;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加強全黨同志的作風建設,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通過全黨同志的共同努力,真正把黨建設和塑造成為“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求真務實、改革創(chuàng)新,艱苦奮斗、清正廉潔,富有活力、團結和諧的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7]只有樹立起這樣一個形象,我們黨才能夠帶領全國人民實現(xiàn)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回望中國共產黨形象建設的90年,就是要總結經驗、把握規(guī)律、獲得啟示,不斷提高黨的形象建設水平,為推動黨和人民事業(yè)取得新的更大勝利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回顧中國共產黨走過的90年風雨歷程,不論是革命戰(zhàn)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黨之所以都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信賴和支持,戰(zhàn)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黨始終把維護人民利益作為自己的價值追求,與廣大人民群眾血肉相連、休戚與共。從黨誕生之日起,就在黨章中明確規(guī)定,要把謀求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徹底解放作為奮斗目標。在為人民群眾和中華民族利益不懈奮斗的過程中,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懷著對全國人民深厚的感情,明確提出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全黨的根本宗旨和價值追求,我們黨也以時時處處親民愛民的實際行動,在人民群眾中樹立了光輝的形象。改革開放以來,適應新的形勢任務要求,鄧小平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全黨工作衡量標準,這是對毛澤東為人民服務思想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贏得了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時期,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進一步提出了“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思想,并在黨章中明確規(guī)定“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進一步塑造了全民政黨形象。進入新世紀后,胡錦濤同志則鄭重提出了“以人為本”的重要思想,反復強調:“要為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努力,不斷把人民群眾的利益維護好、實現(xiàn)好、發(fā)展好”。[8]同時還指出:“不論我們黨取得什么樣的成就,都必須長期堅持艱苦奮斗,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色和宗旨,不斷維護和實現(xiàn)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樣我們黨才能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始終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始終立于不敗之地”。[8]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不僅從理論層面闡明了黨同人民群眾之間的血肉聯(lián)系,表明我們黨對自身宗旨的把握達到了新高度,還用實際行動在世人面前展現(xiàn)出了“親民”、“愛民”的新形象,贏得了全國人民的普遍認同和廣泛贊譽。
現(xiàn)代政黨理論認為,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能力既是執(zhí)政黨執(zhí)政合法性的主要來源,也是執(zhí)政績效的核心內容。我黨成立伊始就把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與代表廣大人民利益統(tǒng)一起來,為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而不懈努力。革命戰(zhàn)爭年代,毛澤東同志先后采取了平分田地、發(fā)行公債、發(fā)展貿易、開展大生產運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鞏固了革命根據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建國初期,毛澤東同志又幾次提出要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并提出要擺脫蘇聯(lián)模式,找到適合中國的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路。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經過兩個五年計劃,我國國民經濟就得以迅速恢復并取得了輝煌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較大提高。上世紀60年代后,由于黨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規(guī)律認識不足以及受階級斗爭擴大化的影響,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定的波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同志再次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明確提出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并強調“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fā)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9]通過改革開放政策的順利實行,全社會的生產活力得到極大釋放,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繼續(xù)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強調全黨要“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方向”,推動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釋放,到上世紀末,我國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基本實現(xiàn)。進入新世紀,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新的形勢任務要求,繼承和創(chuàng)新了三代領導集體關于發(fā)展的思想,系統(tǒng)地提出了科學發(fā)展觀重要思想,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奮斗目標,推動了經濟社會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進一步塑造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領導者的光輝形象,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和支持。
從哲學角度講,形象是一個由內而外的主觀性概念,既需要形象主體外在的表現(xiàn),還需要其自身過硬素質的支撐。歷史和現(xiàn)實也告訴我們,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黨的建設,并根據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不斷豐富和發(fā)展黨的建設理論,為黨的形象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是中國共產黨黨建理論和實踐的開創(chuàng)者和探索者。在建黨初期,第一代領導集體對革命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建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進行探索,通過重點從思想上建黨,不斷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等措施,確保了黨在極端困難情況下思想、政治、組織上的完全鞏固,樹立了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中流砥柱的形象。建國后,毛澤東和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開始探索執(zhí)政條件下黨的建設理論,并取得初步成果,但由于黨在指導思想上逐漸出現(xiàn)偏差,未能順利實現(xiàn)從革命黨到執(zhí)政黨的轉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順應時代發(fā)展要求,對黨的指導思想進行了全面的撥亂反正,將黨的政治、思想、組織路線恢復到正確軌道上來,提出了把黨建設成為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堅強核心的任務,并明確提出要改善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制度建設,提高黨的領導能力,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把執(zhí)政黨的建設推進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也初步樹立了我黨作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領導核心的形象。在第二代領導集體探索成果的基礎上,順應時代變化,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深化了執(zhí)政黨建設理論的一系列認識,提出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加強黨的全面建設,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zhí)政水平,始終保持黨領導人民進行現(xiàn)代化建設的先進性形象。進入新世紀,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針對執(zhí)政黨建設面臨的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全面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從黨的執(zhí)政理念、執(zhí)政基礎、執(zhí)政方略、執(zhí)政機制、執(zhí)政方式、執(zhí)政資源和執(zhí)政環(huán)境等方面,不斷完善黨的執(zhí)政理論體系,使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路徑更加清晰,進一步鞏固了黨的執(zhí)政地位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領導核心的光輝形象。
建黨90年來,中國共產黨以無可爭辯的豐功偉績樹立了光輝的形象,也積累了政黨形象建設的豐富經驗。當然,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公民社會的迅速崛起,黨的形象建設也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因此,適應形勢任務要求,在繼續(xù)保持和發(fā)揚我黨形象建設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基礎上,要在黨的形象建設方面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深化政黨服務理念,增強政黨公關意識,發(fā)揮現(xiàn)代媒體作用,全面提高政黨公關能力,把政黨形象建設推進一個新高度。
為民服務理念,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宗旨和追求,也是中國共產黨形象建設的靈魂和基石。正是由于我們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法寶”,才贏得了人民的衷心擁護,實現(xiàn)了革命和建設的雙重勝利。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60多年來,伴隨著執(zhí)政經驗和執(zhí)政能力的不斷提高,為民服務本領也在不斷增強。但從蘇聯(lián)解體的深刻教訓和我國目前面臨的形勢來看,長期執(zhí)政也可能帶來黨員領導干部思想上的麻痹和為民服務理念的淡化,導致以權謀私、貪污腐敗等現(xiàn)象增多,嚴重損害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危及黨的執(zhí)政基礎。因此,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發(fā)展變化,要維護和不斷提升我們黨的光輝形象,首先必須堅持不懈地對黨員進行地位觀、利益觀、權力觀教育,不斷增強黨員的黨性修養(yǎng),強化黨章意識,牢記黨的宗旨,在思想上樹立拒腐防變和執(zhí)政為民的理念。其次,發(fā)揚我黨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鼓勵群眾對黨員和黨組織進行監(jiān)督,建立完善各級黨員干部為民服務機制,以黨員干部的實際行動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再次,加強民主、法治和監(jiān)督體系建設,形成有效的權力制約機制。從國際和國內歷史經驗來看,這不僅是遏制腐敗的有效途徑,也是黨取信于民,贏得民眾支持,樹立良好形象的重要手段。
政黨公關是指政黨運用各種傳播和溝通手段,增進社會公眾對本黨及所實行政策的了解和支持,塑造政黨良好形象的社會活動。而政黨公關意識作為一種深層次的思想理念,引導著政黨公共關系行為,是塑造和維護政黨形象的基礎。強化政黨公關意識,首先要提高黨員領導干部的政治素質和公關意識?!邦I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在群眾中樹立什么形象,有重要的導向作用”。[10]因此,要通過學習教育等多種形式,進一步提升他們?yōu)槿嗣穹盏恼嗡仞B(yǎng),提高他們協(xié)調公共關系的能力水平,既要做好黨員和群眾公認的楷模,又能達到與下級干部間的相互融合、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同時能正確處理與群眾的關系。其次,優(yōu)化黨員個人形象,實行“全員公關”。要在全體黨員中樹立起全員公關的意識,明確自己的言行代表著黨的意志和傾向,自己的形象代表著黨的形象,作為一名黨員就有義務做到言行一致,時時、事事、處處自覺維護黨的形象。再次,要重視專業(yè)公關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我們黨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一直有著重視公關和重視思想宣傳工作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國博雅公關公司總裁就曾贊揚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領袖們是精明的公共關系實踐家。面對形勢任務的發(fā)展需要,我們黨應在提升素質的基礎上,抓緊培養(yǎng)黨內專業(yè)的公關人才,探索建立專門的公關機構,讓他們在理論傳播、政策宣講、民意調查、媒體溝通等工作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溝通協(xié)商是公共關系的核心,也是政黨形象建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通過有效的溝通,不僅可以緩解各種矛盾,增強社會和諧,還可以獲得民眾的信任和認可,增強政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加強新時期黨的形象建設,關鍵要進一步完善溝通機制。要充分發(fā)揮黨員、基層黨組織和黨代表在溝通民眾中的基礎性作用,積極探索搭建民眾與黨組織,黨內成員與黨組織的溝通渠道。要建立完善如黨務公開制、黨委新聞發(fā)言人制、黨員責任區(qū)制、接待日制等各種聯(lián)系渠道,聽取人民群眾的呼聲和意見,接受人民群眾對黨的各項工作的監(jiān)督,了解其對黨的形象的看法,并以此作為改善自身形象的主要依據。要充分發(fā)揮人民政協(xié)、政策聽證會等體制內溝通渠道的作用,加強政治協(xié)商的法制化建設,提高與各民主黨派的聯(lián)系和溝通水平。要探索構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黨與社團組織協(xié)商對話機制,積極回應各民主黨派和社團組織的利益訴求,使執(zhí)政黨形象以及方針、政策及時在各黨派和社會公眾中得到理解和接受,并及時反饋信息得以改善和協(xié)調。同時,應當開展主動公關活動,加強與不同國家政黨間的黨際交流,宣傳政黨的執(zhí)政理念,吸收先進的執(zhí)政經驗,修正滯后的執(zhí)政理念。通過交流,擴大影響,發(fā)展穩(wěn)定的國際政治環(huán)境,使政黨聲譽不斷提高,民眾對政黨的信念更加堅定。
伴隨傳媒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現(xiàn)代大眾傳媒系統(tǒng)成為社會生活中信息溝通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公共關系和政黨形象塑造中發(fā)揮著巨大作用,成為政黨形象塑造的重要抓手。媒體傳遞的信息,不僅影響民眾對黨的認識,而且影響黨對社情民意的把握和對社會形勢的判斷和決策。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必須充分發(fā)揮媒體的雙重屬性。一方面,要堅持和完善黨管媒體的原則,把新聞媒體作為政黨形象塑造的重要渠道,引導各媒體積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宣傳先進典型和英模人物,發(fā)揮黨的喉舌作用。另一方面,要尊重新聞媒介的獨立地位,充分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作用,傳遞社情民意,提高公眾對媒體和政黨的心理認同。同時,要適應信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充分發(fā)揮互聯(lián)網在溝通民眾中的獨特優(yōu)勢。黨員領導干部都應學習并提高利用網絡開展與民眾溝通的能力,建立和完善各級黨組織的新聞網站和網頁。不僅要注重使用網絡及時公布黨的政策信息,宣傳黨在新時期涌現(xiàn)出來的先進典型,搞好正面公關,還要通過設立各種形式的網絡在線互動平臺,廣泛收集民意,征求建議主張,積極做出回應,提高人民滿意度。
[1]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554.
[2]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
[3]毛澤東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89.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6,370-371,318,298,300,327.
[5]詹文都.簡論鄧小平的形象建設思想[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1,(3).
[6]江澤民.論黨的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519.
[7]胡錦濤.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文件匯編[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8.
[8]胡錦濤.堅持發(fā)揚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努力實現(xiàn)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N].人民日報,2003-01-03.
[9]鄧小平文選: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14.
[10]江澤民同志理論論述大事紀要[Z].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925.
Review of the Image Building of CPC in Its 90-year History
MENG Cai1,YANG Ning2
(1.Political Theory Dept.,Shanghai Political Science Institute of A rmed Police,Shanghai,200435,China;2.No.1Dept.of Military Political Education,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Nanjin,Jiangsu,210003,China)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been focusing on image building in its 90-year history and has portrayed brilliant images in different periods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derived from the same origin.A historical retrospect shows that image building should not only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fine traditions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but also be adaptive to new situations and tasks,and continuously innovate the ways and methods so as to improve the Party’s governing capacity,consolidate its ruling status and maintain its vital force throughout.
90-year history of CPC;image of CPC;historical review;experience;public relations of a political party
D26
A
1009-3311(2011)04-0015-05
2011-06-07
孟財(1985—),男,山東新泰人,武警上海政治學院政治理論系,在讀碩士。
[責任編校: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