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霞 王 蕾 田 毅 許鄭林
免疫學因概念多、內容抽象、邏輯推理性強等特點,成為醫(yī)學生尤其是高職高專類醫(yī)學生難學的課程之一。因此,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免疫學教學質量,是一個非常值得探求的問題。筆者在幾年免疫學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在如今新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的新形勢下,針對高職高專類醫(yī)學生,醫(yī)學免疫學教學仍應采取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法,但應將啟發(fā)式教學貫穿始終,其次根據(jù)不同內容適當采取其他教學方法如問題式教學、對比式教學、總結式教學、多媒體教學等豐富教學形式,效果較好。
所謂啟發(fā)式教學是指能指導、引導、啟示、激發(fā)學生自覺地、積極地學習和思考及主動實踐的教學[1]。它是一種教學思想,一種教學理念[2]。啟發(fā)式教學可以使課堂變得雙向互動,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有些老師認為,多提問題就是啟發(fā)式教學,這是一種誤解。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其貫徹于教師課堂設計、課堂講解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即每次課的導語、課堂教學程序的設計、結束語等都應具有啟發(fā)性。
如講“超敏反應”時,可以這樣導入:“事物都有兩面性,戰(zhàn)爭雙方不可能單方受損,那么免疫應答在清除抗原、保衛(wèi)機體的同時,會造成機體怎樣的損傷呢?”。從而引起學生思考,打開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思維方向獲取新知。然后在學習Ⅰ型超敏反應時,以學生熟悉的“青霉素過敏”為例,展示一個相關案例,并提出以下問題:“青霉素過敏患者有何臨床表現(xiàn)?為何會出現(xiàn)這些表現(xiàn)?青霉素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什么?皮試陰性就可以放心使用嗎?”等。通過案例和問題將所要學習的有關內容融入其中。在這部分內容中,發(fā)生機制是難點,充分利用圖示、動畫等促進學生理解,其他內容可以討論完成。之后舉一反三,讓學生自學其他Ⅰ型超敏反應過敏原和相應疾病,進一步理解發(fā)生機制。最后結束時,留下“對于相同的過敏原,為何有的人過敏,有的人不過敏呢?”提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課下參閱資料,進一步深入理解Ⅰ型超敏反應。這使學生一直處于積極的思維和主動的參與之中,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需要在眾多的教學方法中,選擇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一種或多種方法來支持教學工作。在免疫學教學實踐中,筆者將多種教學方法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主要有以下幾種:
1.問題式教學。指教師利用問題來有效地引導并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做進一步深入思考。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將這句話用于教學可以理解為設問優(yōu)于單純作答[3]。如在講免疫3大功能時,不是平鋪直敘,直接告訴學生免疫的三大功能是什么?各有何表現(xiàn)?而是首先提出3個問題:①人死后尸體為什么會腐爛?②我們每個人體內是否都產(chǎn)生癌細胞,為什么有的人得癌癥,有的人不得癌癥?③人體每天產(chǎn)生的衰老、死亡的細胞到哪里去了?使學生產(chǎn)生疑問,開始思考。此時可先讓學生回答,然后再因勢利導,一一分析。這樣,學生勢必興趣盎然地聽課,深刻理解相關內容。
2.對比式教學。對比是認識事物本質,把握事物特征的重要手段。通過對易于混淆的內容加以對比,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區(qū)別的基礎上掌握新知識,還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加深對原有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教學過程中如果我們教師能恰當引導學生對某些內容進行聯(lián)系和比較,可以加深學生理解并靈活有效地學習《醫(yī)學免疫學》知識,達到掌握和鞏固的目的。比如,從“抗體”的概念可以總結出“抗體是免疫球蛋白”,但“抗體”和“免疫球蛋白”是否完全等同呢?這時可以通過啟發(fā)引導學生從幾個方面將二者對比,理解它們的異同,從而掌握新知。再如將“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對比、細胞免疫效應和體液免疫效應對比、人工自動免疫與人工被動免疫對比”等。通過對比達到使學生加深對類似事物對比理解的教學目的,并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3.總結式教學。歸納總結,可使混雜的內容形成一定的規(guī)范化,有利于學生分清知識的層次,明確重點,加強知識點記憶及知識系統(tǒng)化理解的能力。醫(yī)學免疫學細節(jié)內容較多,一開始就胡子眉毛一把抓的話,學生會感到一頭霧水、不分主次。所以,必須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學習,先了解該學科的主干,再認識其樹枝,最后才去了解其樹葉(細枝末節(jié)的內容如果學生理解困難可先略去)。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將各部分的主要內容經(jīng)過提煉和總結后介紹給學生,或引導學生自己去歸納總結。尤其是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及適應性免疫應答這些章節(jié),內容繁瑣,細枝末節(jié)的內容較多。在教學時對于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主要總結出免疫器官的分類、組成和功能,重要的免疫細胞的功能,T、B淋巴細胞主要或特有的表面標志及其作用等要求學生理解和掌握,而關于免疫器官的結構、免疫細胞的分化發(fā)育可略講或不講;適應性免疫應答重點學習其基本過程(具體過程可先略去),總結成圖,并將前面所學抗體、補體、免疫細胞等在應答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在此互相聯(lián)系到一起,讓學生看到免疫學內容的網(wǎng)絡化、系統(tǒng)性和相關間聯(lián)系的密切性,進一步留下整體印象。這樣通過總結,既把教材中繁鎖的內容簡單化;零散的內容系統(tǒng)化;雜亂的內容有序化,同時也可以鍛煉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4.多媒體教學。指大力挖掘多媒體教學的形象直觀,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主要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錄音、投影、圖表,尤其是近些年廣泛采用的課件,表現(xiàn)力極強,集文字、圖形、圖像、視頻、音頻等于一身,為教學提供了逼真的表現(xiàn)效果。但合理地制作和運用多媒體課件,與現(xiàn)代醫(yī)學教育的啟發(fā)、誘導式教學相結合,要求教師本身對所講內容要充分理解,掌握多媒體課件制作的技巧。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掌握一些具體的方法,如逐步出現(xiàn)、適當修飾、利用超級鏈接、合理插入圖片等。這樣才能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啟發(fā)和誘導學生按教師的思路理解教學內容。免疫學知識較抽象,學生反映難理解。為此,我們設計了整套教學課件,對難以理解的一些過程還設計了動畫,如“抗原的特性、補體激活過程、超敏反應機制、免疫應答過程”等。以動畫的形式,將上述過程演示于屏幕上,學生可以通過觀看動態(tài)畫面,增強對教學內容的形象化理解,提高教學效果。
總之,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使學生不再覺得免疫學枯燥難懂。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計劃、有目的、有意識地來合理選擇和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將傳統(tǒng)方法與現(xiàn)代手段相結合,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和長處,以適應學生的學習特點,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
1 忽江華.淺論啟發(fā)式教學.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J],2009,27 (1):15-17
2 烏蘭,王金花.啟發(fā)式教學古今內涵辨析[J].教育探索,2008(1): 15-16
3 趙瑾,陳前芬,張敏,等.啟發(fā)式教學在病理生理學教學中的運用[J].實用全科醫(yī)學,2008,6(6):605-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