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銀鳳
茶馬古道與劍南春酒文化研討會成功舉辦
本刊記者 王銀鳳
2011年4月16-17日,由茶馬古道研究網和《科學中國人》雜志社聯(lián)合主辦的“茶馬古道與劍南春酒文化研討會”在四川綿竹劍南春集團公司隆重召開,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保亞、云南大學茶馬古道文化研究所所長木霽弘這兩位“茶馬古道”的命名者和來自北京大學、云南大學、北京語言大學、臺灣輔仁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社科院、商務印書館、北京大學出版社、《人民日報》近二十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從語言學、民族學、哲學、自然科學等多個學科討論了酒在茶馬古道上的流傳及茶馬古道對于“劍南燒春”的意義。
茶馬古道是以滇藏川三角地帶為中心,跨越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帕米爾山系、橫斷山脈和青藏高原的交通網絡,是東亞和東南亞民族遷徙、經濟交流和文明傳播的最重要通道之一。在這個交通網絡上,各民族和族群之間主要的接觸活動正是借助茶、酒、鹽等物質文化展開的,通過深入討論從茶、鹽、酒在茶馬古道上的分布區(qū)域的生產和消費歷史,可以幫助我們深刻認識茶馬古道的文化生態(tài)和自然生態(tài),進而認識我們今天所傳承和秉持的文化面貌。四川有悠久的制酒歷史,“劍南燒春”是唐朝名酒,曾入貢宮廷,《科學中國人》雜志和劍南春集團基于對四川深厚的酒文化的了解和熱愛,積極組織了這次學術會議。
劍南春集團副總經理蔡發(fā)富致歡迎辭,并就劍南春酒的制作工藝等問題與參會專家進行交流。
中國人民武警醫(yī)學院原院長雷志勇將軍作為特邀嘉賓預祝研討會圓滿成功。
本刊總編輯張剛主持研討會。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陳保亞發(fā)言,題目為:翻越橫斷山:茶馬古道對世界屋脊帶的終極征服,內容詳見14頁。
云南大學教授、云南大學茶馬古道文化研究所所長木霽弘在會議上發(fā)言,題目為:茶與酒的文化走廊。
北京語言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猛發(fā)言,題目為:《說文解字》與中國東漢以前的釀酒技術,內容詳見22頁。
從左至右:寧志奇、杜若明、汪峰、木霽弘、張剛、孫玉文、陳永禹、蔡發(fā)富、周重林、雷志勇、張猛、陳保亞、夏炎、楊志軍、邱東、常紹民、黃成龍。
與會專家就茶馬古道與劍南春酒文化的關系展開熱烈討論。
與會專家參觀劍南春酒史博物館,蔡發(fā)富(右一)親自進行講解。
天益老號歷經千年的發(fā)酵池。
與會專家參觀天益老號發(fā)酵池。
天益老號酒坊如今成為眾多游客的造訪之地。這個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間的酒坊,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奇跡般地保存了下來。明清是中國酒文化集大成之期。在綿竹城西一帶,由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優(yōu)良的水資源,成為縣城釀酒作坊集中區(qū)域。據檔案記載,此期間僅在城西棋盤街一帶,便有燒坊38家之多,在清代康、乾時期,崛起了“朱、楊、白、趙”四大酒坊。天益老號酒坊為朱熠所建,到光緒年間傳到后人朱天益時,他將祖上留下的作坊進行了改建,同時保留了十一口清初的老窖池,并將作坊更名為天益老號。
2003年至2004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考古調查和發(fā)掘。在天益老號酒坊西側,發(fā)掘清理出3500平方米的明、清時期酒坊遺址群,清理出大量的釀酒窖池,水井、灶坑、晾堂、糧倉、建筑基礎等遺跡以及上百件出土文物,并發(fā)現宋代至近代的連續(xù)堆積地層,展現了明清時期此區(qū)酒業(yè)分布的歷史風貌和規(guī)模。經國內有關專家前往現場考察后認定,此遺址群是國內明清時期釀酒作坊遺址中生產要素最齊全、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酒文化遺址,代表了近現代工業(yè)文明在中國的雛形。這一考古成果被國家文物局專家組評定為2004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之一。
臺灣輔仁大學教授陳永禹與其助手林孟彥在川酒會館內合影,別有一番韻味。
部分與會專家參觀川酒會館并合影留念。前排左起:周重林、雷志勇、張剛、孫玉文、楊志軍,后排左起:木霽弘、林孟彥、陳永禹、杜若明、黃成龍、欒峰(人民日報海外版旅游部副主任)。
與會專家參觀完劍南春酒史博物館后熱烈討論。
與會專家參觀劍南春酒史博物館。前排左起:杜若明、寧志奇、張剛、蔡發(fā)富、雷志勇、陳保亞、張猛、孫玉文,后排左起:黃成龍、常紹民、邱東、木霽弘、周重林、陳永禹、楊志軍、楊海潮、汪鋒。
臺灣輔仁大學教授陳永禹發(fā)言,題目為:語言-神話-酒,內容詳見29頁。
中國科學院化學所教授邱東發(fā)言,題目為:酒與化學,內容詳見52頁。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孫玉文發(fā)言,題目為:與酒有關的三個詞的來歷,內容詳見32頁。
中國社科院民族所副研究員黃成龍發(fā)言,題目為:羌族釀酒工藝及其酒文化,內容詳見48頁。
云南大學茶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周重林發(fā)言,題目為:茶與酒:水與火的交融,內容詳見54頁。
寧志奇就蜀酒的起源發(fā)言。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汪鋒發(fā)言,題目為:從漢藏語言看酒文化圈與茶馬古道,內容詳見37頁。
云南大學茶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楊海潮發(fā)言,題目為:從文化關系看中國蒸餾酒技術來源的問題,內容詳見42頁。
北京大學出版社編審杜若明就酒典的編纂及相關問題與專家進行交流。
商務印書館總編助理、著作室主任常紹民。