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 言
“殺雞儆猴”質(zhì)疑
□直 言
中國有句古語“殺雞儆猴”。然而,筆者反復(fù)推敲,發(fā)現(xiàn)“殺雞”未必能夠“儆猴”。
在日常生活中,猴看見雞被捕殺的事經(jīng)常有之,頭一回看到淋淋鮮血,心也許會“格登”一下,好厲害!多了也就不以為然,不過爾爾,怕什么?思來想去,為啥只是儆猴而不是殺猴,理由恐怕有這么幾種:A是怕猴,不敢殺;B是愛猴,不忍殺;C是留著猴有用,不舍得殺。
然而,用法律的眼光看“殺雞儆猴”,卻越看越不對勁兒。不是說“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嗎?不是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嗎?如果“雞”與“猴”都觸犯了法律,就應(yīng)都量刑治罪,誰也無權(quán)豁免誰,誰也不能替代誰,為何要以雞之性命大開猴之眼界?雞若犯了死罪,固然定殺不饒,而猴若犯了死罪,恐怕也是不殺不足以平民憤。如此這般,未必只是“殺雞儆猴”便可了之了。以法律為準(zhǔn)繩,以事實為依據(jù),莫管“大圣”嫡親,還是猴族后裔,只要作亂犯科,不管它是老猴、新猴、大猴、小猴,厲害的猴,還是一般的猴,量其罪之輕重,當(dāng)罪者罪之,當(dāng)誅者誅之,這才是正道。
如是說來,是不是我對猴的家族有什么成見或其它什么私怨呢?否。我對“猴族”素?zé)o成見,從沒挨過“猴哥們”的抓撓,毫無鼓噪殺猴以泄私憤的意思。其實,正好相反,“孫猴兒”的形象一直受我的青睞和敬仰,即便是攜孫兒到動物園游玩,也少不了去給“齊天大圣”的后代們“朝圣”。那么,何以嘮叨“殺猴儆雞”?我想的是,既然要殺一儆百,教育大家共同接受教訓(xùn),何不揀個大的、重的、幕后的碰碰。從社會效果看,大的、重的、幕后的作用遠(yuǎn)比小的、輕的、前臺的大得多。
目前,從披露于報端的情況看,有些地方反腐敗存在這樣一種怪現(xiàn)象:“雞”是抓了幾只,而“猴”則”放之四海而皆悠”!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了。竊以為,嚴(yán)懲就要像個嚴(yán)懲的樣子,該殺“雞”就殺“雞”,該殺“猴”就殺“猴”,不能再心慈手軟,不痛不癢。否則,“猴”看了猶如吞下定心丸。它會說:“這不是殺雞,是拔雞毛!俺渾身是毛,別說拔幾根,全拔光何妨?到時會長新的,怕它做甚?”于是大翻跟頭,你奈猴何?這等事例舉不勝舉。比如稅務(wù)大檢查年年搞,偷稅問題卻歲歲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偷漏稅大戶以賄賂、搞人情網(wǎng)等種種不正當(dāng)?shù)氖侄卫瓟n、討好執(zhí)法者,以求蒙混過關(guān);而個別執(zhí)法者得了“好處”,昏了頭,對其姑息縱容,只抓了一些“小雞”“殺”了湊湊數(shù)。如此“檢查”,能無恙乎?
“殺雞儆猴”是為了給“猴”看。但猴看不看呢?這個問題當(dāng)然也無從考察。但“逮住誰誰倒霉,逮不住的照樣干”。一語點破:“殺雞猴不看”。事實是,那些壞猴子并不以此為懼。由此來看,“殺猴給猴看”這才是正理。猴中并非清一色,有好也有壞,有善亦有惡。懲惡揚(yáng)善才是對“猴族”的最佳政策。
為了搞好黨風(fēng)政風(fēng),我們必須加強(qiáng)法治,不給違法者留下寬松的環(huán)境。能否做到殺一猴而儆百猴,關(guān)鍵在于我們那把“放血療法”的刀子是不是又準(zhǔn)又狠,一句話,就是要敢于動真的,干實的,碰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