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莎,藍云曦,佘洪
體育人物的刻板印象及變化探析
——以《中國體育報》為例
黎莎1,藍云曦2,佘洪3
以《中國體育報》為研究樣本,從新聞敘事的角度,分析近年來體育人物的刻板印象及變化。這樣的認知結(jié)果,有利于宣傳體育與傳播體育精神,有利于社會成員認識與評價當代體育與體育人物,有利于督促體育人物群體自覺維護其良好的一面而更加自律。
體育人物;刻板印象;變化
“刻板印象”,又譯刻板形象,是由美國新聞評論家沃爾特·李普曼在《輿論學(xué)》中率先提出的。他認為刻板印象即是人們對于某一事物相對固定的看法,或稱“預(yù)先概念”,它對個體認識人與事的影響很大,往往成為人們判斷事物的先入為主的概念,它并不表現(xiàn)群體或社區(qū)成員之間的差異和多樣性,反而將重點放在寬泛的相似性和相同特征上。從符號學(xué)的角度看,刻板印象即是通過選擇而建構(gòu)的簡化且泛化的符號,運用這些符號來區(qū)分社會群體或是群體中的某些個體。
從刻板印象理論上講,刻板印象是很難隨著現(xiàn)實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的,但我國近三十多年來,在物質(zhì)與精神方面所發(fā)生的顛覆性變化的社會背景,為對某一群體刻板印象的變化提供了可能。從刻板印象的積極因素方面看,刻板印象具有指導(dǎo)整個群體,乃至于群體成員的信息加工的預(yù)期功能。因此,主動探討當代體育人物(主要指參與競技運動的選手)的刻板印象及變化,主動明確當代體育人物刻板印象的符號,有利于宣傳體育與傳播體育精神,對社會成員認識與評價當代體育與體育人物,對督促體育人物群體自覺維護其良好的一面,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通常通過兩種途徑獲得對某類人群的刻板印象。一種是我們直接與某種人接觸,然后將這些人的特征加以概括和固定化。比如從生活中可以直接獲得關(guān)于老干部、工人、教師、知識分子、商販的印象。另一種是通過間接材料來獲得的,如他人的介紹、大眾媒介的描述(尤其是在不可能實際接觸到各種類型的人的時,人們將更加依賴大眾媒介的描述)。事實上在現(xiàn)代社會中,由于大眾媒介的便捷性、廣泛性以及與受眾接觸的頻繁性,大眾媒介已經(jīng)為我們塑造了大量的社會群體的刻板印象。因此觀察新聞作品,從新聞敘事學(xué)的角度分析與歸納媒介對某類人物的評價詞,是獲得對某類群體刻板印象的有效途徑之一。
本文通過查閱《中國體育報》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2000年悉尼奧運會、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的體育人物報道(選取奧運會時期對體育人物的報道,是因為奧運會期間對體育人物的報道最為集中),在每屆報道中隨機選取10篇針對國內(nèi)外體育人物的評論或通訊(這兩種體裁有更多直接涉及體育人物形象的評價詞),總計40篇,對這些文本進行敘事的選詞整理與文本閱讀,經(jīng)分析與概括,歸納出4類當代體育人物的刻板印象。
在這40篇與人物形象有關(guān)的報道中,關(guān)涉度最高的形象評價詞是“爭強好勝堅強不屈”。與之有關(guān)的字、詞及話語有:拼、要強、不屈、霸氣、實力、堅韌、忍耐、堅強、堅持、拼搏、拼勁、頑強、不低頭、太棒了、迎難而上、義無反顧、默默奮斗、永不放棄、重新站起來等,在抽樣的40篇文章中,有64處提及上述詞語。
從這些字詞句中可見,體育人物給予外界最大的印象是堅強,面對困難不低頭,敢于打硬仗,抗壓能力強,有一種不屈不服的“硬漢”精神。運動員在體育運動生涯中會碰到很多的困難與挑戰(zhàn),包括身體上的傷病、生活上的單調(diào)、對手的強大,甚至長期遠離家人親人的寂寞等,面對這些不可避免的壓力,運動員們往往都表現(xiàn)出不屈的精神。
如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已經(jīng)連續(xù)4次參加奧運會,并連續(xù)4次獲得冠軍的英國賽艇選手雷德格雷,當時他身患糖尿病且已經(jīng)38歲了,對于這項不僅需要技術(shù)還需要體力的賽艇比賽,他的情況是很難再次獲獎的,但就在這種條件下,他經(jīng)過刻苦的訓(xùn)練最終再獲冠軍。在他身上充分體現(xiàn)出運動員們堅強不屈、爭強好勝的人物形象。
隨著悉尼奧運會的臨近,雷德格雷夫又坐不住了,再次走進了訓(xùn)練館。然而就在這時他被查出患有糖尿病,這意味著他每天要打很多針,他拒絕了。他說:“生命如此短暫,我怎么能這樣浪費生命呢?”
悉尼奧運會前,雷德格雷夫每天同隊友們一起在訓(xùn)練館的訓(xùn)練器上練6000 m,這對38歲的雷德格雷夫來說非常吃力,但雷德格雷夫從不向隊友示弱,到達悉尼后,面對人們的疑問,曾9次奪得世界賽艇錦標賽冠軍的雷德格雷夫說:“我現(xiàn)在感覺不是同亞特蘭大奧運會時一樣好,而是比那時還好,因為我在心理上比那時更堅強。”[1]
奧運會是全世界最高水平的綜合性競技運動比賽,面對這種高水平、強競爭性的比賽,必然要求參賽者賽前訓(xùn)練的高強度、高質(zhì)量,才能最終站上奧運領(lǐng)獎臺??上攵谶x手們獲獎的背后,是他們默默而長期的巨大付出。同時競技比賽的結(jié)果是很難預(yù)測的,在比賽過程中有很多不可預(yù)知的偶然因素發(fā)生,如氣候的變化、心理因素的變化、傷害事故的發(fā)生等,這都要求參賽者要具有一種壓不倒、打不垮的意志品質(zhì)。正是這種特殊的運動生涯與生活經(jīng)歷,造就了他們給外界最大的刻板印象:堅強不屈且好勝爭強。
運動員給予外界的第二個刻板印象是積極樂觀且勇于向上。與之有關(guān)的字詞句有:積極、樂觀、陽光、輕松、夢想、勇奪、坦然、奮斗、勇敢、自信、有信心、有士氣、不滿現(xiàn)狀、相信自己、躊躇滿志、充滿信心、不懈努力、奮發(fā)向上、從沒覺得自己不行等等。在抽樣的40篇文章中,有52處提及上述詞語。
體育人物的這種形象與奧林匹克格言:更高、更快、更強的格言相吻合,這一格言的本質(zhì)在于:永不言??!永爭第一!這一形象也恰當?shù)伢w現(xiàn)了奧林匹克格言的本質(zhì)。運動場上沒有永遠的勝者,冠軍也只有一個,但他們不能因此而放棄努力。很多時候特別是集體運動項目,運動員們的目標并不就是冠軍,他們追求的是一個過程,一種精神,其中重要的精神之一就是:積極樂觀、勇于向上。
如《黃珊汕:把夢想帶到雅典》一文就有符合這一形象的文字。蹦床隊總教練、黃珊燦的教練卓賢麟也表示:“相比國外,我們也許還存在很多弱點和不足。但這并不表明我們沒有信心、只不過悄悄把奪金夢想放在心里罷了。”
中國蹦床隊深藏的那枚“希望之星”就是18歲的女孩兒黃珊燦。卓賢麟說:“她在網(wǎng)上極有天分,動作協(xié)調(diào)輕松。如果能調(diào)節(jié)到最好水平她拿金牌都沒有問題的。”[2]
所有體育人物都具有突出的集體代表性,要么代表某企業(yè)、要么代表某俱樂部、要么代表某省市,而奧運會上的運動員都代表國家。這一特殊身份和使命,要求他們必須奮力拼搏取得佳績,為己為國爭光添彩。
在競技運動項目中集體項目占很大的比例。集體項目不但要求每個隊員有過硬的技術(shù),但更多的則是比配合、比默契、比團結(jié)、比整體。作為集體項目的一份子,必須具備為集體爭光的良好心態(tài),要有團結(jié)一致的心態(tài)和高度責任感的精神品質(zhì)。
體育人物的身份特征及職業(yè)道德,促使體育人物具有“榮譽感強且責任心重”的形象特征。在搜索評價詞來歸納體育人物印象發(fā)現(xiàn):榮譽、榮耀、責任、突破、自責、慚愧、團結(jié)、檢討、不放棄、凝聚力、不甘心、抗在肩上、我還會再來、對不起教練、謝謝國家對我的培養(yǎng)等,在隨機抽樣的40篇文章中有40處被提及,居于刻板印象排序第3位。
如果說體育人物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活波開朗且隨和易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但前文已經(jīng)闡述過,刻板印象是指人們所共有的關(guān)于某個群體或種類的人的看法,它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名詞化”。“通過對一個群體的某一特征的無限擴大化,使之固定為一個群體的代名詞和象征符號,并成為人們判斷一個群體的迅速而簡單的判斷標準。其操作方法往往是忽略個體間的差別,而夸大群體的相同點?!盵3]因此,雖然不是所有的體育人物是活波開朗的,但這并不影響外界對他們這一群體有這樣的刻板印象。在隨機抽取的40篇文章中,緊接在“榮譽感與責任心強”之后的就是這一印象。試看這些詞句:活波、好動、爽快、直爽、隨和、簡單、質(zhì)樸、豪爽、謙遜、真誠、愛笑、低調(diào)、很配合、溫文爾雅、一臉高興、愛開玩笑、激情澎湃、始終面帶微笑等。
從對《中國體育報》2008北京奧運體育人物報道的抽樣來看,雖然這一時期所報道的體育人物,仍能較集中與突出地看到上述當代體育人物的“刻板印象”,但仔細分析敘事的相關(guān)詞語和具體文本,還能明顯地看到一些新的報道與評價體育人物的視角。它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不能不承認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媒體對體育人物的報道賦予了較多的政治意義。1984年中央電視臺奧運報道團曾明確提出“我們的報道方針,就是要大力宣傳中國體育健兒在奧運賽場上奮勇拼搏、為國爭光的英雄事跡,達到激發(fā)全國人民愛國主義熱情的目的。”[4]當時爭金奪銀的奧運獲獎選手,被作為民族的英雄與榜樣樹立起來。既然是英雄與榜樣,在報道中就不容有瑕疵和缺點,對他們報道的詞語都避諱個性和不足。但2008年北京奧運期間,《中國體育報》在這方面顯現(xiàn)出不同。報道中對摘金奪銀的選手依然尊敬,依然視為國家的功臣。但他們已經(jīng)回歸凡人,對他們的敘述與評價,并非是高高在上不近人情,完美無缺,而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現(xiàn)實中的人。以往“高大全”式的偶像型的體育人物,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比如在寫中國舉重隊員張湘祥時,“他其實是一個不錯的隊員,就是‘太’嬌氣,再加上心里有陰影,所以成績一直出不來?!盵4]
又比如在寫中國網(wǎng)球選手李娜時甚至直接說“她是一個不好采訪的選手,你要是對網(wǎng)球稍稍外行,提問就有可能遭到反問。”[5]
再如對中國運動員在賽場上展現(xiàn)自己的愛情的報道,成了北京奧運會媒體聚焦并放大的重點,也以此張揚了運動員鮮明的個性。如楊威奪冠后,對著鏡頭喊:“我想你!”于是,有了媒體“金牌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的報道。王楠打完最后一個球,含淚跑向老公。沙灘女排的田佳走出賽場,面對手拿玫瑰的男友,立即相擁深吻。還有張寧和老公的默契,林丹和謝杏方的相互鼓勵,王敬之和譚雪共同面對失意,皮劃艇外教馬克和中國愛人的慶功親吻,林丹與謝杏芳的愛情故事的廣為流傳。
上述這樣的對體育人物的敘事在報道中處處可見,反倒讓人感到所報道的運動選手真實可信、有個性且視角多元豐富,耐讀。凡是人都會有缺點和個性,如果報道出來的體育人物都是千篇一律的刻板印象,而沒有自己的個性,沒有一點瑕疵,就有失真實了??梢哉f2008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體育報》的體育人物報道,是把體育人物由神還原為人的報道過程,也正是這一過程豐富了體育人物的刻板印象。
如前所述,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奧運新聞報道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傾向較為明顯。新聞媒體都力圖通過報道中國在國際大賽上取得的成績,來宣傳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在報道中至始至終高度關(guān)注獲得金牌的選手。
而2008北京奧運會在這方面也有比較明顯的轉(zhuǎn)變。從《中國體育報》對體育人物的報道來看,不再是一切報道以金牌選手為中心,而是圍繞有價值的新聞事件來報道體育人物。出現(xiàn)了從重點寫奪金的運動選手到也關(guān)注非奪金的運動選手,從關(guān)注運動選手奪取金牌到也關(guān)注他們身上所體現(xiàn)的奧林匹克運精神。在隨機抽樣的對體育人物報道的文本中,相互理解、友誼長久、團結(jié)一致、公平競爭、重在參與、超越自我等詞語,在10篇抽樣文本中多處出現(xiàn)。
如《中國體育報》2008年8月12日4版上對運動員朱啟南的報道:《朱啟南的淚水中有酸甜苦辣他為今天奮斗了四年》。朱啟南雖然痛失金牌,但報道還是投入關(guān)注的目光,并給予鼓勵和肯定,肯定朱啟南為這枚銀牌做出的努力與犧牲,肯定體育人物身上所體現(xiàn)的奧林匹克精神:四年能夠改變很多,包括衛(wèi)冕冠軍胸前的那塊獎牌的顏色,但是無論這顏色是金還是銀,朱啟南并沒有失敗,因為他已經(jīng)為此奮斗了四年[6]。
又如以50歲高齡出征北京奧運會的擊劍選手欒菊杰能夠來到北京并獲得一場比賽勝利,本身就是一種奇跡,而她在獲勝后向在場的所有觀眾亮出早已準備好的橫幅“祖國好”,在北京的擊劍館里譜寫出一段不老的劍客傳奇。雖然她代表加拿大擊劍隊參加比賽,但是這種對奧林匹克運動的執(zhí)著追求已經(jīng)超越了國界的范疇。
《中國體育報》2008年8月11日在“最后亮劍:祖國好”的報道中這樣寫道,“她在個人花劍16強門外止步。成績并不出色,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回歸和參與,以及那面連電視解說員都為之哽咽的橫幅:‘祖國好’……在24年光陰的盡頭,依然可以看到那顆赤子之心。游子沒有忘記祖國,祖國也不會忘記她的兒女——欒菊杰。劍尖輕點,觸動人們心底最柔軟的部分……雖然沒能再進一步,但欒菊杰如凱旋的英雄,贏得了最多的掌聲……”
這樣的人物報道,充分體現(xiàn)了體育人物新的刻板印象:不僅看重金牌也看重對奧林匹克精神的追求。同時也體現(xiàn)了新聞媒體努力報道奧林匹克精神的新視角。
心理學(xué)家研究證實了刻板印象的一大特點即是:作為認知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刻板印象既不可避免,又極大地提高了知覺、推理和決策的速度與效率。從認知理論的角度看,刻板形象可以定義為“一種設(shè)計知覺者的關(guān)于某個人類群體或某類事件的知識、觀念與預(yù)期的認知結(jié)構(gòu)?!盵7]刻板印象是聯(lián)結(jié)某個社會群體,或某類事件與一系列品質(zhì)及行為特征的抽象的知識結(jié)構(gòu)。因此,刻板印象具有指導(dǎo)整個群體,乃至于群體成員的預(yù)期信息加工的功能。重要的是這一聯(lián)結(jié)是在知覺者沒有意識或意圖時內(nèi)隱地發(fā)生的。也就是說,刻板印象在主體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對知覺者的判斷具有明顯的影響,因此刻板印象又被稱為內(nèi)隱刻板印象?!皞€人僅僅意識到已做出判斷,而沒有意識到產(chǎn)生的過程,甚至可能沒有意識到他們當前的判斷或態(tài)度已經(jīng)以任何可感知的方式變化了?!盵8]這使得社會成員潛移默化地接受對所指事物的刻板印象。
如人們普遍認為,男性是有抱負的、有獨立精神的、富有競爭性的,而女性則是依賴性強的、溫柔的、軟弱的。當代體育人物的刻板印象一旦建立起來,便可以使社會成員潛移默化地接受對當代體育人物的認識與評價,將體育人物與堅強不屈、積極樂觀、活潑開朗、集體意識強、奧林匹克精神(代表著體育精神,它包含:參與精神、競爭精神、公正精神、和平精神、奮斗精神)等概念聯(lián)系起來。這樣的認同,使宣傳體育與傳播體育精神,更具積極性、廣泛性和影響力。
刻板形象與維護自我群體的自尊理論有一定的聯(lián)系。自尊是指個體對自身價值的一種積極的自我評價,是個體追求自身價值實現(xiàn)的一種內(nèi)在動力,是個體內(nèi)在心理活動的動態(tài)系統(tǒng)。從社會學(xué)的角度認識自尊理論:自尊的內(nèi)在動力與心理活動的動態(tài)系統(tǒng),即是符號互動的過程,個體在社會群體中被接納、融合的過程?!皞€體通過觀察他所在的社會中重要人物的觀點、態(tài)度、行為,通過學(xué)習,內(nèi)化為自己的態(tài)度并表達出來?!盵8]
體育人物的刻板印象即是廣泛的社會評價系統(tǒng)對體育人物的評價,它可以與“社會中重要人物的觀點、態(tài)度、行為”有同樣的分量。這樣的評價,就像社會公眾賦予體育人物的一個顯著的標識性符號,這個符號在體育團體中產(chǎn)生行為規(guī)范的導(dǎo)向性影響,促使具有刻板印象品質(zhì)的運動員和尚不具有刻板印象品質(zhì)的運動員,通過學(xué)習與內(nèi)化,將體育人物的刻板印象或強化或落實為自己的行為表達出來。
同時他們作為體育人物團體的成員,為維護個體和團體的自尊,他們也會主動地去掌握體育人物刻板印象的特征信息,不斷地內(nèi)化這些特征信息,通過約束與評價自我而更加自律。體育人物刻板印象標識性符號的互動過程,體育人物刻板印象內(nèi)涵的內(nèi)化過程,使體育人物刻板印象中良好的一面得到發(fā)揚,將有利于運動員隊伍的建設(shè),有利于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本文從新聞敘事的角度,分析了近些年體育人物的刻板印象及刻板印象的變化,使體育人物的刻板印象以更加鮮活真實豐富可信的形象躍然紙上。這樣的事實呈現(xiàn),展示了體育報道中新聞視角的拓展,以及中國體育奧林匹克精神的回歸,也是一個時期社會及社會成員對體育事物認知的結(jié)果。
[1]王晶.不沉的戰(zhàn)艦雷德格雷夫[N].中國體育報,2000-09-25(06).
[2]王向娜,黃珊汕.把夢想帶到雅典[N].中國體育報,2004-08-01(07).
[3]梅爾文·門徹.新聞報道與寫作[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430.
[4]黎莎.當代中國奧運新聞傳播主要話語問題及文化解讀[M].北京: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2008:160.
[5]張耀光.婆婆嘴豆腐心大目標-中國女網(wǎng)李娜速寫[N].中國體育報,2008-08-17(07).
[6]肖苑玫.追逐夢想二十四載中國男舉締造輝煌[N].中國體育報,2008-08-16(03).
[7]蘇暢.朱啟南的淚水中有酸甜苦辣,他為今天奮斗了四年[N].中國體育報,2008-08-12(04).
[8]連淑芳.刻板印象的自動激活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xué),2004(2):37,58.
Stereotyped Images and Changes of Sport Figures:Taking China Sports Daily as Example
LI Sha1,LAN Yunxi2,SHE Hong3
(1.Dept.of Journalism,Chengdu Sports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China;2.Dept.of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Southwest National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China;3.Division of Graduate,Chengdu Sports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China)
Based on the China Sports Daily as research samples,the thesis analyzed the recent stereotyped images and changes of sports figures from news narrative angle.Such cognitive results are helpful for publicize and spread the spirit of sports,benefit social members in understanding and appraising contemporary sports and sports figures,which is beneficial to urge sport figures to maintain the good side and be more self-disciplined.
sports figures;stereotyped images;changes
G 80-05
A
1005-0000(2011)02-0149-04
2010-11-03;
2010-02-25;錄用日期:2011-03-15
黎莎(1954-),女,四川成都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體育新聞與傳播。
1.成都體育學(xué)院新聞系,四川成都610041;2.西南民族大學(xué)社會學(xué)與心理學(xué)院,四川成都610041;3.成都體育學(xué)院研究生部,四川成都6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